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改善課堂教學質量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改善課堂的教學質量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1世紀信息技術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信息技術也不斷地被運用到人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只有不斷的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不被世界所淘汰,而作為教育祖國的花朵,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的人民教師,加強自我素質,提高自我技術乃是必不可少的任務。將信息技術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講述教學內容,可以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具體化、生動化、清晰化,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改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合理運用自主能動性教學質量
【正文】: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現代教育也不斷融入了新的信息技術,其中在教學方面,多媒體技術也漸漸成為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介質之一,而多媒體技術在傳統教學中的合理利用,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多媒體技術已逐漸被教師所熟悉與認可,然而由于某些教師不用正確認識多媒體,不會很好的利用多媒體,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1、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得到了不斷的推廣與運用,其中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技術具有生動形象的直觀性,教師通過充分地準備,精心地制作課件,將教學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使學生更直觀在了解知識,思維活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真正達到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1.1多媒體技術具有很強的交互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就需要不斷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利用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掌握他們知識的薄弱點,再次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合理地結合起來,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的生動化、直觀化需要交互性強大的多媒體技術支持,同時多媒體技術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立體實物、寓言動畫、拓展知識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教學內容能夠清晰明了,對于學生不太明白的地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單獨將此處的知識點提煉出來,做成動畫或者視頻進行詳細講解,并及時溝通交流,使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1.2多媒體教學可以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
在教學中有部分的自然現象,不能用簡單的言語就描述出來,它們不是瞬息萬變,稍縱即逝,就是長時間才能感知的事物,對于這種特殊的問題,因為時間、空間的影響,學生無法親眼目睹,只通過想象是無法真正感知到自然世界的奇妙;細胞的結合,微生物的滋生,這些微小事物的變化,學生只有通過特殊的儀器才能觀察到,但由于條件的限制,這些現象都不會直接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展示出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比如說在小學的自然課堂上,有教學內容關于的植物的生長,教師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利用網絡,將植物生長過程有關的視頻內容下載下來,并通過精心的構思,制作出適合本次課程的多媒體課件。而正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視覺效果強烈的物質基礎,從而讓學生近距離的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變化,事物的運動軌跡,近而使學生能更快,更直觀的掌握知識,讓多媒體技術的視覺沖擊代替學生的憑空想象,讓宏觀的自然現象更具體化,生動化,近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篇2: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運用“班班通”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尖山鄉燕朝小學覃登嬋
摘要本文著重從“班班通”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班班通”輔助的教學活動,給教學帶來的活力;但在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運用“班班通”,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班班通”精心備課高效課堂學生為主體
隨著農村“班班通”工程的實施,電腦、投影、白板進入了每個班級的課堂之中。硬件的改善促使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成了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用“班班通”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班班通”技術輔助教學符合現實的需要。下面就如何用好“班班通”談談我粗淺的想法。
一、教師要精心備課
利用“班班通”有利于營造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對學習的愉快情感的體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多是采用講故事、實物展示、或是幻燈片輔助等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難免容量小、手段單一。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具有“班班通”集成性、交互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備課是老師們必須完成的一項根本任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們慢慢地把寫教案當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班班通”技術寫教案,這樣,一方面將給老師們帶來許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牘之苦;另一方面備的課因運用多種媒體而可能使質量有所提高。有的老師說,街上有賣現成的教案,有沒有賣現成的“班班通”教案?如果有,可以買現成的回來用,多方便。事實上,這樣的教案有人搞出來了,由于有文字教材配套,比較容易流通、發行,但是它往往不能反映教學特征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問題很多,不能適應千差萬別的教學需要。這樣的“班班通”教案就像樣板戲一樣,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必須要編制出充分反映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班班通”教案。除了教師要會使用計算機以外,用“班班通”技術備課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一個使用便捷、簡單易行的編輯系統和編輯工具;另一個要有“班班通”資料庫。這樣,我們才能使用編輯工具調用資料庫中的各種資料,編我們使用的教案。那么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會使用編輯系統和擁有“班班通”資料庫。現有的編輯系統(工具)有多種。只是“班班通”資料庫難以建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我們每個教師從一節課一節課開始積累,資源庫的建設也不是無法攻克的堡壘。
二、教學課堂要高效
“班班通”教學具有新穎性、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能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下去。由于“班班通”教學充分利用了各種信息的載體(譬如:視頻、動畫、聲音、圖片以及各種互動的手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腦、耳、眼、口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愉快氣氛中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積極思維,大腦思維高度活躍,從而能使問題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靈活簡潔的方法得以解決。創造出一個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傳遞信息、溝通交流的組織者和交流者。在組織和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不能說“班班通”的功能就僅僅是如此。媒體在傳遞過程中,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現、動畫演示等再現課文文字及相關知識的,其數據庫、動畫演示、緊缺資料再現功能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占主體地位。因此,設計軟件時,不能僅僅圍繞學生興趣而設計,過多地追求軟件的花哨效果,造成有些“有趣”的東西可有可無,沒有實際價值。“班班通”課件應當充分利用聲像文字媒介對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媒介進行詮釋,進行繪聲繪色的情景創設,創造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應該依據信息傳遞與反饋原理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設計,依靠“班班通”的放大、縮小、定格、再現等技術,使學生開拓思路、勾沉舊事、引發想象,將媒介、感知與材料“三位”融于一體,在人機交互中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3: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容量大,大量節約板書時間,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教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革新課堂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有效教學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懷念童年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現在的兒童再不會有這種懷舊之情,因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已使他們童年的歡樂化為烏有。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夢想和激情,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真。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變得消極、沉重、少年老成,學習成了孩子們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們選擇“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將問題情境“故事化”增強趣味性
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教師要將問題情境故事化,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時,這一段介紹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我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來的神話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解,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