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之間關系
淺談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
摘要:合作學習開辟了現代教學研究的新領域,發展了課堂教學互動理論,創新了小組教學形式。教學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新的學習形式,被廣泛地引入課堂教學后,打破了過去課堂上主要由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局面。實現了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信息的多向交流,擴大了信息量,創造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探討問題的學習氛圍。但強調合作學習,獨立思考有沒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處理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系?老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辯證地闡明了學與思的關系。學源于思,思又引出學。
關鍵詞:合作學習獨立思考
正文:
我國《學記》中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強調的正是一種合作學習的精神。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建立以“主動參與,樂與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合作學習得到了大力倡導,而廣大一線教師也開始嘗試運用合作學習。小組合作作為一種新的方式,有很多優點,恰到好處地運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然而,獨立思考更是學習的法寶,“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學習,更需要獨立思考。在執教生涯中,我發現較多學生過多的依賴于合作學習解決自身學習過程出現的問題,常常有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刻意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什么是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
獨立思考是學生對于一定的問題情景,運用已有知識,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一種學習途徑。它不同于“師生一問一答的學習方式”,是課堂學習最主要的方式。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和解決問題時,共同合作以尋得問題解決的學習途徑。合作的意思就是要有互動,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獨立不能完成解答問題。
二、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弊端
(一)積極的角色互賴,要求每個參與合作的學生都要承擔互補和關聯的角色,從而使學生在互動中促進、幫助,最終獲得成功。而深入課堂仔細考察,很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少數人討論,多數人搭車,沒有思維碰撞,達不到集思廣益之效。課堂討論成為很多懶惰學生的避難所。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學會的是投機取巧,坐享其成。必然會導致“優者更優,差者更差”,這不符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要求,也會不斷地、人為地“制造”出新的學困生。
(二)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時間成正比。難一點有價值的問題,應多給一些時間,反之則少給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教師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往往不充足,使學生顯得匆忙、零亂,來不及形成完整的觀點,甚至合作剛剛開始,就被教師打斷而進行其它內容,這樣,學生既沒有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沒有實現觀點上的認同與整合,更沒有做到結論上的再思考和再升華。這種形同虛設的合作學習,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培訓方案
1.班級一般設置8人組6個。
1、二人組(同位組):以互助互查為主的組織形式。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尤為必要。使用學案自主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落實,一般問題的交流互動,發揮兵教兵的學習方式等,都可以采用二人組(同位組)的組織形式去解決。
2、四人組(合作小組):以合作探究為主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問題、疑難問題、創新研究都可采用四人組的形式去活動;需學生討論的疑難問題、生成問題的篩選,展示交流學生的推薦也可利用四人組的形式去完成。
3、八人組(合作大組):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八人組討論解決。
2.小組建設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形式建組階段。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幾項任務:小組名稱、自薦組長、小組口號、小組成長目標、小組行為守則。討論并形成文字,做成海報,張貼上墻。一般學生都會熱情高漲,有利于小組的建設。組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小組意識,同時也是明確或認同本組的目標。
第二階段為精神建組階段。通過活動前的小組口號、成長目標、小組紀律的宣讀,強化團隊意識、目標意識與紀律意識。使小組精神內化成每個組員的信念,并指導其行為。在各項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和活動強化小組意識。讓每一位學生和班干認同本小組并逐步形成小組榮譽感。在這一階段非常關鍵,要趁火打鐵把小組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階段為榮譽建組階段。這個階段其實真正的小組(集體)已經形成,學生之間有互助意識。小組的一些特征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組員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促進性的互動;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精神建組階段非常關鍵,如何促進小組形成?
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學會中心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發言的規則是弱者先說,強者補充。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每周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了解小組工作情況,鼓勵小組長的工作,交流經驗,彌補不足。每周班會內容必須有關于合作小組情況的總結,堅持“表揚到人,批評到組”的原則。
篇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