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分析及策略思考

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分析及策略思考

2024-07-31 閱讀 6102

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分析及策略思考

【內容摘要】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教育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之一,尤其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到來,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應是領導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農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當前信息化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農村學校通過信息化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及信息化促進農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趨勢進行了闡述。針對教育信息化給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專業化發展策略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應用于教育的每一個領域。它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要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要把信息技術熟練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要把信息技術更加有效地與教學研究結合起來;還要憑借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在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同時,實現了教師教育觀念和手段的變革,更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了教育改革的關鍵要素是教師。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學活動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是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富有活力的創造。葉瀾教授曾指出: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同樣,如果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發展。

作為一線的領導,我們深刻認識到農村小學教師可持續成長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信息化對于農村小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根據現實的條件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廣大教師除了每周二十多節的課外還兼任學校各種事務,如何開展校本研究,促進教師的成長呢?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狀況分析

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手段的改變,教育環境的改變,教師角色的轉變給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環境的變化

1、教育設施的變化

過去多數教師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有三機一幕的學校極少。現在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到**年我國有3萬所中小學建立了校園網,比2000年統計地3000所翻了近10倍,全國教育信息化投入達到了上千億元,城鎮學校基本實現了“校校通”。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信息技術環境,從而使教師的教育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教育資源的變化

過去,學生的信息資源主要來自于書本,屬于單媒體、非數字的固化資源。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信息資源實現了數字化、多媒化、網絡化。特別是信息資源支持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資源應用于教學的廣闊空間。

篇2: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教師專業化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教師專業發展是我國提高教育質量、發展教育事業的要求,是符合國家對教師隊伍要求的,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容回避的客觀問題。而探求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是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立基石。通過自己教育實踐和學校教育研究,我們應該正確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教育信息化

這些年來,計算機技術本身突飛猛進,其應用更是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樣一個時代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促進教育信息化與新課程改革進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進一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意義。2l世紀,世界各國先后進入到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已成為經濟的核心要素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而提高全民素質,培育高素質的、參與世界競爭的人才,關鍵在基礎教育,許多國家對教師“量”的急需逐漸被提高教師“質”的需求所替代,教師專業化問題已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普及者和課程改革實踐者的中小學一線教師,如何更新理念、加快發展、實現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是基礎教育成敗的關鍵。但是,盡管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幾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認,在各學校里相對的投入也很大,各地區中小學教育網也迅速涌現。將信息技術融入、滲透到各學科教學,與教學整合已經成為必然。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

一、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認識觀念上進行更新

(一)通過信息技術改變課堂上的角色

首先,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改變。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角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打破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束縛,從自我封閉狀態走向自由、開放、澄明的交互狀態。教師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系統中與學生進行“視界的融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與角色將會發生變化,教師要適應網絡帶來的改變,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

其次,教師要重新定位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知識與學術的權威,教師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學生沒有自主權。在這種教學狀態下,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今天的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借助網絡搜索資料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不再只是一個“井底之蛙”,在某些方面,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在網絡的支持下,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對象。

再次,教師要對教育中介進行再認識。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在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起橋梁作用的物質與意識的東西。教育中介包括物質中介與精神中介。教育物質中介主要指教學內容和教學工具。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黑板就能進行教學。今天的教學活動中,教室已經成為多媒體教室了,投影儀、電腦、音響、麥克風等信息技術設備遠遠優越于粉筆的功能。教師沒有駕馭信息技術的素質,怎么能進行教學活動?教學的工具也發生了變化,教師需要再認識教學工具。教學內容當然也不再是孔子時代的“六藝”,也不再是“四書”“五經”和“一本一綱”,而是包括教材在內的多方面、多元化的知識內容。獲得知識的手段不只是教師上課,還可以從生活中、從互聯網上獲得,知識不僅出現在書本上,還出現在網絡中、電視媒體中。所以,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