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合作學習教研論文加強小組建設全面提升質量

合作學習教研論文加強小組建設全面提升質量

2024-07-31 閱讀 7032

在教學中如何強化小組合作學習,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就成為我們每位教師時時思考的問題。結合實際工作談談自己的淺顯認識:

一、營造合作學習氛圍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適當的方式可以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寬容,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就會更加高漲,合作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課堂就會變得更加生氣勃勃。

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要使學生擁有充足、寬裕的發言,補充、更正和辯論的時間和空間,讓各種程度學生的智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每次確定一個內容,讓小組成員在組員個人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加工,課堂上采用小組推選代表演講、教師指定發言或學生自由發言等形式進行交流。這些教學活動既能營造課前合作學習的氛圍,又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教師應掌握并運用好這個課堂杠桿,營造一種可以充分展現學習個性、暢所欲言的合作學習氛圍,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贊許的目光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地體驗到合作的成功與快樂,從而產生進一步合作的欲望。

二、培養合作學習習慣

過于膚淺直觀的問題沒有討論的價值,也不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過于深奧生僻的問題,超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無從下手,望而生畏,這些都會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打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老師要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適合于學生合作、討論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力爭人人參與討論,個個加入交流,尤其是那些膽子較小,基礎較差,平時不敢在全班面前發言的學生,此時也能放松心情,大膽地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在組內同學的幫助下,代表小組在全班面前交流,從而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與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扭轉以往少數尖子撐局面,多數學生做陪客的局面,從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創設合作學習形式

根據學生的性別、能力、特長、基礎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動、協調和諧原則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同組異質小組,每組組員各有分工。一個同學負責每次學習的組織,也就是組長,他來組織組員學習,一個同學在小組討論時負責整理,其他同學提出意見,兩個成員要負責綜合組內意見在班級中交流。這樣組內每個學生分工明確,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團結協作的意識。每個學生擔任的工作可定期輪換,讓每個學生去嘗試,去體驗學習的樂趣,從中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同時,能使優、中、差學生都得到較充分的培養和發展。

四、優化合作學習目標

教師安排的應該是經過小組合作才能解決的學習問題,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思維更開闊的問題。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杜絕教師一言堂,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教師盡量不重復,課堂上至少三分之二的時間應該留給學生。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這應該就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思想。也許這條道路走得越遠,發現的問題就會越多,但我想這也是正常的,搞研究就是這樣的,問題出來了就得想辦法解決,始終抱著一種堅持不懈的態度。也許不一定能夠達到我們理想中的天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會獲得教育的新靈感,必定會積累到更過的經驗或教訓,這就是我們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篇2:小學數學教研發言材料小組合作學習新問題

自從開展小組學習后,我們的學生有了以下這些可喜的變化。

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

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每一節課的學習,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設置的教學環節中,一個一個問題逐步解決,缺乏探索問題的主動性。盡管在教學環節中也會照顧到學生的學習情緒,設置學生的動手環節,但也是在老師問題的驅動下,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學習,學習方法較單一。

而自主體驗式課堂,在教師提前為學生準備好自主學習單后,學生在學習單的引領下,學生自己開展研究式的獨立學習,利用組內同學的力量開展互助式學習,然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學習模式學生在學習中更主動,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廣泛,學習方法更豐富,形式上更新穎,更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全員參與學習的范圍更廣,學習效率有明顯提高。

自主體驗式學習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有“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更能促使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學習。自主體驗式的課堂,先由學生自學為主,接著進行合作學習,共同解決疑難,然后進行小組展示,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小組成員的全員參與。小組中優秀的學生引領指導有困難的學生,在全員共同努力下,迎接板演、展示和質疑。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再也不能躲進老師關注不到的角落里。更多時候,在自主課堂里,進行質疑的同學總是把問題拋向小組當中學習基礎較薄弱的成員,這也是他們的學習之道。試想,如果一個小組中學習不好的成員,知識點掌握的很好,那其他成員會學的更扎實。反過來,為了應對其他小組成員的質疑,每個小組中,越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學習的就越有壓力越刻苦,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努力,造成小組的得分損失。所以,在自主體驗式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全員參與的意識更強,學習效率更高。

三、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能力、板演、展示能力)在逐步提升。

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升。在學習完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知識后,有關求有明顯特點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小結了幾種,以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快地解決問題。接下來,在學習最小公倍數一課時,雖然是一節新授課,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兩數的公倍數問題,產生最小公倍數。在這節課中,就有幾個孩子提出的質疑問題中出現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除了書中介紹的幾種方法外,一個小組的同學著重講解了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還有的同學繼續質疑,還有沒有更簡捷的方法。他們的目的是讓學生依據兩個數的特點,求最小公倍數,得出規律。

在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第一課時的要求僅僅局限于會求同分母真分數相加減的例子,要求總結出一般計算方法,不是最簡分數的要化成最簡分數就夠了。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局限于課本設置的學習內容,竟然聯想到,分母相同的假分數能相加減嗎?并要求同學舉例說明。像這樣的問題,如果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上,老師很可能不會在第一節新授課就提出來,或者會作為一個疑難問題留在課下思考。而學生的自學不僅在老師提示的范圍內學習,還能觸類旁通。

學生的板演、展示能力得到提升。傳統的數學課堂,一節課能有幾個同學參與板演,有十幾位同學回答問題,就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自主探究式的課堂,學生要把獲取的知識進行板演呈現給同學,這一過程,他們要把知識進行加工、設計、板演出來,相當于他們進行知識結構的重建。板演的內容涵蓋了全班同學的思想。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思想展示在黑板上時,只能激勵他們用更積極的方式參與。學生依據板演內容進行知識單元的展示,是對他們獲取知識的檢測,應對質疑,更加提高了他們接受挑戰的能力,提醒他們得有更豐富的知識做儲備。而展示的全員參與,更是他們團隊合作意識的集中體現。

開展小組學習后面臨的新問題:

1、學生對學習單的使用需要進一步提高。

結合近幾次課堂教學實踐和我校組織的展示課,學生在課堂上依據學習單的自研自探環節,總感覺不滿意。學生們普遍反映出的問題是:不能依據學習單的提示問題進行有效獨立自主學習。他們對學習單上的提示和問題視而不見或不能進行深入探究,只拿課本中和輔助工具書中現成的結論進行展示,而不是注重他們獲得的這些結論是怎么來的,忽略了過程,只重視結果。

2、兩級分化的現象比較明顯。

這與剛剛進行的小組自主學習時所有學生踴躍參與的狀況相矛盾。剛開始進行小組學習,給學生的學習時間較寬泛,一節課的知識容量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就用兩個課時來完成,這樣處理起來,時間上較寬松,學生也都能全員參與,所有組員更能在小組內進行協商,全面照顧。隨著上展示課次數的增多,一部分學習態度消極的學生找到了逃脫的機會,表面上看熱熱鬧鬧的自主課堂,實際上用心觀察,有孩子始終在自娛自樂,事不關己的狀態??赡苓@些孩子心里想著老師在有限的時間里是關注不到他的。這與剛開始的小組自主課堂上表現的狀態判若兩人。一節課下來,這些孩子毫無收獲,還不如在以老師主講的課堂上收獲的多。這也是目前開展小組自主課堂學習和還沒開展過自主學習的老師們最擔憂的地方。

3、學生課堂聽講的狀態需要調整。

有這樣的一些現象值得關注:上面的同學在展示,下面的同學在忙自己的;或者上面同學匯報,下面嗡嗡聲一片。

面對問題尋找對策。

1、有關學習單的使用,需要教師的引導。每一份學習單的設計,都是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明白學習單上每一環節設置的知識點,讓學生依據問題進行教材的自學,老師給予必要的引導。剛開始的過程可能是低效的,但如果長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會有使用學習單的經驗。自學課本、研究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

2、注重小組自學的成效。

依據小組成員中好中差的合理搭配,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關注各組的研究成果,更要關注學生是否全員參與。關注組員中基礎較薄弱的成員知識掌握的情況,依據他們的表現給以合理的指導。尤其是在小組長的選擇上,要找一位有極強責任心,有集體感、有研究精神的學習好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既能領著組員研究問題,又能關注組內所有的學生,還能在展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合理分工。

3、調整學生的聽講狀態。

在小組自主學習中,不管是在組內小范圍的交流,還是在班上學習成果的交流,靜心聽講最重要。學生獲取的大部分知識,完全是靠聽來的。在已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在聽的過程中,大腦才能進行運轉,才會對聽來的知識進行深加工,才會對展示組的知識點提出質疑。目前我班上有幾個孩子很會聽講,每次提出的問題總是很有價值。但遺憾的是,還是有部分孩子需要在聽講上再下功夫。

說了很多,在具體做法的前提下,還需要我們的老師永遠是有激情、有熱情、有思想、有知識儲備的老師。

篇3:教師教研活動筆記聽《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有感

什么是小組合作學習?一位老師用拆字的方式給出了定義: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分成小組進行合作,互相學習的一種形式。孫主任夸獎這個定義下的好,便于理解,言簡意賅。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下適合小組合作呢?如何使小組合作更有效呢?

拋出了一個個問題后,下面咱們先來分析一下當下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1.準備不充分,流于形式。這個不充分包括了思想上準備不充分和操作上準備不充分。2.要求不到位,做而不舍。這個包括沒有明確宣布要求,沒有及時宣布要求。3.時間不充足,合而無質。4.指導不及時,合作無果。評價不到位,合作低效。

什么樣的情況適合小組合作呢?1.學生完全可以依賴自己的能力解決時。2.有探討價值的問題。3.學生學習時出現思維障礙而無法排出或者意見分歧較大時。4.進行知識總結或者探索知識規律時。5.在解答開放性問題時。6.重點、難點知識。

我們在教學操作中,很容易把“合作學習”片面等同于“小組討論”。未能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指導合作方法,表面“合作學習”,實則“不合作”。而老師又缺乏充分的教學準備。討論內容、討論時間、討論時機、討論方式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缺少有效的評價方式。

要想使小組合作學習做到更好,更高效,我們必須做到:分組的合理化,分組應該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要明確分工的目的就是為了合作。教師要明確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教師是學習的導師、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對象。當然合作技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可以后天訓練養成的。只要著重培養學生聽的技能、說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就一定能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