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對于新課程改革后小學生數學素質培養
淺談老師對于新課程改革后的小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課堂教學要落實素質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數學學習與應用活動教學和技能的訓練過程中,通過主體自身的不斷認識和實踐的影響,使數學文化知識和數學運用能力在主體發展中內化,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數學化”思維意識與“數學化”地觀察世界,并能用數學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質顯得非常重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質內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現在:第一,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素質;第二,培養學生數學運用能力與思想方法方面的素質,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及課堂提問的能力;第三,培養良好的數學觀念和思維品質方面的心理素質。這幾方面的素質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簡而言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闡述、分析、解決問題對我們是大有益處的。
那么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質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教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邏輯、思維、推理與猜測總是相互伴隨的。首先,教學新知識時,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推理經驗的基礎上,老師要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學生數學推理的實質,用數學語言去引導學生,以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自覺地運用數學推理獲取知識面,培養推理能力。其次,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理解推理的實質并體會推理的價值。另外,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數學教學的大眾化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并能用數學方式去解決問題。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認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去描述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實例和熟悉的事物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觀察機會在觀察中形成表象,在表象作用下逐步抽象。在通過讓學生操作,眼、手、口、腦并用,各種感官密切配合,既能形成清晰概念,又能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深入了解,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由好奇心產生好知的愿望,進而養成好思的良好習慣,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如一年級教材中有許多圖滲透著加法意義。如:樹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1只小鳥,這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并向語言轉化:原來樹上有5只小鳥又飛來1只,現在有6只小鳥。又如:5個小朋友打掃衛生,又跑來2個小朋友幫忙,一共7個人。以上形象實例使學生產生生動表象,促使思維長驅直入,借助語言得出:5+1=6;5+2=7。此時教師利用遷移規律,做好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于是,“合并”意義便在學生頭腦中逐步形式。
二、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實踐操作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識操作活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自主的參與操作活動,強調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已成為教學方法發展的一大趨勢。更重要的是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把操作作為啟智的橋梁,建立表象,擴大經驗,為抽象概念創造條件,為思維的發展提供基礎。
如:教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讓學生先在左邊擺9根小棒,右邊擺3根小棒,然后出示算式:9+3,把操作活動和算式9加幾相對應。為了讓學生明確湊十法的計算思想,可發問:“怎樣移動小棒,就能較快算出共有多少根小棒?”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相互比較,看誰的方法最容易算出結果來,從而得到先給9湊10,再把10和剩下小棒加,得10+2=12的結論,所以9+3=12。學生明確了其中的方法從而很快推導出9+5,9+6,9+7,9+8,9+9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明白了湊十法的道理,突破了難點,又發展了思維。
通過學具的操作,引導學生從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抽象概括,引伸開拓。在動手中豐富了表象,在動腦后得出規律,促進了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培養了思維品質和習慣。
三、培養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語言是以精確、簡約、抽象為特點,它可使人在表達思想時做到清晰、準確、簡潔,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將問題中各種因素的復雜關系表述得條理清楚,結構分明,如果在數學課堂中充滿豐富的交流,可以獲得雙重效益。首先,老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科學地減輕過重的學業和負擔,從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實行開放教學,在教學中不要把一切問題都講出來,讓學生有問題可提。其次,老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德國教育家曾經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教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提出問題,盡管問題有的淺顯、有的深奧、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樣,老師都應鼓勵、引導及時發現問題并做耐心的解答,只有這樣,“問題”才能達到思維活躍的效果。再次,適時引導,發現問題,切不可心急,欲速則不達,教師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提問意識,引導學生對關鍵詞的理解。逐步避免為提問而提問,使問題更有價值。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數學“問題解決”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主要途徑。同時,通過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可以加深和鞏固他們所學的基礎知識,并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去求解,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意識”,真正把素質培養落實到數學教學中。
總而言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就應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使教與學的關系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把教學的重心從“教”向“學”轉移,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學會”向“會學”發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心理素質。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教育;
2.自信心的意志力;
3.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
4.學習數學的態度和習慣,包括:探索創新、獨立思維、合作交流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及習慣;
5.辯證唯物主義難點的啟蒙教育。
這些數學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可能再某一節課或設一節訓練課來完成。而應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的教學內容,數學的實際應用,數學的學習活動,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等教學應素,在不斷的滲透、引導、啟迪中形成。
數學素質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質,數學教育也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數學素質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在教學中讓學生認真地“看”,培養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信地“說”,培養表達能力;讓學生大膽地“猜”,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活潑地“動”,培養操作能力;讓學生勇敢的“表現”,培養探索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小學生,課程改革,數學
篇2:高中數學教學:注重數學過程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質
高中數學教學:注重“數學過程”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質
【摘要】“數學過程”的教學,包括教師的“數學過程”教學和學生的“數學過程”學習。正是在反復嘗試這種抽象表示、符號變換、檢驗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學會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數學素質”。
【關鍵詞】數學過程;教學方法;創新能力;培養素質
隨著數學素質教育的廣泛深入,數學教學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根本變革,注重“數學過程”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尤顯其重要。“數學過程”是真正理解數學,形成數學的思想方法,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無論是學習數學、解決數學中的問題,還是應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都必須經歷這種“數學過程”。“數學過程”教學可以是一個較大的,通過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知識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較小的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的過程,一個較大或較長時間的“數學過程”可由一些較小的“數學過程”所構成。“數學過程”的教學,包括教師的“數學過程”教學和學生的“數學過程”學習。正是在反復嘗試這種抽象表示、符號變換、檢驗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學會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數學素質”。
1優化教學情境,強化數學意識良好的數學意識,就是能夠正確地運用數學觀念和數學態度去觀察、解釋和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并且能夠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良好的數學意識的形成,有賴于教學情境的優化。在“數學過程”教學中,教師必須營造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嘗試的民主型的教學氛圍,優化教學情境。
1.1巧創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是培養數學意識的前提條件。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有利于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教師還應充分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巧創問題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使學生具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
1.2控制難度,力所能及,是培養數學意識的根本保證。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性輸入信息和人現有的認知結構之間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這就要求問題創設應把好一定的度,應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1.3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是強化數學意識的關鍵環節。在適度的時間里,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在分析中綜合,在綜合中提高,在提高中升華。在適度的空間里,讓學生不斷地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演繹、推理、探求。不斷地進行抽象表示、符號變換、檢驗應用,進而強化數學意識。
2巧設問題懸念,激發數學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動機”。在學習中,興趣雖屬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智力活動,但它卻能促使智力因素產生最佳效應。在“數學過程”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注重在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并直接由學生主動探索解決途徑從而使問題得以解答,同時還注重把結論放回到實際問題中去進行檢驗和應用,這些活動既具體又生動。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巧設懸念,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其間,學生既是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又是問題解決途徑的探求者,而通過積極地參與和成功地探求,更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出濃厚的興趣,樹立起堅強的信心。加之,中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參與精神,而“數學過程”教學恰能促使他們開展智力水平上的較量和思維方法上的競爭,能滿足他們施展才華的欲望,就能調節他們心理的平衡,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在樂而忘返的氛圍中,真正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真正獲得數學體驗。
高中數學,應用數學,素質教育,教學方法,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