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反思期待教育美好
有時,我也會想“小學六年我們應該在孩子們身上留下什么?”當然,這也許不是我該思考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我還是會想“成績真的那么重要嗎?一張試卷又能代表多少?”如果我們過早的對孩子渲染了成績的重要,如果方法得當還好,反之會不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對分數的恐懼,對學科的恐懼。埋下了這樣的隱患之后,孩子的初中和高中還會有沖刺的動力嗎?
前兩天在微信圈,大家都在為一位上學路上突然失蹤的孩子而心急,還好孩子最后平安找到了。當然這是最好的結果,相信每一個人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氣。12歲的孩子,如果真的出了什么意外,對這個家庭來說該是多么大的打擊,真不敢想象。可是最后得知孩子失蹤的原因是“單元測試考的不好,受到母親的指責,或許是委屈,或許是壓抑,或許是反抗,或許是叛逆,就這樣任性離家”急壞了父母親人,母親追悔莫及,孩子的成績真的不重要,只要一家人健康平安就好。其實,這又何嘗不是給我們做教師的敲響了警鐘,教育孩子不是看成績這一方面的,而是孩子的綜合能力和心理健康。這件事情學校教育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一次小小的測試失敗都承受不了嗎?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到底在孩子身上留下了什么?我們在慶幸孩子平安歸來的同時,難道就沒有一點點對孩子的責問嗎?12歲的孩子,應該已經懂事了,怎么可以這樣無知任性,她可有想過在她失蹤的幾十個小時里,她的媽媽,她的親人是什么感受?又經歷了怎樣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相信每一位當母親的都能體會。而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之后,后面孩子的教育該怎么進行?家長還敢批評嗎?學校老師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孩子?
很多人都知道:竹子用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cm,在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當初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心中就有一種被觸動的感覺。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扎根,等到時機成熟,你會登上別人遙不可及的巔峰!而我們的小學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我真的希望我們小學教育的六年能像竹子生長的前4年一樣,不要急于“拔苗助長”,只需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的這六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小學畢業的時候人人都還保留著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他們樂觀、自信,他們積極向上,他們的臉上洋溢著12歲年齡該有的幸福笑容……
這樣的教育該是多么的美好!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把?,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
篇3:小學教育反思好孩子是被喚醒了內心種子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我很喜歡他的散文,總會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感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適合喝清茶細細品味的。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后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諸多作品的思緒來源,主要是和他的經歷有關。
林清玄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及讀書時代的事情,他說:“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么爛還笑。爸爸說:“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于找到了?!蔽乙宦?,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所以后來就用功努力讀書。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創意最好。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讓他別那么努力,輕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里面吧。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