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很流行
提到賞識教育,我不得不認真的說一說。作為周弘老師的“親授弟子”,我萬分榮幸。
在懵懵懂懂的初中,我接觸到了“賞識教育”,起初并不以為然。又是來給我們上課了唄,培訓結束了還要再寫個培訓感受什么的作文,可以說是毫無好感。
誰知,周老師竟是周六下午來的,這時我們已經沒有課了,家長都來接我們回家過難得的一天周末假期了啊!可讓我們更意料之外的是,在熱烈的歡迎儀式結束后,居然是學生自由活動,家長和老師到會議室開始上課。
同學們當然嗨了!有在校園里你追我趕的,也有在教室完成作業的,沒有教師的管教,沒有家長的監督。
終于兩個小時過去了,家長們陸陸續續從教學樓走出,不難發現有不少的家長手里還拿著一整套的賞識教育的書!我看到了我的爸媽走了出來,手里也拿著同樣的書,心想這該不會是給我買的吧?好厚啊!還這么多本!
其實,那幾本賞識教育的書,我也就看看封皮,里面的內容真的沒有去翻閱和研讀。因為這幾本書是家長版的,里面講述的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讓家教更加完美。
接連的三個星期吧,周弘老師都到了我校給家長講座和答疑。當時只沉浸在玩耍的喜悅中的我,未能體會家長學習給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漸漸地我發現了,本就很少挨批評的我,更是沒有了家長對我的嚴苛要求,遇到我能做主的事情也會征求我的意見并給予指導后聽我的去辦。我在家里更有了發言權,雖然有時想法很簡單,但也有被家長采納的!
當時,我的理解變成了賞識教育原來的教育家長要賞識孩子啊!真實一個大好事,周弘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了,他把所有的批評全都否定了,而是讓家長、教師給我們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鼓勵和幫助。
可能是這賞識教育真的有用,我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從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向學生變成了滔滔不絕,稱得上口若懸河的學生了;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就是回答問題也會結巴變成了更愿意向大家表露自己的心聲,感言敢語的人了。這也就奠定了我初中以后的每一年的班長和大學的學生會干部的地位了吧,我收獲滿滿!
感謝賞識教育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改變了我,讓我變成了更適應這個社會的人,也更有用于這個社會的人。
賞識教育是基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教育事實,是這個過程中的“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等奧秘的總結。遷移到學生的學習、運動和其他方面時,也要有相同的思想,而不是摒棄這最基礎、簡單的道理。
周弘老師把家長和孩子的教育關系比喻成農民和莊稼的依托關系。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農民也一樣希望自己的莊稼能夠豐收。但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施肥的原因嗎?是澆水不夠嗎?而我們孩子學習不行時,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現在看來,我覺得這樣的比喻非常巧妙,畢竟孩子的具有可塑性,但又缺乏自主,對世界和人生認識都還不夠健全,你怎能要求他挺拔生長呢?
回頭看來,賞識教育在現階段特別流行,可以稱得上異常流行。我思索其中的道理,我個人覺得是這樣的幾點。第一,現在家長的素養都提高了,對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科學,意識到夸獎孩子是很好的引導孩子認知的方法;第二,學校的教育理念更加先進了,不但是培養孩子的文化知識水平,更要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基,所以賞識就不能放下嘍;第三,現階段社會現象的趨勢,家中都是獨子,少于批評,多于溺愛再加上媒體的“添油加醋”,讓那些更為嚴厲的教學方式無敵盾形。
那么賞識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呢?不少教師和家長的理解存在重大偏差,認為一味的夸獎、一味的遷就就是賞識教育,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在此,特給大家介紹下賞識教育的真實魅力。
(本段摘自百度百科:“周弘”賞識教育倡導者)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質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發現并表揚,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相反,批評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夸張,使孩子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沉淪。不只是好孩子應該賞識,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適當的賞識是一種正確的愛,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和贊賞
篇2:賞識教育反思你真會賞識嗎?
吃飯時和朋友聊天兒,說到賞識,朋友突然講,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糟蹋了賞識的真正意義。我暗暗想起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賞識教育。
近年來,家長幾乎一邊倒地支持“賞識教育”,各種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權威人士也不約而同地大肆鼓吹“賞識教育”的益處。
多鼓勵、多贊賞,這是大多數人對賞識教育的認識。
“老師!我們家孩子喜歡聽好聽話,多表揚表揚我們孩子!”
當然,我們理解家長的心意,我做為班主任聽見任課老師的表揚還開心的不要不要的呢,更別提做家長的啦。
做為班主任,我也時常賞識孩子,“*,你最近表現真不錯!”
“*你的早讀狀態越來越好了!”
“*你的字寫的越來越工整了。”
……
這些算不算賞識教育呢?確切講,應該是流于表面形式的賞識,淺層次的賞識教育而已。因為在此之前,我也從未好好深入思考過什么才是真正的賞識教育。
追本溯源,賞識教育不是單純地表揚和鼓勵,賞識孩子的某一個行為表現,而是賞識孩子具體的行為過程,賞識孩子某一方面的優點長處,以此為契機,為孩子在這一領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此碰撞孩子更多的靈感。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發現教育契機,指明孩子發展方向。不僅僅是保駕護航,而是一路同行中,不斷地啟發孩子認識真正地自己。
教育的旅行不是一場既定的行程,而是充滿了許許多多的未知,曲徑通幽,柳暗花明。這一路上,夸贊孩子走的快、能吃苦,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而是在這趟行程中孩子最終遇見了不曾發現的自己。
我想起了班里的四月詩人,四月詩人起初對詩歌并不感冒。無意中的一次詩歌分享,他開始喜歡詩歌。后來慢慢聽聞他在悄悄寫詩,鑒于他是我的忠實粉絲,一次語文課上開玩笑。聊起粉絲福利,同學們笑稱,讓我為四月詩人講一首詩作為福利回饋粉絲。我欣然同意。
于是開啟了班級詩歌之旅的第一站
篇3:教育反思賞識教育莫跟風獎懲措施要分明
賞識教育是近些年備受推崇的教育方法,自產生以來,它就以“賞識、尊重、理解和愛”為特點在全國中小學中不斷推廣、漸成燎原之勢,“棒棒棒、你真棒”、“你太厲害了”等等類似的話語漸漸的成為了一些教師的口頭禪……我承認賞識教育中的一些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我并不主張全面實行賞識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方法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夸獎和肯定,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因為孩子渴望得到夸獎和肯定,我們就可以降低我們的標準而給出我們的夸獎和肯定嗎?我并不認為應該是這樣。如果孩子完成了他應當完成的事情時,我們稍加肯定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煞有介事的對孩子進行大肆的表揚和夸獎;如果孩子完成了他努力后才能完成的事情時,我們就要對孩子就行表揚和夸獎,表揚他的付出、肯定他的努力……這樣也能夠讓他們也從中知道,想要得到夸獎就要付出努力,只有付出努力后換來的表揚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有的人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脆弱很敏感,只要家長或老師稍微對他們進行批評他們就會受不了,他們更渴望得到表揚和尊重,所以賞識教育應該更適合現在的孩子們。但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并沒有變得很脆弱很敏感,只不過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把他們想象的很脆弱很敏感,給他們貼上了脆弱和敏感的標簽,我們有些低估了現在這些孩子們的承受能力,實際上他們完全承受的了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帶來的批評和懲罰,那些因為受批評而離家出走的孩子也僅僅是個例,我們不能因為有極個別這樣的孩子的出現而不敢對孩子加以批評。“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也許眼下我們能夠做到不斷的夸獎他們表揚他們,這樣也給了他們自信,但除了自信還有什么呢?還有可能是盲目的自大,如果他們從小都是被“捧著”長大的,那將來有一天他們也會步入社會,步入社會后,社會還會像我們一樣去“捧著”他們嗎?一個一直被“捧著”的孩子突然一下子被“摔在了地上”,他們承受的住這樣的心理落差嗎?他們能夠去適應這個社會嗎?
所以,我們既然無法保證他們能夠一輩子活在被夸獎和表揚的環境當中,那我們干嘛還要在他們小時候去費盡心思的為他們創設那樣的環境呢?我覺得,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自然的教育環境才是孩子成才的最佳環境。該經歷的他們在自然的狀態下都會經歷,我們又何必去為了讓孩子經歷什么而為他們人為的創設一些環境呢?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獎罰也應當并用:孩子所做的一些事達到了我們的獎勵標準時,我們就不要吝嗇自己的夸獎和表揚;但當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批評和懲罰也是不可缺少的。適當的批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和是非觀。在教育中,獎懲并重、獎懲并用,這樣才是我認為的最好的最自然的教育環境!
賞識教育雖然盛行,但它并不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萬能鑰匙”。我們要根據自己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做到“賞識教育莫跟風,獎懲措施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