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寫作論文用電教媒體指導作文教學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寫作論文用電教媒體指導作文教學,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桂林市琴潭實驗學校秦彥玲秦玉妹
摘要合理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優化作文教學結構,促進作文教學改革,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表達、評改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天地。用電教媒體指導作文教學,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到學會觀察,有話可說可寫,到學會分析比較,有話想說想寫;到學會表達順序有話會說會寫。我認為電教媒體確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電教習作興趣觀察評改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電教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的合理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廣泛地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促進學生的觀察、表達、想象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有利于促進作文教學改革,優化作文課堂教學結構。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起到了越來越明顯的支撐作用。如何有效地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進行了多年的探索,把電教多媒體優化組合,按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給學生有充分觀察人、事、物、景的機會,從方法上、內容上解決了作文難的問題。
一、創設作文教學情景激發作文興趣
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這就要求作文教學,以引導學生感知為基礎,盡可能運用直觀手段,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通過放錄象,幻燈片,播放錄音,幻燈片,播放錄音等手段創設特定教學情境,通過形象、光色、聲音激發寫作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教材的興趣。”我們將多媒體運用到作文教學中,目的就是憑借計算機輔助教學直觀,形象,新穎,感染力和可控制性強的優勢,給學生提供了具體可感的形象,調動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五彩繽紛的屏幕,生動豐富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增添了作文教學的魅力,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喚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引發了他們的思維,使智力活動呈現出最佳的狀態。促進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卸下了害怕寫作文的心理負擔。
在一次指導學生寫狀物作文《荔枝》時,我向學生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課件。隨著歡快的樂曲聲,屏幕上呈現一片荔枝成熟的豐收景象。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懸掛在樹上的荔枝,堆滿筐的荔枝,剝開殼的荔枝,如臨其境,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情不自禁地小聲議論起來。當我要學生用一兩句話談感受時,人人爭先恐后,一個學生說:“荔枝圓圓的,紅紅的真惹人喜愛!”另一個學生說:“每到荔枝成熟時,當你走進荔枝園,就能看到樹上一串串鮮紅的荔枝沉甸甸地掛在樹枝上,一陣風吹來,荔枝搖搖擺擺,好像在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品嘗美味可口的佳果呢!”……當我選擇“荔枝林”、“一串串荔枝”、“荔枝外形”、“荔枝肉”等特寫鏡頭,要求學生有順序抓住特點觀察、描述時,學生眾說紛紜,完全沒有了往日的沉默。個個都仔細看,認真想,大膽說。課堂上巧妙的用音樂和畫面引入,讓學生充分感受課件意境美。他們觸景生情,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中激發了他們對作文的觀察,思維,想像和表達濃厚的興趣,有了表達的欲望后,再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捕捉習作素材,幫學生成功的跨越狀物作文這道難關。
我在指導學生寫一個運動場面時,我錄制了奧運會孫淑偉跳臺跳水最后一跳時精彩的片段錄像帶。上課時,我導入課題后,我按計劃有步驟地放錄象,學生他們看到孫淑偉高超,精彩的技藝折服了。當他們看到孫淑偉被教練拋入水中的有趣鏡頭時,大家都笑了。聽著激昂的音樂和有感情的解脫,學生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了。運用電教“創設情境”,教師教得自如,學生學的輕松,越教越有趣,越學越愛學。
篇2: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距離提高學生們閱讀能力
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摘要:在現實課堂中,有很多同學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為了讓學生在直觀中與文本對話,較快走進文本,可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關鍵詞:電教媒體;文本;距離
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現實課堂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習,老師問什么,就答什么。他們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因此,我以課堂為載體,摸索如何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在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必將會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因此,我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如教學《虎門銷煙》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銷煙這一壯舉,我播放一段視頻,再現銷煙場景,理解壯舉,升華情感。播放完后問學生:假如你是在場的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場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在場的*販子們,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從哪體會到的?
在教學《長征》一課,雖然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學生對長征的背景、意義因為距離時間太遠不一定了解,會給學生理解把握詩詞的內容、思想感情帶來一定的困難,其中“金沙江戰役”、“飛奪瀘定橋”、“過雪山”等故事學生可能不知道,需要結合查找到的資料來了解。但是,鄉鎮學校的學生在查找資料方面比較被動和有局限性,我一方面布置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另一方面準備好“紅軍長征路線圖”和《飛奪瀘定橋》視頻片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
“以讀為本”是我們這幾年閱讀教學中一直提出的口號。的確,新課標特別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覺得它是讓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好的途徑之一。因此,在一堂課中,我總有安排學生讀的環節。如果是一些抒情性的文章或重要的語句,更是離不開讀。如《西風胡楊》、《秋天的懷念》、《桂林山水》等課文都很適合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把朗讀和感悟課文很好地融合起來,品味感悟語言,讀懂文本。
許多課文錄音材料,我們都可以搜集到。一是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課文錄音帶,二是把下載到課文錄音插到課件中,在需要時播放,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意境和升華感情,也為自己的感情朗讀提供示范。
三、繪畫思維導圖與文本對話
思維導圖,它的特點是因文想圖,因圖導學。我用這種形式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以一種更容易、更直觀的方式與文本對話。他們有的從課文的內容去繪圖,有的從課文的表達方式上去繪圖,有的抓住重點詞句去繪圖等,都能夠形象闡明各自學習理解到的內容、觀點和看法。這樣一來,語文課程的抽象性趣味化,學生收獲更多,印象更深。
我班學生一開始是不明白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這一形式,我除了理論說明外,還借助多媒體展示范例,讓學生明白如何通過繪畫把你對這篇課文的預習情況展示出來。如:
不少學生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很漂亮,許多學生學會了畫思維導圖之后,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思考之中。
篇3:電教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運用
電教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運用
熊全林閻河鎮中心小學
內容提要:幼兒期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另一方面,語言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終伴隨著幼兒的生活、游戲和認知等過程,語言交流是幼兒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多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工具,具有其他工具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多媒體課件能將故事的意境、內容、語言統合在一起,并以生動有趣的畫面展現出來,極大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生動的動畫將抽象的文字知識形象化、興趣化,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最后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幼兒進行語言交往,使幼兒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真正體現了“樂中學、動中學、玩中學”這一觀點。這樣不僅使教學過程童趣盎然,同時充分活躍幼兒的思維,激發起參與興趣及表達欲望,讓幼兒感受到語言美的魅力,又發展了他們的觀察力、表達能力。
關鍵字:多媒體語言幼兒
多媒體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能充分的體現出它的獨特功能與效力。電腦中飛入、顯現、隱去等效果應用,各種聲音的點綴,使一些簡單圖片產生不同的音效,就猶如一部短短的動畫片一樣,這對于長期以來接觸傳統教學方式的幼兒來說是一種新奇。幼兒教學活動中,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突破教學難點,充分活躍幼兒思維,使教學過程充滿童心、童趣,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運用多媒體為幼兒渲染寬松的語言情境,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原本絢麗多彩的語言活動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老師執著于對詞匯、對故事的機械記憶。所以我們借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孩子創設語言學習情境;利用現代多媒體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等特點為孩子的發展思維創設空間;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設具有具體感性的、立體信息的動態情景,直接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如:《會變顏色房子》的教學課件用電腦播放后,幼兒立刻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隨著逼真形象的音響和富于動態的情景,幼兒情不自禁地想說樂說,很快進入到活動中。整個活動結束,幼兒還興致未盡,還強烈要求再看一遍。由此可見,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更重要的是,課件中動態的信息,因為更富有真實感而能喚起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幼兒不只是僅僅將它單純地作為某一知識去理解,而是在積極運用已有的經驗理解和把握它的同時,產生好奇和疑問,促使幼兒積極質疑。與此同時,教師用鼠標器控制畫面,做到動、靜交替,使幼兒通過交流、表達,更充實地把握了故事內容,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二、營造動態情境,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
由于個性和環境的差異,幼兒之間的語言表達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幼兒能說會道;有的幼兒寡言少語;有的幼兒天性外向,說起話來落落大方;有的幼兒生來羞怯,看見外人不愿說話。這樣一個班級的幼兒群體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便出現了強弱兩極。如果語言活動中教師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只有幾張靜態圖片等簡單教具,那么幼兒群體在語言表達方面會呈現向弱極運動的現象。因為在這樣的活動環境中,能說會道的幼兒沒有語言表達的興奮點,而能力差的幼兒又缺少語言表達的憑借物。為此,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話虛為實,化生疏為可感,化抽象為形象。它能將靜止的、抽象的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復合載體,將老師難以用語言解釋的詞匯、現象生動的表現出來。激起幼兒的說話欲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中班童話故事《春天的電話》教學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的思維從感官向具體形象過渡的特點,先給幼兒播放一種電話鈴聲,幼兒在感到驚奇的時候,馬上又播放出春天的畫面,“叮鈴鈴”一個春天的電話驚醒了屋里冬眠的小動物,原來是小朋友們請小動物到春天的陽光下做游戲。這樣多媒體在引起了幼兒強烈的興趣的基礎上,增強了幼兒快樂的感覺,使幼兒在學習文學作品時,講述積極而自信,加速了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和對文學作品語言的消化。同時,幼兒欣賞和感受文學作品的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