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教師生涯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之我見
小學老師教師生涯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之我見
張影長春市朝陽區慧達小學
【摘要】:如何采取相應措施,重視信息技術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加強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道德教育,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以全面提高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信息素質,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課題和重要內容。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不斷提高。計算機作為現代信息化的代表,正以無與倫比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使中國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以及聯系方式都大大地改變、擴展與延伸,中國也開始步入一個網絡在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時代。中國青少年在享受著這頓“世界大餐”的美味時,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難題。某些負面的、消極的道德影響甚至嚴重的道德失范行為引起了社會對構筑網絡道德觀念體系的關注。如何采取相應措施,重視信息技術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和作用,加強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道德教育,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以全面提高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信息素質,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課題和重要內容。
一、善于正確利用網絡。
1、我們必須正確地對待網絡。網絡世界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科學技術進步的表現。社會的發展,將來人人都必須掌握和熟練操作現代信息技術,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網絡中有其不利的因素,就對網絡世界害怕,不去接觸它,為此而敬而遠之。反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其中的在用的東西為我們服務,要正確地控制和操作它。
2、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去除網絡的危害,只留下有用的內容。一種名為“虛擬巡警”的軟件,可以讓父母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決定封閉哪些網站,過濾不要的東西。這樣就可以給小孩一片純凈的藍天,讓我們學到有用和知識,接受先進技術帶來的方便。
3、就是作為家長和教師都必須懂得相關的信息技術。只有當父母掌握了新的知識,都會真正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并有可能為孩子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不管今天的孩子成長得多么迅速,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依然希望得到父母的指點。可以說,父母是孩子最重要和引航人,同時也是他們最重要的網絡過濾器。也只胡當家長掌握了相應的信息技術后,才能了解孩子在網絡世界中的動態,才不會有過多的焦慮。
4、就是要加強適合青少年瀏覽的網站。目前,網絡上的各種網站大都是營業性的,什么樣的內容都有。但是適合青少年查閱的網站比較少,特別是針對于青少年而建立的網站比較少,更不要說是免費的網站了。因此,必須加強建設一些知識性、趣味性較強,內容健康向上的,適合青少年瀏覽的網站。只有更多的健康的網站讓孩子們去瀏覽,才能讓父母放心,才能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開展豐富多彩活動,實現教育多元化整和。
網絡是一個嶄新的事物,應以開放的心態來迎接它。面對網絡給青少年良好道德形成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不能應噎廢食,粗暴地切斷青少年與互聯網的關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網絡科技知識的同時,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強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識,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不讓他們在網絡世界中迷失方向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綠色文明上網”行動,通過在信息科技學科教學中滲透網絡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學生在掌握網絡這一新興科學技術的同時,懂得用相關的社會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校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和宣傳陣地的作用以及班主任、少先隊等組織的教育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抵制網上思想污染、色情污染、暴力污染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別善惡、美丑、是非的能力;同時告知學生在論壇上發表言論時不違反國家法令,提倡網絡文明用語,不違背社會公德,自覺抵制任何利用計算機網絡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利益的行為。引導學生正確合理使用互聯網,為拓展視野、增加知識服務,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空間。
三、全方位努力打造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網絡德育環境,切實加強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
篇2: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職責
一、根據電化教育的有關方針、政策,制訂學校電化教育及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發展和管理規劃和學期、年度的電教計劃。
二、落實學校領導、教師、電教員、財會人員等的電教工作職責,制訂和監督執行有關電教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組織教師學習電教基礎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推廣、交流電教先進經驗,提高電化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鼓勵教師主動積極地參加電教專題實驗的研究活動,并經常檢查落實專題實驗研究方案,注意研究和解決實驗中的具體問題,不斷提高電化教育質量。
五、加強電教設備、電教教材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積極籌措電教經費,收好、管好、用好電教教材代管費,加強電教教材建設,逐步達到電教設備和教材的標準化配備。
六、定期檢查,總結電教工作,積極推薦經驗成果,表彰獎勵電教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七、檢查、指導、監督、評估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設任務。
八、制定培訓計劃,分層制度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其他教育信息化培訓。
篇3: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
摘要:素質教育的飛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得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成為必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課程和其他學科互利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與教學因子相匹配等作一些再認識論述。
關鍵詞:課程整合;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因子匹配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已邁進信息化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中,材料、能量、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信息處理能力”將是社會中所有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如同“讀、寫、算”一班。當今,國際競爭分為激烈,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育。鑒于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擬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相繼,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有的還作為必修課。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新型人才就顯得分為重要了,否則,就趕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乃至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動局面。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形勢,我們不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眾所周知,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新亮點,新視覺便是“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它雖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并存性、繼承性,但它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其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條件與基礎,使學校課程教學的發展頗具新的特色,育人功能更佳。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中,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就此,筆者談談如下管見。
一、明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之含義
國外一些教育家指出:課程整合是指“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的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所謂“整合”,并非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疊加。其廣義而言,課程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的聯系,成為整合的科學過程。狹義而言,它是指各學科之間,還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也就是各學科相互聯系,而不是相互脫節的學習。在此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系和有機的統一。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簡單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科學地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整合特別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性、一致性與統一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別與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課程整合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基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基于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它將其他學科,以及其他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或多個要素,把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各學科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按照固有的順序將信息技術分為不同的章節,而是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