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素質教學論文
構建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教學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發展尚不完善,未形成像其他學科一樣完備而強大的課程理論作支撐,沒有成熟系統的教學模式和經驗可供借鑒,教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針對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沒有既定的模式,在新課改大潮的影響下,許多信息技術教師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筆者多年從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結合近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他是如何建構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
關鍵詞:信息素質;正確學生觀;教學設計;學習習慣;有效評價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面向未來、培養學生信息素質、普及網絡文化的課程。在課程改革中如何穩步推進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是值得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認真探討的課題。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談談我是如何建構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
一、以學生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做到“三個”尊重,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城鄉之間的差距,各地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及發展水平存在差距與不平衡性,有的學生已學過計算機,有的學生家里有計算機,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再加上學生個體發展差異等,這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師一定要因材施教,要站在“培養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高度,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長安排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教學和實踐,尊重學生的意見,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選擇,面向全體學生制定符合大多數學生現有水平的課程標準,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重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充分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讓所有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發展,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桎苦中解放出來,真正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新的學生觀必然會帶來教師角色的轉變,帶來師生關系的轉變。新世紀的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又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激勵者、啟迪者。這樣教學過程便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的過程,在師生雙向溝通中,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采用各種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1、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千方百計創設和諧、愉悅、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著眼于學生情感的陶冶,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進入情景,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變成頗具吸引力的有趣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如先通過文字資料或形象生動的投影等多媒體手段,使學生了解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強大功能,及其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在信息社會,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工具
篇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梅河口市實驗中學焦淑芝
【摘要】在信息社會大背景下,以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學得到足夠的重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但是現今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過分重視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卻忽視了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學科特點,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的發展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它為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與機會,還給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本文試從這一角度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人的發展,所以只有自主學習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自主學習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習的個性化,在這種個性化的學習中,學生的個性也會得到充分發展。自主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而個性與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個性的核心就是人的創新精神與創造性能力,個性的發展是創新精神的前提,所以說自主學習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提供給學生學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屬于學習主體位置。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自主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培養。因此,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預習、質疑等具體活動提高創新能力。
1.指導預習,設置導學提綱。
自主學習的預習,貴在獨立性,是學生獨立獲取基本知識的重要一環。指導預習按“扶
篇3:培養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數學良好習慣
培養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美臺中心學校陳小鳳
什么是習慣?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的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可見,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備,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現就自己平時的一些做法闡明如下觀點: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
每節新課之前,我都會布置學生預習明天要上的數學內容,重要的地方自己標一標、畫一畫,有疑問的地方做出特定的標記,通常我會利用一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去預習,然后讓學生試著解決相關問題。課前的預習能夠讓學生自覺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學習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再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從而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預習習慣的培養,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還能節省一些課堂學習時間,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比如,在學習《認識百分數》一課前,我布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什么是百分數?2、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3、收集一些含有百分數的信息,試著了解所收集的百分數的含義。由于學生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那節課學生表現得非常精彩,課堂參與率極高,效果當然也非常好。
復習的目的是“溫故而知新”。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創制的“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即先快后慢,剛記住的東西最初幾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兩天后就緩慢。因此必須及時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加以強化鞏固,降低遺忘率,同時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能系統整理相關的知識,使這些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這樣更能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
認真聽講是學好數學的第一步,認真傾聽別人的說話,既是得到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尊重別人的一種文明表現,培養傾聽習慣,是提高學生接受信息、汲取知識的效率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