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設計反思:《6和7認識》(小學數學一年級公開課教案)

教學設計反思:《6和7認識》(小學數學一年級公開課教案)

2024-07-31 閱讀 2897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6和7的認識》(小學數學一年級)

2.學生的好奇心:一年級學生對學習的認識不深,上課只能堅持20分鐘。他們對什么事物都有好奇心,利用他們的好奇將他們引到我的數學教學中,使他們對數字產生興趣。

3.教材分析:《6和7的認識》是新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內容,使學生進行講衛生、愛勞動、愛集體、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這節課在認數教學中,要教學數的基本含義、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等內容,要求教師有嚴密的思維能力及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多媒體的操作,使學生清楚地發現5、6、7之間的關系,結合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學數學的快樂。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精神,使學生都愛上數學課,并愿意探究數學知識。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6和7,會讀、會寫這兩個數,并會用這兩個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2.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講衛生、愛勞動、愛集體,與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學到的數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學、用數學的樂趣。

3.通過學生觀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5.教學難點:正確數出6、7的物體個數;會讀寫6、7;會比較6、7的大小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有趣的兒歌,喜不喜歡?(出示并齊讀兒歌課件)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沒找著,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只?我來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

2.同學們,你們從兒歌中能找出幾個小松鼠呀?(5個)老師把這五只小松鼠請下山,并且給它們編了號(課件出示五只編號的小松鼠),你能給這些小松鼠排隊嗎?瞧,有兩只小松鼠遲到了,該怎樣給它們編號呢?(6,7)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6和7。

二.創設情景,探究新知

(一)認識數字6、7及書寫

1.創設情境,學習數數和認數。(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

2.同學們,知道小松鼠要來,我們的小朋友可高興了,他們趕緊開始打掃教室。

(1)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2)同學們自由回答

(3)同學們說得好,我們從小要做一個講衛生、愛集體、愛勞動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嗎?請同學們再說說圖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4)讓學生先說再上來示范數

(5)師小結。

結合學生回答,小結:老師現在明白了,6可以表示6個小朋友、6個三角形、6本書……7可以表示7根小棒、7棵小草、7朵小花……原來6和7有這么大的本領呀,那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6像什么?指導書寫:6是一筆寫成的,注意6的肚子是鼓鼓的,不要讓它餓著哦。7象什么?起筆和日字格的上線起平,在右上角往下,在日字格的下線中點部分收筆。

(二)6、7的數序和比較6、7大小教學.

1.教學數序。

出示計數器:課件撥5顆珠,再撥一顆是幾顆珠子?(6顆)也就是5添上1是幾?6顆珠再添上幾顆珠是7顆珠?(1顆)也就是6添上幾是7?

提問:5添上1是幾?6添上1是幾?7去掉1是幾?6去掉1是幾?

a.小松鼠看到我們小朋友這么能干可高興了,蹦啊跳啊,這一跳,可把順序給跳亂了,你能幫它們重新排隊嗎?

b.屏幕出示七只編號的小松鼠。并且說說你是按照什么順序排的?

2.小朋友幫小松鼠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因此它們想送給大家一把尺子。但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斷了,而且有三個數也看不清了,怎么辦呢?你能幫它們嗎?

(1)出示缺數字的斷尺,填上空缺的2、6、7。

(2)根據尺子教師提問:

這把尺子上有幾個數字?這幾個數中,最大的是幾?最小的是幾?5前面是誰?5后面是誰?4和6是5的兩個鄰居,也就是5的相鄰數。你知道6的相鄰數是誰嗎?

3.比較5、6、7的大小

出示點子圖(課件出示)

(1)這三幅點子圖分別用什么數字表示?你使用什么方法數出圖中的點數的?

(2)從這三個數中任意選出兩個數比較它們的大小,用">""<"連接起來。

要求每個學生獨立思考記錄,再小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盡量完整??茨囊恍〗M寫出的答案最多。(強調就從這三個數字中選擇)

要求學生寫在練習本上,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小組作匯報

(3)表揚寫得最完整的小組

三.課堂小結

小朋友,這節課你學了些什么知識?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數學樂園里還有許多有趣的知識等著我們一起去尋找呢!

8.練習設計:

(1)出示缺數字的斷尺,讓學生填上空缺的數字。

(2)根據尺子教師提問:這把尺子上有幾個數字?這幾個數中,最大的是幾?最小的是幾?5前面是誰?5后面是誰?4和6是5的兩個鄰居,也就是5的相鄰數。你知道6的相鄰數是誰嗎?。

9.作業設計

1.第一組的同學明天每人拿6個火柴,第二組的同學每人拿7根小棒,第三組的同學每人拿的火柴比第二組的小棒少1個,第四組同學拿的小棒比第一組的火柴多1個。

2.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43頁的練習

5○66○76○57○6

10.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教師用書多媒體課件

11.自我問答:本節課設計理念是什么?

這節課是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實物投影、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做到:創設情境活用教材注意合作促進交流

篇2:從設計到教學設計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從“設計”到“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與理論探索

[摘要]:教學設計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學必要的準備和教學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和保證。明晰教學設計的本質對于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對教學設計進行本質的探析之前對“設計”之本質有深入的認識是必要的。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源于美國,它的自在孕育、誕生興起到發展轉型無不與教育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這就這就導致一線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認識難以擺脫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限制和束縛,甚至存在“畏懼”的心理。“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使得教學的效益和質量得到提升,與教學論有相同的旨歸。從一線教師的視角,基于教學實踐的反思,對“設計”、“教學設計”的本質進行探索和揭示,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和價值,有助于教學設計的使用者去大膽的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設計;最優化選擇;系統觀;教學設計;教學環境;

一、對“設計”本質之辨

何謂設計?設計的本質是什么,誰在設計,設計什么,設計的目的是什么,設計會帶來什么結果,是什么在推動設計不斷地進行?這些問題的澄清就是對設計的本質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為教學設計的研究鋪平理論的道路、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的過程。如果說大自然按照她的想法設計了物質自然世界,那么我們所生在其中的人類的世界不能不說是滲透了人類自己的設計的世界。對于人類自身而言,我們確實生活在大自然和人類自身設計的一個綜合的世界之中。大自然設計的預想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干預的,只是人類在自己的設計中似乎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很多自然的事物和規律也變得不再自然和規律。不能不說人類在締造自己的設計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設計造成了不少的干預或者更為直白一點說來就是破壞。自然的設計的想法是我們人類所無法參透和完全認識清楚的,我們只能將自然所設計的結果的呈現以“大自然”之名謂之,以揭示其自然的、本身便先于人類的存在的特性。我們能把握的是人類自身的設計。就設計本質的探尋這一主題而言,人類的設計才是現實的,可以參透和認識清楚的。那么設計及其本質到底是什么?

(一)設計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性

在人類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設計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的,這個總的目的和方向是朝著人類自認為的幸福的目的地的。在形式上表現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些在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上、有的在精神的享受和追求上,有的屬于個人性質的、有的屬于社會公眾性質的,有些是隱含委婉的、有些是直白豪放的,大千世界是被設計參與建構的結果。不管何種的設計,目標如前文所述,總的來說是朝向人類自身理解的幸福的生活的,即使人類暫時的理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甚至相當數量的作為并不是朝向這一目的,甚至恰恰相反,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造成的不良的后果需要花上翻倍的代價才得以彌補,但是作為設計,作為健康的初衷和對自己和人類負責的出發點之上的設計,追求幸福這一目的是毋庸置疑的,造成消極的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不夠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無目的的設計,設計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設計作為人的一種常態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方向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才得以有效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進行的。這是設計的第一個屬性:目的和方向性。

(二)設計是設計者將思維意識外化或物化的過程

篇3:通過反思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教學設計例談

通過反思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教學設計例談

摘要:反思是個體,乃至群體成熟的重要標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思,領悟到數學問題的本質,達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些問題:講過多遍或題目中有一點微小的變化的題,學生依然束手無策,這一現象引發了我們進行對教學的深層次思考,我們發現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才能優化學生思維品質,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反思;解題能力

荷蘭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中學生數學學習最薄弱的環節是數學的反思,由于數學對象的抽象性、數學活動的探索性、數學推理的嚴謹性與數學語言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掌握數學必須經過不斷反思,才能認識到數學的知識的本質特征。因此教師在習題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通過反思認識到解題過程中所設計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當一道題獲解后,引導學生反思用到的定理、概念及命題的意圖、本質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解法,及時對所學的方法進行歸類,對解題方法進行小結,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問,充分挖掘習題的深度和廣度,加深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對技巧的思考,通過命題的拓展與推廣,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將一些好的方法規律固化在大腦中,進一步提高思維品質[1]。

一、變式讓反思由淺入深

解題能力的提高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反思,認識問題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變式訓練充分挖掘習題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1】如圖1,過正方形ABCD的頂點B作直線l,過A、C作l的垂線,垂足分別為E、F.若AE=1,CF=3,則AB的長度為___________.

本題所考察的知識是全等和勾股定理,多數學生能夠很快解決,還有部分學生不能順利解決問題,為了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我找了一位學生談談自己不能解答的原因。

學生1:“老師,我和大家的答案是一樣的。”

我說:“你怎么沒有寫出來?”

學生1:“老師,我證全等時,找到了AB=BC和∠AEB=∠CFB=90°,可找不到第三個條件?!?/p>

我說:“哪位同學可以幫助他分析一下?”

學生2(迫不急待地站起來):“老師,∠ABE與∠BCF都與∠CBF互余,根據同角的余角相等就找到了第三個條件.”

我問:“你是怎么發現的?”

學生2(自信地):“這很簡單,我用眼睛看出來∠ABE=∠BCF,然后又發現了他們與∠CBF的關系.”

我肯定了學生2的回答后又問學生1:“你聽懂了嗎?”

學生1:“我懂了.”

我問:“談談你的想法。”

學生1:“做題時,我沒有充分利用已知條件,發現∠ABE與∠BCF和∠CBF的關系,我也想證明∠ABE=∠BCF,但沒找到.”

通過引導學生反思,讓他們認識到解題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如本題中解題成功的學生成功地運用了幾何圖形的直觀性,并充分利用已知條件,解題不成功的學生同樣觀察到了要證∠ABE=∠BCF,沒有成功是因為在解題中缺少目標意識,沒有圍繞∠ABE=∠BCF這一目標進行思考而導致的。為了使學生的思維產生一個質的飛躍,我出示了下題:

變式1:如圖2,過正方形ABCD的頂點A、B、C作直線a∥b∥c,若a與b的距離為1cm,b與c的距離為3cm,則正方形ABCD,則AB的長度為___________.(對問題的非本質屬性進行變化)

學生4(激動地):“作AE⊥b于E,CF⊥b于F,這道題和剛才做的題就一樣了!”

很多學生都在熱烈地討論著,我故做驚訝地:“你是怎么發現的?”

學生4:“老師,你把AE的長度變為了直線a和直線b和距離,BF的長度變為了直線c和直線b和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