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2024-07-31 閱讀 2258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摘要: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是追求高效課堂時代。當今世界,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并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更有助于培養創新人才。同時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熱點、難點問題之一,尤其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到來,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針對教育信息化給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專業發展;促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到20**年,要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

信息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對學校信息技術普及與推廣至關重要。本文就信息技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作一下探討。

一、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環境看,21世紀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從宏觀到微觀,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影響著和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尤為明顯的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向當代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技術進入各個領域,對教育產生重大沖擊;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呼喚教育要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為當今世界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專業現代化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從教育內部發展來看,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多媒體”、“互聯網”、“校校通”、“班班通”已在廣大中小學校逐步實現。教育專家曾從教師自身條件看,除個別老年教師外,一般都能正確使用計算機和部分應用軟件。因此,不論教育的大環境,還是內部軟硬件條件,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專業成長將成為學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向。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教育有著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情境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不僅可以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信息技術能更廣泛地拓展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培養創新精神。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決不是要束縛孩子們的思維空間,相反,是要去鼓勵他們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也就是求異思維。呈現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場”,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培養創新精神。

篇2: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影響因素分析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譚明江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師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強調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力度。可是事實上,很多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多媒體,這些整合只停留在理論的研究的程度上。還有一些學校,信息技術配備是不錯,可是很多的設備都成了擺設,只有在碰到公開課,示范課等活動的時候才得以使用,純粹成了給外人欣賞。沒有當然不能用,有了卻還不是用不好,是什么問題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在摸索著前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著諸如資金、技術、師資、觀念等諸多影響教師信息技術運用的因素,具體表現為:

1、自身認識和社會、學校認識不夠。

面對著信息化社會的飛速發展,絕大多數學校都能意識到信息化所帶來的壓力,可是在這樣的壓力面前,很多的學校選擇了避重就輕。口號喊得比誰都響,又是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整合,又是讓信息技術走進每堂課。形式主義如果出現在嚴肅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信號。素質教育也提倡了很長時間了,可是現在廣大的中小學不還是在圍繞著中考這跟指揮棒在旋轉嗎?因為信息技術學科是副科,所以學校沒有必要再這上面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現在這種以偏頗的目標作為教學工作的導向,學生受到了影響,教師也受了影響。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研究信息技術應用,好好的站在那七尺講臺上,規規矩矩的上課就好了。現在整個咸豐縣各鄉鎮學校都安裝了班班通多媒體設備,但是有很多的教師幾乎都不開機,課件別人幫忙代做,或者就索性不用課件,覺得課件沒有什么使用價值。說到底,他們就是在自身的認識上有問題。變則通,不變則不通。很多的老教師還在拿著很多年以前他們教課的方式在上課,可是下面呢?學生變了,已經是一些開口閉口就網絡的學生們了。據調查很多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已經成為了網絡。所以更新自身對于信息技術運用的認識很重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資金是困擾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的一個大問題,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無法開展信息技術運用工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沒有錢就不辦教育了嗎?教育是一個百年大計的事情,廣泛開展社會教育,讓社會讓企業來參與到教育建設中。當然有的時候教育設施的薄弱也是有一些人為因素的。

3、師資隊伍素質較低。

中小學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的專業人才鳳毛麟角,多數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與現代教育觀念缺乏了解,難以發揮其引導作用。現在農村中小學的現狀是老教師的比例比較大,這部分教師基本上電腦技術能力是比較弱的,可會用計算機的教師不到10%,有的教師想用多媒體上一節課還必須有信息技術教師跟班指導,否則就有可能出“丑”。教師學計算機也是被逼無奈,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取得計算機證,應付職稱晉升等,而學校對于這樣的現象卻不很關注,硬件條件達到了標準,軟件卻落得很遠很遠。上級來檢查的也只能看看說硬件達標了,軟件卻很難檢查。

篇3: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容量大,大量節約板書時間,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教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革新課堂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有效教學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懷念童年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現在的兒童再不會有這種懷舊之情,因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已使他們童年的歡樂化為烏有。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夢想和激情,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真。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變得消極、沉重、少年老成,學習成了孩子們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們選擇“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將問題情境“故事化”增強趣味性

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教師要將問題情境故事化,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時,這一段介紹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我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來的神話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解,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