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024-07-31 閱讀 8777

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烏烈中學郭俊

興趣是知識的入門。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新編初中歷史第一冊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體會。

一、講究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第1課《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時,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和結合當前形勢的特點后認為:這一課首先要告訴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應做怎樣的人。所以講這一課時,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許多歷史故事,看誰能講出秦始皇、曹操、秦檜、劉胡蘭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七嘴八舌在議論。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但他們的答案都不夠準確。這時,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別屬于那個時期。在學生聚精會神地聽時,我板書第1課課題《歷史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劉胡蘭,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遺臭萬年,象奸臣秦檜,長跪地上向人民請罪。”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劉胡蘭》、《秦檜》的插圖。進而激勵學生:“我們學習了歷史,就應懂得怎樣做人。我們應當做象劉胡蘭那樣的人,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氣節,將來才能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講好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第8課《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在講授第19課《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目“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時,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作出“中國”和“西漢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也有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27“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看到這種用繩子串木簡做成的書,引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明太偉大了。我緊接著提出第四個問題:“西漢發明了紙,為什么東漢蔡倫又要改進造紙術?”由于課文中沒有涉及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很難準確,而這個問題又是必須了解的。我告訴學生:“在蔡倫之前造的紙質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進。”我又指著《蔡倫》圖說:“東漢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造紙原料請同學們在書中找出。”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篇2: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電教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的運用適應了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起到了越來越明顯的支撐作用。由于多媒體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活潑、信息容量大、知識結構新、應用廣、效率高、效果突出、聲文圖像并茂等特點,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加大課堂密度、提高課堂容量,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益。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階段的當務之急,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死讀書、讀死書的沉悶氣氛。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現代化。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樂學氛圍,讓電教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最佳作用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教育家夸美鈕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的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而多媒體就象一個“魔術師”,借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講解、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抓住小興安齡一年四季景色變化特點,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誘人與物產豐富。這篇課文,語言流暢,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小興安嶺無限的情與愛。然而,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小興安嶺沒有感性認識,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借助電教媒體,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這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小興安嶺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上飛機,閉上睛睛。然后,我按下錄音機鍵,教室里響起隆隆的飛機聲,逼真的聲音仿佛真讓學生感到乘上了飛機,來到了小興安嶺。同學們一睜開眼睛就從大屏幕上看到春天的小興安嶺:冰雪剛剛融化,一只美麗的小梅花鹿在小溪邊喝水……再依次觀看了夏天、秋天、冬天的小興安嶺。還領略了幾味名貴的中藥材。看完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小興安嶺的樹真多啊,小興安嶺真美啊……學生們置身于小興安嶺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動起由衷的情,由衷的愛,這里運用電教媒體,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于觀賞和學習呢?

二、以景思情,加強理解

某種情感的產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篇3:演示實驗中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淺談演示實驗中的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容摘要:對于演示實驗,要更新實驗思路,改變過去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意識,讓實驗能在學習中創新。實驗中要引導學生觀察,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活躍學生思維。要創設實驗問題變演示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驗后要重視方法總結,改變過去只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觀念。

關鍵詞:演示實驗創新教育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整個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發展的基礎,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學好物理就必須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關注學生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加強實驗是物理教育本質的自然回歸,符合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要求。實驗滲透著方法教育,對養成良好習慣,訓練意志品質有積極作用,是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演示實驗生動有趣,易形成懸念,它在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識上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演示實驗的創新問題,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和做法,與同行們研討。

一、更新實驗教學的思路

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加以思索和總結得到的。如對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時看不到。在課堂上用三棱鏡做光的色散實驗讓彩虹出現在教室里,使學生感到新奇;再引導讓學生去討論解開雨后彩虹形成的這個謎。實驗就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使物理現象重復出現供人們觀察的工作。在這里學習的就不僅是色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了這種探索事實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