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024-07-31 閱讀 8735

淺談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摘要】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關鍵詞】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正文】《高等教育法》是繼我國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參加理工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自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目標:有學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養目標即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關于高校培養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對高校培養目標的總體界定。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

二、專業設置:面向市場、學生、未來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嚴重老化,相當多的專業延自于上個世紀中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二是專業嚴重類同,從研究型大學到教學型大學很多專業都是一樣的;三是專業劃分過細,不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能力;四是專業設置不靈活,學校設置新專業的自主權不夠,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度也不夠。改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面,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第一,解決好高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問題。專業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專業設置首先必須符合社會需要;大學同時負有引領社會的職能,因而大學必須研究并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超前性;專業設置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專業設置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第二,把握好專業設置的技術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專業口徑的寬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窄,現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寬專業,厚基礎”,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警惕另外一種傾向,好像一拓寬專業口徑就什么都要學,科學的專業口徑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寬窄平衡。

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培養多種能力

課程就是知識,課程體系建設就是知識體系建設。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著知識劃分過細、內容陳舊并過于求同、脫離社會需求、缺少實踐性、課程結構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課程觀。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不僅要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知識、發展知識,學生不僅要去適應社會,而且要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既有知識和未來知識的關系。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條件下,高校課程體系在讓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同時,要有助于學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識。二是處理好“專業化”和“綜合化”的關系。信息時代,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難以學好專業知識,高校要努力開發專業綜合和學科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力。

四、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非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比如一定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高校課程體系只有做到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有機配置,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五、實踐教學:明確要求全社會支持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組成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其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實踐教學被置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實踐教學系統不完整,設施不到位,指導教師不匹配,管理不嚴格,更缺乏支撐高校實踐教學的社會條件,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

改變高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實踐教學,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國家要根據高校的類別制定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基本設施、指導教師、課時和學分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先進性;三是要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核心問題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四是要創造全社會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只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實工作環境,只能依靠社會,社會作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義務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學。

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篇2: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論述資陽市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論述資陽市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摘要:本文闡述了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及本質,從國家信息化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和終身學習角度出發,提出了信息化人才的層次,分析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特征。通過分析資陽市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論述了資陽市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美國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計劃,其核心是發展以Intemet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簡稱IT)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rI'在教育中的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l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的政府相繼制定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信息化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是實現信息與知識共享。從全社會的范圍來看,是實現整個社會的信息與知識的共享,提高社會的智能。從網絡技術發展的層面上來看,目前還基本停留在信息共享這個階段。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一方面是教師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來傳遞教學信息的落后狀況;另一方面是一些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的閑置,這主要是因為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的能力缺乏造成的。有些學校和電教部門也開展了一些教育技術培訓活動,然而多數在內容方面缺少針對性、前瞻性和系統性,導致了培訓效果的事倍功半。

教育信息化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這就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機遇。考驗在于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他們應具有高度創新的能力,有自我獲取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機遇在于因為人才需求的變化,必須引起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化以及信息技術為支柱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

應該說明的是,在中國,計算機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而“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統一的課程名稱始于**年,主要依據教育部的《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精神確定的,以前一般都稱其為“計算機課”,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特別是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如今的計算機不再僅是單機使用了。因此,“計算機課”已不能準確地定義其所涵蓋的教學內容。國家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133號)和《關于在中小學實現“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號)精神要求:“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推動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教學改革的結合,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階段目標是:**年底前,全國普通高級中學和大中城市初中都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年底前,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20**年底前,所有初級中學以及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并盡早在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校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

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學資源,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資陽市的信息技術教育正式啟動于2000年,基礎比較薄弱,加之新建市制度的不完善和經濟的不發達,使資陽市的信息技術一直處于緩慢發展趨勢,難以真正帶動資陽市綜合實力的飛躍前進。

篇3: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淺談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摘要】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關鍵詞】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正文】《高等教育法》是繼我國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參加理工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自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目標:有學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養目標即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關于高校培養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對高校培養目標的總體界定。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

二、專業設置:面向市場、學生、未來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嚴重老化,相當多的專業延自于上個世紀中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二是專業嚴重類同,從研究型大學到教學型大學很多專業都是一樣的;三是專業劃分過細,不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能力;四是專業設置不靈活,學校設置新專業的自主權不夠,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度也不夠。改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面,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第一,解決好高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問題。專業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專業設置首先必須符合社會需要;大學同時負有引領社會的職能,因而大學必須研究并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超前性;專業設置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專業設置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第二,把握好專業設置的技術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專業口徑的寬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窄,現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寬專業,厚基礎”,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警惕另外一種傾向,好像一拓寬專業口徑就什么都要學,科學的專業口徑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寬窄平衡。

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培養多種能力

課程就是知識,課程體系建設就是知識體系建設。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著知識劃分過細、內容陳舊并過于求同、脫離社會需求、缺少實踐性、課程結構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課程觀。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不僅要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知識、發展知識,學生不僅要去適應社會,而且要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既有知識和未來知識的關系。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條件下,高校課程體系在讓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同時,要有助于學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識。二是處理好“專業化”和“綜合化”的關系。信息時代,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難以學好專業知識,高校要努力開發專業綜合和學科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力。

四、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非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比如一定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高校課程體系只有做到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有機配置,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五、實踐教學:明確要求全社會支持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組成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其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實踐教學被置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實踐教學系統不完整,設施不到位,指導教師不匹配,管理不嚴格,更缺乏支撐高校實踐教學的社會條件,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

改變高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實踐教學,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國家要根據高校的類別制定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基本設施、指導教師、課時和學分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先進性;三是要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核心問題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四是要創造全社會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只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實工作環境,只能依靠社會,社會作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義務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學。

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