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寫作心理素質培養
中學生寫作心理素質培養
注重對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導;而忽視對寫作主體寫作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是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寫作訓練中依然存在的傾向性問題。下面,結合筆者指導學生寫記敘文的實踐,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銳體察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社會生活認識與體察的審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實質上要經過“體察--構思---表達”這三個階段。初學寫作者,往往注重后兩個階段的訓練:諸如構思布局,遣詞造句和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等等,解決“怎樣寫”的問題,卻往往忽視第一階段--生活認識、情感體驗的整備和孕育。因而下筆時,常感到無事可論,無人可寫,無情可抒,無理可達,總之是無話可說,“寫什么”的問題,一片茫然。怎樣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呢?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認識生活、敏銳體察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記敘的內容就是要反映社會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社會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所以記敘文總是要記事寫人,要反映生活主體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學生深入生活;敏銳體察,加強寫作前客觀索材的積累。不少學生寫作拿著題目犯愁,或搜索枯腸,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評敘,內容空洞,就是將以前看過或寫過的題材改頭換面,販賣出來;而顯得陳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對記敘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情思的形式特征沒有一個自覺追求;二是寫作前缺乏素材積累,記憶表象空乏。
學生在生活中沒有做有心人,對鮮活的人生世相熟視無睹,沒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發現生活,發現美,更談不上藝術創造了。這是寫作問題的根本所在。怎樣深入生活?就是不僅要開拓視野,見多識廣,更要化熟為生,取精發微。這就需要獨具慧眼,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許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細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剝開來寫--見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縱即逝的變化放慢,拆開來寫--化瞬間為永恒。他們的作品,為我仍提供了觀察、體驗生活的范例。魯迅把人力車夫主動攙扶跌倒的老婦人這一小事放大;寫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頌了勞動人民無私無畏的可貴品質。揭示了進進步知識分子在勞動者精神下嚴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時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以〈背影》中用特寫鏡頭的手法把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一連串動作,描繪出了一幅催人淚下的父愛子的永恒圖畫。從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銳和情志的深婉。
二、參悟書本,陶冶情思
“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道出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中學生有計劃地多讀一些好文章,特別是精讀一些名篇經典,對于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藝術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寫作的人,以為閱讀文學作品就是為了學習藝術技巧。其實最主要的是學習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體驗。學習他們怎樣觀察生活,捕捉材料,對生活獨特意義的挖掘和發現;以及情感體驗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創作的同學,讀作家作品,要領悟和訓練以下兩個重要的藝術心理素質:
一是獨具慧眼,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別懷詩心,對生活能產生豐富細膩、奇異而復雜的情感、內含活躍、豐富而富于創造性的想象力。有了這兩個素質,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紛壇復雜的世態人情;能自感和再現細膩復雜、幽微變幻的心靈波光。精讀好作品,含英咀華,披文人情,就可讀出風格,讀出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銳的富于創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靈透鏡。“要有意識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進入一種藝術的、凈化的、發達的、靈敏的個性化境界。要養成情感的自我檢驗習慣,要使自己的感情凈化、豐富,充滿自我再生機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學名著的社會內容,而且要從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豐富色彩。”(孫紹振《論作家的心理素質》)讀魯迅的《秋夜〉,我們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斕的心靈世界;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與其說是在欣賞審美客體:‘紫藤蘿’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說是在欣賞審美主體作者那被“紫藤蘿”所激活了的靈動豐富、細膩柔婉、思緒紛呈的人情美。多讀精品,能使我們直接受到作家藝術靈氣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燭照。
三、抒寫自我,專題評講
基于以上認識,藝術心理素質的培養,落實到寫作實踐中,在中學階段,記敘文寫作的基本原則是:寫作與生活緊密結合。提倡寫“身邊文學”、“校園文學”、“自我文學”總之是抒寫自我,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筆者曾在高一年級進行過《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訓練,命了這樣一些題目,《發生在學生寢室的故事》、《中餐》、《放風箏》、《那時,我還小》、《雨中一曲歌》、《雨中蘭草花》等,都涌現出了優秀作品,因為這些題目,緊扣“自我”,激發了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學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要提高寫作水平,除了扎實的寫作實踐外,還加強必要的寫作理論指導,使寫作進人一種自覺自由的狀態。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專題指導與評講至關重要。我曾著力進行過“選材專題訓練”,分“選質樸的題材”、“選新穎的題材”、“選典型的題材”;“構思專題訓練”,分“生活的藝術化”、“想象的藝術化”等;“抒情專題訓練”,分“略敘過程,詳寫情思”,“美的心靈在于豐富的層次與奇異的變幻”以及“抒情的幾種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專題評講,目的是想從實踐到理論,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及寫作水平。
篇2: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
篇3: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培養
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的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內容摘要]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將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
[關健詞]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大綜合、大綜合素質、信息技術實驗班、多功能網絡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資源庫、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主線式綜合性課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術實驗班教學過程
1、教師導讀
設置教學重點、難點、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學習問題,指導分組,提供部分網站、網址、文本。以一組為例: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