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教育反思考場怪現象

小學教育反思考場怪現象

2024-07-31 閱讀 8828

這一周我們學校進行了期中考試,老師的監考是推磨式的,于是就發現了一個怪現象:每場考試進到一個考場,都會聽見接連不斷的咳嗽聲,雜亂的清嗓子聲音,唯獨兩個考場沒有發現這樣的怪聲,一個是坐著我目前任教班級的學生,另一個是不知道班級的學生。其實說到這已經很明顯了,我們當老師的在了解不過了,這些發出怪聲的學生并非真的嗓子不舒服,而是但凡見到不是自己的任課老師時都有如此反應,這種反應無非是想要證明他們對我這個“不相關”老師滿不在乎,更多的時候是想要強調,你不是我的老師,我可以允許自己不規矩些,我可以在你面前自由些,我更沒有必要在你心里留下任何好的印象。

看到這些場面循環的出現,我心里不禁一顫,三個想法頓時浮現在腦中,一是這樣一個看臉的時代,怎么從娃娃就抓起了呢?孩子們太勢利眼了。二是想到了孩子的教養問題,一個家教好的孩子,無論何時何地,一定不會流露出痞子作風的,看來我們學生的家長課程很有必要開展,要讓孩子明白榮恥,恐怕得先讓孩子的家長學會尊重學校,尊重老師吧。三是孩子所在的班級風氣令人堪憂,但一個學校大多數學生大多數班級都存在這樣的怪相的話,似乎學校氛圍也應該得到加強吧,僅僅通過硬件來渲染校園文化是不夠的,我個人片面的認為一個好的學校好的文化一定得是先體現在每個人身上,現在許多學校的德育教育似乎只通過不同階段的活動留下了一個個活動方案,活動總結而已,當一個校園文化氛圍缺乏時,談何在一個小小的班級里進行世外桃源般的班級管理呢?在這樣一個信息傳播零距離的時代又有幾個孩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一個不把長輩放眼里的孩子在學校可以被老師原諒,但社會卻不同情,這樣的人將來也只能游走在社會的中下層。

教育不知從何時也變成了一個快餐時代,從小學開始便對學生進行如山的作業布置和接檔的周末輔導班,孩子們的優秀從此便進入了機械化的被動局面,很少看到有孩子是十分喜歡學習的,他們目前的優秀也無非是因為高壓作用下的暫時領先,當兩年前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便想方設法在我的班級營造管理型、自主型的班級模式,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明白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做老師的,我們不能永久的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拐杖,我們需要做的是放開雙手,只需兩眼跟隨,兩腿跟緊,領著他們邁向理想的前方。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

篇3:小學教育反思好孩子是被喚醒了內心種子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我很喜歡他的散文,總會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感動,那些或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是適合喝清茶細細品味的。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后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包括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諸多作品的思緒來源,主要是和他的經歷有關。

林清玄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及讀書時代的事情,他說:“我小時候讀書差,考試都考紅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試,我好不容易超過60分,很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飯,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這么爛還笑。爸爸說:“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找一個接班人,現在終于找到了。”我一聽,壞了!爸爸是農夫,向上三代都是農夫,我不要做農夫,所以后來就用功努力讀書。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創意最好。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讓他別那么努力,輕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里面吧。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