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淺談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城關燒田學校徐曉敏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遠教設備在各級學校的廣泛建立,為教學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也隨之發生變革。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能夠轉變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開闊我們的視野;優化我們的教學手段;促進我們教師的教研、教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發展。信息化技術水平及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將遠程教育資源運用于教育教學已是必然。
【關鍵詞】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教學理論于實踐的深刻變革,從而給教師的教育觀念、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教育的信息化必將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它是我國農村教育實現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要推進信息技術教育,除了要加大投入增添設備外,必須加大專業教師的培養,推進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的普及機制。考慮到我們當前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思考著怎樣才是新課程教學的模式,更想到了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動態的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已提上我們教學的議事日程。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明確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技能很強的學科,教師在上課時,可能會比其他學科教師省力,但要順利的完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課前付出的勞動肯定要比其他學科多,更重要的是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課前的準備,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首先、教師要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正常的備課外,特別要注意學生的本位。其次,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準備好教案,還要給學生準備學案。我們農村學生見聞少、動手能力較差,可能教師自己在演示的時候感覺很簡單的操作,對學生來講卻有很大的困難,導致很多學生不能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操作的學案、甚至可以利用軟件錄下教師操作演示,做成軟件下發給學生,使學生操作目的明確,有據可依,進一步熟練掌握知識,提高技能。
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操作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為信息技術總是與解決某個實際問題即“情境”相互聯系,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其他手段所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進行學習,不但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的有關知識,使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去同化新知識,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在了解了情境創設的基礎上,為了能創設合理的情境,我們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緊密聯系實際,構建課堂教學體系。
1、了解學習對象的實際情況
學習對象是指教學目標的各個方面,創設情景的目的是為了學生了解、掌握、整合學習對象,創設情境必須圍繞學習對象展示教學過程,同時分析學生身處此境是否會產生與該學習對象相關的心理感受;考慮到學生會問什么樣的問題,會做什么與該學習對象相關的事情。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系統的研究教材,認真分析教學目標。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吃透教材,合理的處理教材,理清教材的所處的位置,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比如,我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教學時,讓學生制作一個介紹自己學校布局的幻燈片作品,以達到學生熟練應用"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我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體素材,學生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現自己的學校,素材應該怎樣組織,界面如何安排,顏色如何設計,大家紛紛出主意,想辦法,等到任務完成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在“任務”的設計中,要充分發揮現代多媒體技術具有綜合處理圖形、圖像、動畫、視頻以及聲音、文字和語言、符號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計出具有某種“情境”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激發學生聯想,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2、了解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
情境的創設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和心理,也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程度,更要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我們的學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今天的學生跟10年前、20年前有很大變化,他們的喜好發生了變化,他們喜歡的形式也變化了。不同地區的學生又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學校、城鄉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要認真的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他們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合理、有效的情境。作為農村的信息技術教師,我知道我們的學生程度差的比較多,膽小的女生也不少,層次相差比較大,在很大程度上,選擇放棄和觀望的學生,所以也比比皆是。因此,我們教師在創設情景時要注意情境的要求和程度,選擇符合自己學生的難度,能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讓創設的情境真正發揮作用。
總之,從我們教學目標、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等實際情況出發,恰當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可使學生獲得信息技術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實現學生獲得情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
作為教學方法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只存在合適、不合適的問題,選用教學方法要堅持科學、適當原則,要避免濫用與泛化。
1、先演后練的教學方法。我們的學生程度不一,操作能力比較差的同學相對來說比較多。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很清楚學生這種實際情況,特別是對一些操作要求比較高的內容,我們的學生由于接觸電腦的機會不是很多,本身對這些內容知道的也很少,教師應該耐下心來,詳細的講解操作的步驟,不可為趕進度盲目求快,最好配合前面熟悉的內容進行復習演示,或利用軟件模仿操作,這樣才能讓學生不至于失去成就感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分級、細化任務教學法。強調“以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學生在任務探究過程中學會知識技能,培養創新思維,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很多課為了降低完成任務的難度,將完整的大任務分級為若干個小任務,根據每個小任務的成果組織教學。從課堂的效果來看,細化的小任務減少了目標不明確學生的彎路。比如,制作湖北風景名勝游PowerPoint,這項任務很大,學生制作無從下手。此時我們可以把整個“旅游計劃”進行分解,產生幾個小任務:確定景點、了解景點、確定路線、分級評價,大大降低了任務難度,提高任務完成率。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不同等級的任務,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3、自主、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學教模式。傳統的學校教育太多強調了競爭意識,過分夸大了競爭的功能,而缺少協作精神的培養。殊不知,我們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多,平時就缺少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精神。而我們信息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合作,比如軟件的開發,廣告的制作等等,都是幾個人、幾十人、甚至是幾百人合作的結果,應該說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所以新課程標準明確的強調“交流和合作”,強調在交流合作中中分享快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于是,我十分注意安排學生的合作、交流、協同完成任務的機會,使其在協作學習、勞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評價機制
對信息技術的掌握,一個班的學生差異非常大。特別是我們農村學校,有的學生甚至連鼠標都沒摸過。教師通過作業批改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在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事實上這些學生由于很少受到網絡的干擾,學習專心的優點,往往在作品制作時,不會輸給那些自以為操作熟練,但不認真制作的同學。教師要不吝嗇地給予表揚和鼓勵,促使優良的學習風氣的形成。
常言道,教無定法,教必得法。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本,不斷嘗試和總結,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結束語:總之,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努力創造條件,以積極參與、激發興趣、嘗試創新手段,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大膽探究,使他們不斷體驗成功和喜悅。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00.11
2、李錦暉繆蓉《信息技術教師教育的實踐與反思》《中國電化教育》20**第7期
3、王吉慶教授《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
信息技術,教育方式,湖北省,現代教育,十堰市
篇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酒泉市新苑學校田文軍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媒體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聯系越來越緊密。各種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也已悄然進入了學校,進入課堂。品目繁多的教學資源讓老師用得眼花繚亂,學生聽得天花亂墜,但實際應用效果也是千差萬別,有些也不盡好用。很多學校、老師都在尋求一款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媒介、教學資源,也有人做了許多研究。也許有人會問:到底哪種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才是最好用的呢?我認為,教學媒體、教學資源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媒體、資源本身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使用者,只要是與自身教學相適應,自已能夠駕馭的,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才是最好的。
關鍵詞:充分利用資源合理使用媒體
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相對緩慢的西部地區,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學校“兩基”驗收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各級政府對學校的投入大大增加,學校的軟、硬件設施相應的不斷的增加、升級。與此同時,家長對孩子的希望,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也不斷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沖擊時,既不能置之不理、棄而不用,也不能濫用,一定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理使用教學媒體,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教學媒體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學活動是人們的傳遞信息、增長知識的主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信息源,學生是信息終端,教學內容是要傳播的信息,師生活動的中介、手段或工具就是媒體。所以必須使用好這些媒體,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目前,教育技術軟、硬件設備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可以通過影響教學的各個方面,來制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隨著現代化教學的不斷深入,我校計算機、投影、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功能觸摸一體機等先進電教設備進入了教室,遠程教育資源、“暢言”教學資源、“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教育資源Office等資源也不斷充實著學校龐大的資源庫。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眾多教學資源時,老師們有些不知所措,選取的資源,制作的課件,在具體課堂的應用中,與學生認知發展的吻合程度,與教學目標的要求,與學生的學習實際,還存在著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那么該如何來充分利用諸多教學資源,如何恰當的用好教學媒體,真正發揮資源的優勢、媒體的功能,起好輔助教學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聯系實際,按需所用
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傳統教學所不及的諸多功能,但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它僅僅是一種中介的作用,不是全能的,更不是萬能的。有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看著先進的媒體,覺得自已不用或少用會使得自已的課不能高效,整堂課都在為了使用媒體而用,無論是課題、還是練習,一切由媒體來完成,一堂課上下來,黑板上不留一點痕跡。雖然像“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中也提供了原版的配套課本,但媒體上的展示僅僅像看電影一樣,不能總是停留在學生的腦海里。
篇3:優課助力鄉村學校提高教學質量
“優課”助力鄉村學校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對于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對各科教學的影響與日俱增,其教學的直觀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手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手段能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
【關鍵詞】優課系統;數學課堂;提高質量
利用“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無疑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它是使用現代化的設備、儀器,通過對信息的儲存、傳輸、調解和再現技術所進行的教學。以往電化教學雖然已經廣泛地運用于教學領域,并沒有覆蓋所有學科和所有教師,特別是數學課,傳統的教學方式枯燥無味,學生難以理解或產生厭學的情緒。“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對于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小學數學運用“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的必要性
(一)、“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教學的直觀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數學的興趣。“好奇”是學生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之未見的事物尤為感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將優課的聲像并舉、圖文并茂、會動能變、動靜結合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始終是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穩定組成部分。在開始正式教學內容前,通過優課設置一些場景導入教學內容,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如教學“100以內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一課,開始上課時,我設計屏幕上出現一些零亂散落的晶瑩剔透的珍珠,問:“為了便于珍藏這些珍珠,你有什么辦法?”學生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當一位學生說用線把珍珠穿起來,不但便于珍藏而且更能展示它的美麗,此時電腦動態地呈現用一根線穿珠的過程,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出現在大屏幕上,我順勢利導:“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像這些散落的珍珠,只有經過及時整理,應用起來才會很方便。”這一導入不僅為本課先羅列知識點,再由點串珠,最后形成網絡的知識復習方法埋下伏筆,而且也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狀態,誘發了學生感情行為上的參與意識,學生復習欲望油然而生。
(二)、使用“優課數字化教學系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拓展、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