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效途徑和方法
1、為學生提供探究素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如龔秀英老師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時,提供給學生12個大小相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他們自行擺成一個大長方形來自主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地交流、探索,然后提問有幾種擺法?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嗎?不斷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這樣,讓學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說,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認識新知,加深感受,不僅有效地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而且極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體驗到獲取新知的成就感,增強他們探究知識的能力。2、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采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歸結、演繹等探究形式,來有效地開展學習。教師要通過觀察、參與、指導等方式積極地加以調控,人而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自強、合作、探究的風氣和習慣。3、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數學學習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問題,放開手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讓學生自主發現規律和結論。例如引入新課,留足時間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知識的形成要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把知識的形成變成學生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練習要留足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水其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圓,并結合一些具體的例子抽象出圓,接著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實現自主性的學習,這樣,大膽放手,使每個環節真正落實下來,讓學生投入真情實感,積極主動地參與,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課堂煥發活力,讓學生充滿自信。4、把握學習起點與動態生成,引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知識要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學法要讓學生自己創造,學習領域要讓學生自己去拓寬,學習內容要讓學生自己去開掘,學習收獲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因此,教學中要從傳統的““事先預設”走向“動態生成”,創造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例如陳俊老師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以學生各自原有的知識基礎為基點,大膽提問:“你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課堂立刻被激活,學生爭先恐后說出自己已了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也有366天”、“有大月、小月”、“31天是大月、30天是小月”、“二月有29天,也有28天的”、“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等等。這樣,在問題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又不斷地生成:“二月只有28天的這一年是什么年?有29天的這一年又是什么年?又有什么規律?”問題就在這樣的動態中不斷生成,在這樣的動態中不斷達成,從而賦予課堂更多的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挑戰性、發展性和生成性,在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5、設計發展性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靈活性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創新性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操作性練習,引導學生自主行探究;設計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篇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培訓方案
1.班級一般設置8人組6個。
1、二人組(同位組):以互助互查為主的組織形式。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尤為必要。使用學案自主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落實,一般問題的交流互動,發揮兵教兵的學習方式等,都可以采用二人組(同位組)的組織形式去解決。
2、四人組(合作小組):以合作探究為主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問題、疑難問題、創新研究都可采用四人組的形式去活動;需學生討論的疑難問題、生成問題的篩選,展示交流學生的推薦也可利用四人組的形式去完成。
3、八人組(合作大組):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八人組討論解決。
2.小組建設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形式建組階段。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幾項任務:小組名稱、自薦組長、小組口號、小組成長目標、小組行為守則。討論并形成文字,做成海報,張貼上墻。一般學生都會熱情高漲,有利于小組的建設。組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小組意識,同時也是明確或認同本組的目標。
第二階段為精神建組階段。通過活動前的小組口號、成長目標、小組紀律的宣讀,強化團隊意識、目標意識與紀律意識。使小組精神內化成每個組員的信念,并指導其行為。在各項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和活動強化小組意識。讓每一位學生和班干認同本小組并逐步形成小組榮譽感。在這一階段非常關鍵,要趁火打鐵把小組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階段為榮譽建組階段。這個階段其實真正的小組(集體)已經形成,學生之間有互助意識。小組的一些特征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組員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促進性的互動;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精神建組階段非常關鍵,如何促進小組形成?
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學會中心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發言的規則是弱者先說,強者補充。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每周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了解小組工作情況,鼓勵小組長的工作,交流經驗,彌補不足。每周班會內容必須有關于合作小組情況的總結,堅持“表揚到人,批評到組”的原則。
篇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