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摘要:農村小學生自主意識淡薄,自主能力欠缺,往往處在盲目的被動學習當中,學習效率低下,目的性不明確,許多家長對此也束手無策。對此,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小學數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偏遠小學,由于地處農村,家庭知識層面較低,前瞻意識薄弱,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處于過高或過低狀態。同時,一些學生的自主意識淡薄,自主能力欠缺,往往處在盲目的被動學習當中,學習效率低下,目的性不明確,許多家長對此也束手無策。為此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創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提供學生發展的沃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最有效的方法。實施情感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反省,是所有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原則的前提,是促進學生主動性發展,優化課堂心理環境,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保證。
注重情感投入,首先師生間要平等、民主、和諧、快樂。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是有效進行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是優化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評價時做到不“褒此貶彼”。其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主要途徑有:營造課堂氛圍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教師營造課堂氛圍,進入發現者的“憤悱”狀態,或在問題中溶入一些趣味,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與興趣,進入發現者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生疑質疑。最后,尊重發揮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習者一貫持續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的學習傾向的總和。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這三方面并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可以相互交融。
二、創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課上拿著一捆書進了教室,從容告訴大家,“這是學校發給咱們班圖書角的36本課外讀物。設計了一個分配方案:第一組分得這捆書的1/3,第二組分得這捆書的2/6,第三組分得這捆書的3/9。你們說行嗎?”問題一提出,先是靜寂無聲,片刻便聽有的學生說:“這樣分不合理,第三組多了。”有的則說:“第一組少了”。還有的說,這樣分很合理,三個小組分得一樣多。同學們爭論不休,但是都沒有充足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見時機成熟,便向學生們發出邀請,問有誰愿意上來分一下,幾乎所有的小手都高高舉起,那陣勢……在全班艷羨的目光中,三位同學依次把這捆書平均分成3份、6份、9份,各自拿去應得的份數。分完書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喊出來:“分得一樣多”,“是相等的”。但全班同學仍然沉浸在驚奇中,輕聲議論著“怎么會一樣呢?難道這三個分數是一樣大嗎?”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抓住教學時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課題。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采用謎語“一件東西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給它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來導入。學生在繪聲繪色地朗誦下,情不自禁地被這個謎語吸引住了,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大家你一言,一語地議論開來,很快就把謎語猜出來了。這時的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教師趁機引入新課,學生產生了一種進一步了解事物真相的欲望,自主意識自然被激活了。
三、從參與探索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全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更多的活動余地,更多的自表現機會,更多嘗試成敗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
在教學“圓的周長、面積”這一內容時,充分讓學生展開操作,學生通過測量,拼、擺,演算出圖形的周長,又從多種計算方法中選中最佳方案,順利完成周長、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這樣做雖然比教師直接給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周長費時多,但走出了死背公式的誤區,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操作,人人參與,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做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水平是可行的、有效的。
四、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促進自主學習意識
在教學中,時時處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同樣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意識。數學思想,就是對數學的知識內容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質認識,它是從某些具體數學認識過程中提煉和概括,而在后繼的認識學習中被反復證實其正確性,帶有一般意義和相對穩定的特征,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數學思想,直接支配著數學的實踐活動。數學方法則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程序,是數學思想具體化的反映。簡言之,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方法是數學行為,思想對方法起指導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素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
篇2:運用電教手段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
運用電教手段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摘要】電化教育是現代化科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它以形、聲、光、色等表現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愉悅、自由的氣氛中接受知識,使他們愛學、樂學,達到學會的目的。在小學教學中,注意恰當運用電化教育手段,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關鍵字】電教手段;培養;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也為我們教師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加速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隨著我校電腦教學的普及和學校多媒體設備的日益完善,多媒體課件被逐步應用于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使學校課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傳統的課堂教學多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側重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多媒體教學的加入則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達到最佳結合,有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以圖象符號為主,不僅化抽象的語言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而且在單位時間內傳遞的信息量,也比語言文字大得多。在小學教學中,注意恰當運用電化教育手段,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運用電教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性,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為了在學生對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再現情境,以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
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空間概念不易形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合理地運用用電教手段直觀性的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樹立空間概念。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棱長為3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呈現“切割”、“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其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高爾基說過:“想象可以補充事實的鏈條中不足的和沒有發現的環節。”教材中有些文章言雖盡而意未完,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文章的思路進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補充出來。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使學生思維整體結構獲得優化,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加濃厚起來。
篇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