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管理有效性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少教師從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思維出發大膽進行教學改革,通過不斷探究,尋求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加以實踐,構建全新的教學課堂。然而,取得的效果卻不明顯,究其根源,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的策略了解和掌握得還不夠透徹。而且,無論在教育研究還是教學實踐中,人們對課堂管理還研究得很不夠,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課堂管理的理念和目標,只有嚴肅課堂紀律、維持課堂秩序的一般行為。從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來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影響教學效益、影響學生發展的課堂管理問題。本論文正是針對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管理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在前人建構的教學管理理論基礎上,通過分析當前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的現狀及其原因,掌握課堂教學管理的概念,探索更具有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管理對策,從而給小學教師提供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有效性的更為具體、更便于操作的管理對策,促進小學課堂教學管理實踐的突破與創新。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管理對策
概念界定
課堂教學管理,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秩序和效益,協調課堂中人與事、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系的過程;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則,有效地處理課堂上影響教學的諸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目前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現狀及主要原因
目前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現狀
“教師是權威”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
目前,在小學教育中,課堂教學管理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所有的課堂教學管理規則均由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來制定,學生毫無發言權,只有被動遵守。教師通過建立和強化課堂規則和規定來控制學生的行為。正是這種權威式的課堂教學管理,把管理過程視為教師對學生的控制過程,強調教師運用策略建立和維持課堂秩序的重要作用。教師制定的規則周密、嚴謹,涉及到學生行為的各個方面,約束著學生的行為。在這種注重自上而下的傳統課堂教學管理中,突出的是整齊劃一:統一進度、統一教案、統一作業、統一輔導、統一檢測。這種僵化的教學管理使教學氛圍千篇一律,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變成以強制性為主,教師更多的要求學生對絕對權威的服從,而學生幾乎處于*靜聽的狀態,是一種單向的非民主的極端獨裁專制的“霸主”管理。
簡單、粗暴的課堂教學管理方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與教師期望相背的行為,如課堂氣氛沉悶、個別學生打瞌睡、精神不振、開小差、玩游戲、做怪相、嘩眾取寵、翻閱課外書籍等。每當出現這樣的問題時,教師的教學工作就被打斷了,教學情緒也受到了影響,教師必定會采取措施去改變這種處境。教師為了避免造成班級秩序混亂、學習紀律渙散,往往總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學生,要求學生順從。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和熱愛,對學生態度粗魯,甚至用尖刻的語言諷刺、侮辱學生,謾罵學生;或者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作出過敏反應,處處設防,往往以命令、訓斥、體罰為工具,“統治”學生、維持教學的秩序。很多小學班級的墻壁上都有《日常行為規范》和班級體自制的“班規”,甚至有的班級還有以保證書的形式約束學生,比如:上課不講話,不開小差,不與老師頂撞,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等。更有甚者,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訓斥,濫用懲罰。
課堂教學氛圍缺少民主、和諧
有些教師特別是新任教師,由于缺乏課堂管理的成功經驗,對學生的紀律問題常常憂心忡忡,擔心學生違反紀律,干擾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教師就把學生看成了威脅教學的力量,對學生采取生硬的措施來控制,課堂常會傳出責備批評之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雖然確保了課堂的秩序性,為自己創造了對不同需要、不同個性的學生灌輸知識的極好條件,但是課堂教學效果仍然不容樂觀。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學生處于非自主的地位,扮演的是接受者和遵守者的角色,師生間的交流方式是: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而學生向教師主動提問、質疑以及其它類型的互動比較少。學生常常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對教師產生畏懼感和敵意感,學生對待教師要么一味順從,要么陽奉陰違,甚至當面頂撞,師生關系緊張。
主要原因
篇2: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
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首弓小學高彬
近期,我在一篇雜志上看到一位名師講到:“語文教學要回歸本色,即追求平實、平常、真實的語文課堂,以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教學”。個人覺得說的很到位,受她的啟發,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開始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現結合我平時的課堂教學,談談自己對課堂有效性教學的認識和體會: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學。知道了什么是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好理解了。我認為“有效教學”并不是難懂的新概念,教師以樸實、扎實、平實的教風使教學有效果、有效率,學生學習有效益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教學。就語文而言,如果賦予它更寬的外延那就要從三個層面去理解:1、對教學目來講,它是有效果的,能實現預期目標的,是有效率的。2、從教學的意義來講,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師生能獲得共同發展是有效果的;3、從主體發展的層面來講,它是有效益的,符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征。一句話,關注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是語文教師追求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前提,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
其次,要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改革后的語文課不好教,難就難在如何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難就難在如何把握教學目標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關系上。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我自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
1.從“實”出發,設計教學流程。現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研究,本身就體現了從“實”出發。語文有效教學應在課堂實施中應該求真實、求樸實、求扎實,體現一種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和實實在在的教學作風。這里的“實”還應體現在教師教學前需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環境,結合班情、學情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前提。這個前提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東西,體現“實情”能給予課堂教學最大限度的指導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教學設計。
2.扎實學習,領會教學目標。注重學習,把握并落實好教學目標是實施語文有效課堂的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六年了,從通識培訓到學科培訓,再到提高培訓,可謂是進行了一次大洗腦。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標,還要學習教材。如:不同學段對識字寫字就有不同目標要求
篇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談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廣東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何霓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聾校的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關鍵詞:聾校語文;課題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示范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聾生由于生理的缺陷,他們都是通過眼睛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單一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簡單的手語交流已經不能高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色彩、動畫的手段,會使得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調動聾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任務:“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境界中,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太陽》一課,筆者搜索了太陽的一些介紹,針對題目引發聾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學生毫無鼓勵的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沒有太陽,人類會怎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冬季,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觀察畫面,激發聾生探究精神,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占有何種地位。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業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教師如果善于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牢固。這對于用眼睛獲取知識的聾生更是如此。
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了茄子和冬瓜的圖片讓聾生觀察兩種植物的不同。聾生很快就能說出茄子和冬瓜大小、顏色上的不同,再深入引導,聾生繼而發現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冬瓜的皮上有細毛。這時適時指出,可以用我們的兩只眼睛,觀察到物體之間不同之處,觀察于我們,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知識。因此,在聾校的教學中,觀察對于聾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三、利用信息技術圖文結合特點,幫助聾生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效率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重點詞語、關鍵句子和主要段落的內容對于聾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中如果只局限于干巴巴的手語講解,并讓學生死記硬背,即使學生記住了也不會很好的運用,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效率了。在課堂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量大、聲情并茂的特點以及快速、方便的有點,在課前可先把一些課文內容制成圖文結合、視頻文字結合的多媒體,把抽象的內容變成直觀的畫面,增加語文課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從而幫助聾生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