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小組合作學習這種組織形式已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并隨著研究的深化,在操作上更趨于優(yōu)化、活化。它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以體現(xiàn),人際關系更趨融洽,團結互助精神得以養(yǎng)成。下面就小組合作學習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1、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獨立思考和自主互助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營造了自由、寬松、和諧、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相信學生潛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主體參與意識,把學生切實地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使之成為學習的主角。
2、促進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位學生參與和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觀察、實踐、討論、交流、分析、總結的過程中,理解掌握體育知識。在這樣的探究交流活動過程中,互相促進、集思廣益,學生對知識挖掘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拓寬,對教材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且應用自如。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互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為全體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己聰明才智和體育天賦的機會,不同程度的滿足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需求。學生在探索新知、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較為充分的滿足,在練習和比賽時可以有效的提高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4、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使教師們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增強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意識,明確了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激勵、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而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教師應深刻地認識到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從學生熟悉的情意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真正搭建起學生與教師共同發(fā)展的平臺。
二、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1、小組編排的優(yōu)化合作學習是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基礎的,因此,科學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效的組織保證。一般在教學過程中有三種形式:第一,2人一組自由組合。主要應用在教學小游戲和需要2人配合的教學內容中。如小游戲有:猜數(shù)、石頭剪子布、角力等。2人配合的教學內容有:小足球教學腳弓內側傳接球、籃球教學中的傳接球等。使學生能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快速找到自己的練習伙伴,有利于節(jié)約時間,使學生在競爭、體驗中直接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第二,5-6人一組。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性別、能力、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等方面安排5-6人一組,組內選出小組長。學生也可根據(jù)所學內容不同要求調整(微調)。根據(jù)自己小組的特色自取一個組名。可以是體育明星可以是和體育有關的事與物,如跑步好的“劉翔組”,愛打籃球的“姚明組”,愛踢足球的“羅納爾多組”,愛打乒乓球的“張怡寧組”,“大力士組”,“舞蹈組”等等。這樣的分組使小組內具有較強的內聚力,成員之間互相啟發(fā)、共同受益。在教學中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能讓全班同學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無論基礎好的,還是基礎差的,無論是性格外還是沉默寡言的,都愿意參與到小組討論之中,有利于面向全體,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參與,有利于優(yōu)勢互補、集思廣益形成正確的認識,提高探究成功率。這種方式也是應用到課堂上比較多的一種,如小組內的比賽,在比賽中充分發(fā)揮組員的智慧和作用。第三,分成兩大組。主要應用在一些大游戲之中。如“勇闖火力網”、“拔河”等。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觀和服從命令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這三種形式應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交叉使用,如若總是固定一種,學生會產生厭倦心理,而交叉使用可以使學生總是在輕松、新鮮、動態(tài)的形式下進行學習,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
2、合理分配,各盡其責。
俗話說的好“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教師在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時,一定要把每組大致情況分配好。特別是小組長,不管做什么事有了一個好的指揮官辦事就有可能事半功倍,所以在選小組長時一定要選好,小組長不一定要求學習好的但必須要有威信的,其他學生要能信服的,教師可以在課上培養(yǎng)、樹立幾個小朋友,“以點帶面”讓學生知道怎樣的學生在體育課上是好學生,讓學生向他們學習,特別是對低年級因為他們的自制力較差,好動、貪玩,如果沒有一個有威信的小組長,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就會導致課堂紀律散漫,教學效果低下。因此選一個有威信的小組長至關重要,當然小組的成員也應有事可做,承擔不同的角色和責任并獲得不同方向的發(fā)展,這樣就不會因為沒事做而做其他的事。小組分工也很重要,可以有主持的、匯報的、管紀律的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的放手,決不是放任;學生的自主,也決不是“自由”。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合理的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另外,包括組長在內,小組成員的分工要定期輪換,以便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
3、選擇恰當?shù)挠懻摃r機
選擇恰當?shù)挠懻摃r機應該是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想到的問題,在進行“小組討論”時,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對教學目標的深刻理解、對教學結構的合理安排、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通常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在學生理解的難點處,在某個問題可能會有多種答案時運用小組討論比較恰當,因為以上情況有的學生個體難以獨立解決的,隱藏了許多可以討論的“因子”對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求異性、發(fā)散性、深刻性有較大幫助,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都大有裨益。如我在教學水平二(三年級)障礙賽跑時,每個障礙都練習了過后,讓學生自行擺放障礙的順序準備接力比賽,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氣氛很熱烈通過嘗試后自行擺放了障礙,通過一次比賽后再討論再調整,之后在比賽。在全部比賽結束后談體會談心得時說到,我們這組體力好安排了障礙是先易后難;還有的說我們先把影響速度的障礙放在最前面過,后面可以使速度更好的發(fā)揮等等。在討論實踐中使我看到學生都積極愉悅的參與其中,積極動腦找到了很多好的方法,使我感覺到學生真的是在用“心”上課了。
4、優(yōu)化評價
合理恰當賞識的評價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因此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式也有一定講究,通常可以采取自評、互評、指評等方式;不失時機地對每位學生和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參與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合作精神、個性特點的展現(xiàn)、與成果達成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此肯定成績,保護積極性。因為老師同學一個鼓勵性的評價往往堅定了他努力的方向,相反則會使他喪失信心,從而放棄。所以教師應合理恰當賞識的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水平不斷地提高。
篇2:教與玩結合是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方法
“教”與“玩”結合是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方法
作為一門學科,體育教學與其它課程教學一樣,也有其固定的教學內容和一定的教學方法。但體育教學又不同于其它課程教學,它具有更廣泛的活動空間和獨特的教學方式。經過多年實踐,筆者認為,把“教”與“玩”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與“玩”結合的提出依據(jù)
1.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f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玩,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又能在娛樂游戲中體現(xiàn)體育教學內容,達到體育教學目的。
2.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階段,其骨骼硬度小,韌性大,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負氧能力差,易疲勞。這些都表明少年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非但起不到通過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的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把“教”與“玩”有機結合,使少年學生在上體育課過程中有張有弛,無疑是必要的。
3.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體育教學只強調“教”是不夠的,還必須同“玩”結合起來,通過做游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fā)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4.小學生的成才需求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即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人才,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應體現(xiàn)出能夠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教師的精心教導和學生的自我鍛煉,“教”,可以使學生明確體育課的目的、原則、方法。“玩”,則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理解教學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有目的的“玩”,還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其個性,增強其創(chuàng)造能力。
二、“教”與“玩”結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結合。就是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集中一段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和練習規(guī)范,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體育游戲形式進行應用。如,在講授身體平衡技能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接力等比賽,把“教”與“玩”結合起來。
2.課間穿插。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趣味游戲,以活躍體育課堂氣氛,刺激學生運動神經的活躍。如,在教授體操課時,可在課間放一段歡快的樂曲,讓學生們嘗試按著音樂節(jié)拍以舞蹈形式做體操;在隊列練習時,穿插一些花樣,等等。這些都能使枯躁、緊張的體育課變得生動、輕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3.命題發(fā)揮。就是在教授某種體育運動規(guī)范后,由教師統(tǒng)一命題,提出運動量和鍛煉目的,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體育活動項目,自己組織體育游戲活動。
4.內外聯(lián)系。就是把校內體育教學與校外學生體育活動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體育規(guī)范要求進行,實現(xiàn)校外“玩”為校內“教”服務。
三、“教”與“玩”結合的原則要求
1.服務中心。即為教學教改這個中心服務,把改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結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玩,即無要求無目的的憑興趣玩,一種是有要求要實現(xiàn)一定目的的“玩”,兩種玩雖都以身體的運動為主要形式,但實際意義則完全不同。在體育教學中,提出“教”與“玩”相結合,是把“玩”作為教的輔導手段,以“玩”助學,以“玩”促練,也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要體現(xiàn)教的意圖,實現(xiàn)教的目的。
3.循序漸進。從引導、誘導的角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在漸進過程中使“教”與“玩”的形式、內容在結合上日益緊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按照體育教學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各種“玩”的活動,如在低年級學生中練習躲閃能力可組織開展比較簡單的“老鷹捉小雞”游戲活動。到了高年級,則應組織帶球躲人等難度大的躲閃游戲活動。
4.活而不亂。“玩”是助“教”的一種手段。因此,體育教學中應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必須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必要的“玩”,防止“玩”偏問題的發(fā)生。
四、“教”與“玩”結合的實踐效果
1.增強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教”與“玩”的結合,豐富了體育教學形式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的情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實現(xiàn)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鳴。因此,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強化了學生的體能鍛煉。在體育教學中,由于穿插了一些體育游戲,吸引了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達到了運動負荷。通過“玩”達到了學生運動量,促進了體能的增強。
3.加快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與“玩”的結合,為體育教學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寬松環(huán)境,賦予了學生一些獨立自主的權力,使學生可以根據(jù)主觀愿望,運用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選擇與個人愛好和體能實際相適應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健康的情趣,鍛煉堅強的意志,促進了學生個人性格、氣質的發(fā)展。
4.促進了學生的智力提高。“教”與“玩”的結合,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接觸了更廣闊的知識天地,促使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xié)調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促進了思維、判斷、記憶等方面能力的增強,為學生智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之,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繼續(xù)堅持運用和完善這種教學方法。
篇3:小學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安全制度
瘦西湖第三小學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安全制度
(一)體育活動:
1、體育活動,實行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老師組織學生體育活動,要認真檢查
體育設備,對已損壞,不符合要求的設備,嚴禁學生使用,并及時報修并出示警
示標志。
2、開展活動前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講明活動要領,做好示范,指導以及
防護工作,運動前做好各項準備活動。
3、老師不得指導學生開展有危險性的活動,學生不準離開老師自行開展有危險
的活動,學生要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4、在體育活動中老師有組織,指導的責任,因組織指導過錯造成學生身體傷害
事故老師要負責任。
5、不要強行讓學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運動。
(二)體育教學:
1、任課教師必須在上課時講清楚運動注意事項,準備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嚴格實行體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檢查。
2、學生必須遵守課堂常規(guī),按時上課,聽從指揮,不遲到早退。
3、上體育課任課教師必須穿運動服,球鞋。
4、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5、學生要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6、體操練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相互保護,幫助。
7、體育課或課外鍛煉中,凡出現(xiàn)受傷情況,應及時送往校醫(yī)務室或醫(yī)院,并及
時向校長室匯報。
8、學校任何人一律不得組織學生到校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