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交流我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五件寶
如今,在課堂教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校組織的課堂展示活動中大家也充分體現這一點。又快到新學期了,根據我教一年級的的感受:孩子們年齡小,班額大,如何讓孩子們快速適應學校的節奏?如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呢?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呢?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題。對于低年級學生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多動手、動口、動腦,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讓他們有事情做,讓他們“忙”起來,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一年級的美術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去“多想”。要想讓學生喜歡學習愿意去動腦思考,首先得讓學生沒有心理負擔,敢于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讓這些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從一開始就避免在課堂上經常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境地,這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成長。教師只有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拉近的學生,就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愿意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我的美術課上,我經常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素材,把看到的圖案和自己的想法進行自由想象,說一說自己的聯想、感受。
讓學生盡可能去多“欣賞”,開闊眼界。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掌握美術學習的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重點做好引導工作,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去領會、去發現,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如:在每一節課的課前導入,應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讓自己講的內容盡可能的生活化(就是能在生活中發現或應用的美術元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美術學科起步階段重在欣賞,只有見得多,有了生活積累,才會有更豐富地想象。自我發現,小組互動,介紹心得,交流分享,答疑解惑等多種形式結合讓學生在欣賞中理解美術。每一節課的欣賞內容,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如我在讓學生欣賞時,提出了這樣的學習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現象。(2)和同桌比一比,看了解的內容更豐富。有了目標,學生就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而不是隨意地“自主”。
鼓勵學生盡可能的去“看”。這個“看”就是讓學生觀看、分析,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發現老師是如何進技法操作,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技巧。如我們在涂色時,有些學生總是涂的像稻草一樣毫無美感,我就把我涂得畫面和“問題”作品進行展示,先讓同學自己仔細觀察“效果”為什么不同?那個效果好?好作品是涂色技法和大家運用的手法有何不同?由學生盡情地觀察、再據自己觀察和發現,然后說給組內的同學聽,聽聽同學們的意見,這樣就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而且學生在充分從“看”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造性地學到了知識技能。
多鼓勵學生盡可能的多“說”。學生思維的合理性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只有通過他們的說,才能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只有老師給學生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才能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如我們在讓學生學習“色彩的協調”的運用,引導學生發現多幅作品中相同的規律,理解為什么同類色搭配在一起,在視覺上感覺特別舒服,加深學生對色彩的印象。我引導學生發現老師在涂色是喜歡把哪一類顏色放在一起更協調,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用色方法,然后讓自己去實踐,接下來,在班級內說一說自己的發現的色彩運用方法,和全班的學生一起交流分享。最后,在掌握用色、涂色方法的基礎上完成作品,學生掌握得更牢固。這就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我還讓學生盡可能地去多“練”。如何讓學生的作品更“耐看”是難點,在學生充分“想”、“欣賞”、“看”之后,沒有實踐也是不行的,這時候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技法運用練習,就能鞏固所學的內容。
我們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不能只注重教給學生老師說學生學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告訴學生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在學生在進行如何涂色訓練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生再次交流畫面中出現的問題,力求學生作品質量的整體提升。
一年級的學生可能在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確實不易,但是只要我們敢于嘗試,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空間和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讀、去說、去做、去分析感受,既教給學習方法,又教給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更好的服務我們的教學。
篇2: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
篇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培養學生自主的合作、探究學習
吳小燕
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掌握學習方法。低年級是學習的起步階段,在低年級孩子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有著深遠意義。但是,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還沒有很好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呢?我在教學中不斷探討,不斷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有新的體會。在此,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轉變觀念,重塑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的控制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持續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教師從講臺走向學生,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首先要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地對待課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觀念,要準確理解新課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實踐中全面體現。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廣泛涉獵以求“博”,學習業務要求“專”,加強教研以求“精”,科研開路以求“新”。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