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案例
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案例
臨高中學數學組:陳小陽
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品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觀點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我們不再提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更加關注每個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教給了學生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是每個教師都關心。的問題。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來,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這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教師預設的問題流于表面,不能環環相扣、逐步推進,不能揭示知識產生的過程;再加上教師不考慮提問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這樣的話,不但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預設有效問題。對于如何預設有效的問題在3年的教學生涯中我自己有如下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之后,我們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互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實際上由于問題不鮮明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更加不可能在課堂上理解整個知識產生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
二、課堂不光要重提問,更要重視提問后學生的反饋
有些時候上課之前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在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接住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數學教學過程應當將學生主體擺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對一些關鍵問題、關鍵環節且慢說破,留下“更美的風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欣賞,使其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體驗中提升思維和激發興趣。例如在雙曲線概念的教學中,當得出雙曲線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小于||)的點的軌跡叫做雙曲線,提出問題:動點的軌跡是雙曲線,滿足的條件是什么?當學生得出|||-|||=常數(小于||)后,可以將條件進行如下改變讓學生思考。將小于改為等于或大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對于上述問題在橢圓的概念中已經研究過了,學生自然會產生聯想,從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記住橢圓和雙曲線的概念。
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于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學生”。“說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的手里,但取決于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三、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必將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解函數圖像的時候,首先幫助學生回憶了初中里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數圖像,在講解如何畫出函數y=
篇2: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
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首弓小學高彬
近期,我在一篇雜志上看到一位名師講到:“語文教學要回歸本色,即追求平實、平常、真實的語文課堂,以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教學”。個人覺得說的很到位,受她的啟發,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開始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現結合我平時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對課堂有效性教學的認識和體會: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學。知道了什么是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好理解了。我認為“有效教學”并不是難懂的新概念,教師以樸實、扎實、平實的教風使教學有效果、有效率,學生學習有效益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就語文而言,如果賦予它更寬的外延那就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1、對教學目來講,它是有效果的,能實現預期目標的,是有效率的。2、從教學的意義來講,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師生能獲得共同發展是有效果的;3、從主體發展的層面來講,它是有效益的,符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征。一句話,關注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是語文教師追求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前提,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
其次,要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后的語文課不好教,難就難在如何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難就難在如何把握教學目標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關系上。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我自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
1.從“實”出發,設計教學流程。現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研究,本身就體現了從“實”出發。語文有效教學應在課堂實施中應該求真實、求樸實、求扎實,體現一種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和實實在在的教學作風。這里的“實”還應體現在教師教學前需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環境,結合班情、學情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前提。這個前提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東西,體現“實情”能給予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指導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教學設計。
2.扎實學習,領會教學目標。注重學習,把握并落實好教學目標是實施語文有效課堂的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六年了,從通識培訓到學科培訓,再到提高培訓,可謂是進行了一次大洗腦。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標,還要學習教材。如:不同學段對識字寫字就有不同目標要求
篇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談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廣東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何霓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聾校的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關鍵詞:聾校語文;課題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示范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聾生由于生理的缺陷,他們都是通過眼睛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單一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簡單的手語交流已經不能高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調動聾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任務:“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境界中,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太陽》一課,筆者搜索了太陽的一些介紹,針對題目引發聾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學生毫無鼓勵的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沒有太陽,人類會怎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冬季,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觀察畫面,激發聾生探究精神,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占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這對于用眼睛獲取知識的聾生更是如此。
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了茄子和冬瓜的圖片讓聾生觀察兩種植物的不同。聾生很快就能說出茄子和冬瓜大小、顏色上的不同,再深入引導,聾生繼而發現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冬瓜的皮上有細毛。這時適時指出,可以用我們的兩只眼睛,觀察到物體之間不同之處,觀察于我們,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因此,在聾校的教學中,觀察對于聾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三、利用信息技術圖文結合特點,幫助聾生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重點詞語、關鍵句子和主要段落的內容對于聾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中如果只局限于干巴巴的手語講解,并讓學生死記硬背,即使學生記住了也不會很好的運用,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效率了。在課堂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量大、聲情并茂的特點以及快速、方便的有點,在課前可先把一些課文內容制成圖文結合、視頻文字結合的多媒體,把抽象的內容變成直觀的畫面,增加語文課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從而幫助聾生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