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媒體課件引領高效數學課堂
以多媒體課件引領高效數學課堂
摘要: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及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應用電教媒體組合教學方式,能將傳統的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地聯系起來,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充分發揮各自的教學功能,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中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使多媒體技術與我們的課堂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一、利用電教媒體課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習的興趣二、利用電教媒體教學,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形象,變難為易,易于學生接受三、運用電教媒體,改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四、運用電教媒體,擴大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五、運用電教媒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高效;課堂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及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應用電教媒體組合教學方式,能將傳統的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地聯系起來,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充分發揮各自的教學功能,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中如何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使多媒體技術與我們的課堂緊密地聯系起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呢?在教學實踐中,尤其在近一段時間里,我有一些看法和做法想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利用電教媒體課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習的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敢于標新立異,創造多姿多彩的課堂教學導入形式,營造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實現了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求知識的轉變。本文結合新教材的特點,就如何綜合利用多媒體巧設新課導入,談一談在課堂上的實踐應用。
如:在《人民幣認識》一課時利用課件創設童話情景,讓學生你在購物活動中認識人民幣,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購物的機會少。我就在利用課件展示童話情景:小豬幫小兔蓋房子。小豬除買蘋果、蘿卜招待小豬外,還準備買2個漂亮的氣球送給小豬。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氣球有3種(出示例7中的氣球圖,并將這3種氣球編號,分別1、2、3號)。買那兩個好呢?小兔猶豫不決。小朋友,你能幫小兔選狗氣球嗎?這樣學生很快就融入課堂教學中去。我們利用電教手段教學,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教與學融為一體,這樣往往是效果是顯著的。
二、利用電教媒體教學,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形象,變難為易,易于學生接受
電教媒體能打破時空限制,將事物的發展變化由復雜變為簡單,由抽象變為具體,能有效地提示客觀事物本質的內在聯系,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有利于重點、難點的突破。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接觸等途徑,學生會很容易地辨別這兩種實物的形狀,但要他們辯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幾何圖形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將幾種大小各異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圖像演示給學生畫,再通過點擊某一實物,便出現該實物各條棱閃爍的情景,然后再隱去其他部分,抽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幾何圖形,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難點得以突破。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三、運用電教媒體,改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基本上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現代教育則要求學生能主動的獲得知識。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電教媒體運用于教學之后,可以從低年級開始,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怎樣規范地操作、如何有序地進行測量等。
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由于實物太小,在直尺上學生不容易看清,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能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操作過程,了解1毫米到底有多長,從0刻度開始,幾格是幾毫米,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會自己進行測量計算。由于多媒體的使用,不僅將一些難以口頭表達清楚的概念形象直觀化,而且也節約了傳統的板書、畫圖等時間,從時間上也使有限的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變長”了,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四、運用電教媒體,擴大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電教媒體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材料,精心設計好課件,投影片等,擴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如《同樣多、多些、少些》導入時,我用小朋友喜聞樂見的奧特曼和大家一起學習,首先讓奧特曼出謎語考小朋友來引出小白兔,隨之電腦“切入”4只小白兔的集合圖,然后隨著奧特曼的講解“兔子媽媽想給它的4個兔寶寶每人一個紅蘿卜”又“飛入”紅蘿卜的集合圖。這樣,積極調動了學生的耳、眼、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這樣,難點得以突,知識得以鞏固破
五、運用電教媒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從發展的求異思維入手,培養和訓練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定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具有多向展示的思維方式,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獲得盡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認識除法》這一內容之前的“分一分”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每幾個一份,分成幾份,這是一種平均分。而知道平均分成幾分,求每分是多少時,在分的時候,可以1個1個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等等。只要每次分的同樣多,都可以說是平均分。使學生從不同的途徑、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主動探索,而不是局限于書本提供的幾種方法上,從而創新思維得到了發展。
以上是我對小學數學與電教媒體整合的幾點體會。多媒體與學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思考,探索,發揮其最大功效,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6)
[3]陸慶高.彰顯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優勢[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1)
篇2:多媒體課件與網頁制作比賽方案
一、承辦單位
現代教育技術系
二、活動宗旨
為了拓展學生素質教育的空間,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科技含量,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有效融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決定舉辦大學生多媒體課件與網頁制作比賽。
三、作品要求
1、題材內容以*文化藝術節項目為作品制作內容。可以是單項活動介紹,也可以是綜合活動介紹;可以是課件作品,也可以是網頁。
2、作品應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界面美觀,操作方便。
3、基層開發平臺建議選用powerpoint、authorware、c、vb、prontpage、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等,要求做成可執行文件,能脫離原環境直接運行;
4、作品可以是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多人合作完成(如果獲獎作品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按照合作者姓名順序表彰前兩名)。
四、報送作品時間、地點
11月25--29日,過期不候。作品在1m以內的,請壓縮打包用e-mail發送到;;;txtx@*xcn;作品在1m以上的,請刻錄成光盤報送。光盤作品報送現代教育技術系團總支(東校區綜北401)。
報送作品時要附上軟件內容結構圖、基層開發平臺、輔助開發工具、指導思想、主要表現的知識點、作品內容描述等文字說明。
五、評比及獎項
1、由專家組成評委會評審,對競賽作品以投票方法評出獎次;
2、獎項設置:一等獎5件,二等獎8件、三等獎若干件。
篇3: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來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來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加強對教師專業培訓,全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合理利用“班班通”,達到提高課堂效果。
【關鍵詞】班班通多媒體平等交流培訓學習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媒介的多媒體已廣泛被用于學校教學活動中,尤其是班班通多媒體輔助的教學活動,“班班通”,就是在每個班級及專用教室裝備基于網絡環境的多媒體設備,通過局域網絡和閉路電視間的成功切割轉換,使每間教室都能實現上網、演示課件、網絡資源共享和進行視頻節目的播放。合理使用班級中的電教媒體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充分展示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過程,促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1]有效的利用班班通給我們中學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里我談談個人對班班通的見解。
一、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
傳統的師生關系理念雖然有教師應尊重、愛護、理解學生的觀念和要求,但它更強調教師在教育關系和社會關系占絕對支配地位,學生只能惟命是從,不能隨意評價老師。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某些教師心理上有較強的優越感,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流,不能主動與學生交流。因為在學生看來,教師總是比我們懂得多。而人類社會的發展,使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呈現倍增效應,教師如不與時俱進,不吸取新鮮養份,很可能成為新的文盲,教師不再是知識擁有的權威者,“生不必不如師,師未必賢于生”將成為現實。[2]在這種背景下,促使教師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迫使自己奮起直追,不斷充電,另一方面,以合作者、指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地交流,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求過程之中,特別是當在教學活動中,碰到疑難問題時,師生共同利用網絡工具尋求解決方法,更多地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的專業成長受到了高度的重視。教師的專業能力作為一種職業技能,它的成長是由多個方面決定的。教師所處的環境作為一種外因對教師專業成長起到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村中小學條件不成熟,設備不完善,學生在上數學課的時候僅僅局限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落后條件中。學生的教學課堂活動沒有新變化,特別是新人教版一些新增加的內容,落后的教學設備已經滿足不了教學的需求,更是缺少好的媒體來達到動態演示的良好環境,因此學生的思維開發跟不上,獲得數學信息的機會也不多,造成了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學心理。“班班通”工程的實施,為基礎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途徑,為廣大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專業成長包括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由于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不斷認識和提高”,“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幾乎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終身在學習。”“班班通”有助于教師向“書本”學習。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理論的提高,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憑借傳統的書本去學習,已經趕不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尤其是在偏遠地區,常常會出現想讀書卻讀不到書、讀到書但讀不到好書的尷尬局面。“班班通”工程的實施,有效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教師可以通過“班班通”查閱最新的教育成果,了解最前沿的教育動態和教育理念。
“班班通”有助于教師向“培訓”學。教師培訓是促使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有力措施,但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經濟上不夠寬裕,很難經常性地參加脫產學習與培訓。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自主選擇時間和地點的學習方式。基于網絡的“班班通”能夠將教師培訓遠程化、網絡化,“班班通”工程解決了工學的矛盾,“班班通”基于網絡的教師培訓,打破傳統的教師培訓方式“場所封閉、計劃預設、教材固定、教法單一”等方面的局限,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求,自主選擇不同的課程、學習內容,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查看或下載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從常規教學單向、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適應個人的自主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