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發揮多媒體優勢提高幾何知識教學質量

發揮多媒體優勢提高幾何知識教學質量

2024-07-31 閱讀 2687

發揮多媒體優勢,提高幾何知識教學質量

海南省農墾直屬三小張穎華

幾何初步知識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學生缺乏空間觀念,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因此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學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形象、生動地在學生面前展現幾何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同學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恰當運用多媒體的意義在于:可以大大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使教學具有多樣性、直觀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可使學生從一個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一個學習過程的“參與者”,使他們不僅學習了知識,也學會了怎樣學習與怎樣思考,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能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引發認知沖突,從而推動其形成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恰當運用多媒體,主要表現在對多媒體切入時機的把握上。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時切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樂趣……志趣逐級發展。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比較短,喜歡多變、寬松的教學環境。靜態的文字、課本及教師的口語則滿足不了學生比較活躍的心理需求,他們在安靜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認為老師是演員,自己是觀眾,是旁觀者。因此,思想容易開小差,使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聲、相、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我曾觀摩過教學“圓的認識”一節課,當這節課已近尾聲,學生們普遍比較疲憊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說明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嗎?”在學生思考和小組討論片刻后,老師演示課件,屏幕上出現一片綠地,一只小猴子坐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上,在音樂的伴奏下前進。看到小猴子被車顛的一上一下,學生開懷哈哈大笑。這時,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小猴子為什么會感覺顛簸?有的學生回答:因為車輪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師再問:“難道坐在車輪沒棱沒角的車上就不會感到顛簸了嗎?”教師繼續演示課件,屏幕出現小猴子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上,伴著音樂聲向前進的畫面,仍見小猴子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又是為什么?”教師的提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出了正確的回答。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導學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圓形車輪的車上,在悅耳的音樂伴奏中平穩前進。車輪向前滾動時,車軸“畫”出一條與地面平行的“直線”,鮮明地揭示了車軸與地面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的道理。教師抓住教學內部矛盾發展的主要方面,運用課件對學生認識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維的優勢,確立形成表象思維的強化點,通過三次演示,反復刺激,啟迪思維,既加深了對圓的進一步認識,使學生趨于降低的興趣又被激發起來,學習欲望又被調動起來。

怎樣學習,海南省,多媒體,小學生,小學數學

篇2: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信息優勢來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

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的信息優勢來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

【摘要】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信息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重要指標。信息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滲透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備素質。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必須從小對學生樹立良好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鑒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新時期信息技術信息素養

在我國,教育部對信息素養及其培養是這樣描述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簡單地說,信息素養是人們對信息活動的態度以及對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利用等能力,它是一種對目前任務需要什么信息、在何處獲取信息和如何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僅是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實施科教興國、增強綜合國力的客觀需要。信息技術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技術以及他們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探究性和發現式學習,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開放式環境,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有目標分步驟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低年段以激活動機,引發興趣為手段,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

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要求,小學三年級以上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針對這種情況,在遵守低幼兒童認知規律和其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一二年級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以激活動機,引發興趣不手段,引導學生樹立信息意識,認識信息的重要性,為日后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信息依次為:電視節目(主要是少兒節目、動畫片)、計算機(互聯網)、人(家長、老師、同學)、書本(各種兒童報刊)、交談、電影、海報、其他音像資料。學生對信息搜索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喜歡“音像”信息,即以聽、看為主,二是越是形式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資料越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致,如圖片、動畫等。我們充分利用課內與課外,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推薦節目、書籍、報刊等方式,將要學生了解的信息轉化為有獎問答等形式的小活動,幫助他們不斷養成獲取信息的興趣。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深受啟迪,潛移默化地接受各種信息。

例如在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比尾巴》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幾種動物的尾巴,并從自己關注的不同方面提出問題。老師針對這些問題,教給他們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探究的方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品嘗到搜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樂趣。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學習欲望、學習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表現出來的的搜集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在同學們激烈交流研討中,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不同的動物尾巴會不同呢?還有什么樣的尾巴形狀?等等,問題是學習的基礎,收集資料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打下了基礎,油然而生的提問,急切自愿的解答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搜集信息的意識。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們在接受教師有目的的信息滲透教育后,不僅信息意識增強,而且在學習新知識時對收集信息需求較強,能積極充分地利用周圍效的信息資源、途徑啟動各種信息載體為學習新知識而收集有關資料。學生逐步建立了認識信息價值、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信息意識。

二、高年段以注重實踐,合作交流為手段,培養學生獲取和應用信息能力

進入四年級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了解一定的信息知識,在此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獲取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