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改有感評價故事思考

教改有感評價故事思考

2024-07-31 閱讀 9658

這一個星期,都在評選老師們交上來的課改故事,六百多篇的稿子“砸”過來,看的頭暈目眩,其中當然不乏一些令人感動的故事,讓人讀起來頗有收獲,但就如小學生寫作文一樣,許多故事也寫的千篇一律,讓人看不出什么新意。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評價故事。這類故事仿佛陷入一個魔套:一個有問題的學生,一次閃光點的發現,孩子得到表揚后發生行為與思想的變化,最終歸結于評價觀念的轉變,給孩子進步的空間。這些故事“千人一面”,讓人不知從何選起。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進行評價改革,有許多成功的作法可圈可點,為什么在寫故事時,老師們會如此一致地選同樣的內容來表現自己的評價成果呢?我們能簡單地把責任歸結于老師不認真嗎?

雖然評價改革已經開展多年,綠色評價、自主評價也一直在一線推行,但關于評價的意義與價值、策略與方法、方向與功能并沒有真正被老師理解與接受,老師對評價認識的不足,反應在老師的文章中,恐怕更會反應到老師的教學行為之中吧?

深思!

篇2:小學教改方案

一、教改設想

一個人的一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所能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同樣也是有限的。然而人生路上,知識的需求是無限的。怎樣能使“有限”學習適應“無限”的需要呢?那就得尋求一種長效機制。

古人云“授之以魚,有如授之以漁。”如果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豈不是在送給他們金子的同時,也使他們具有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了呢。

二、教改目的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交給孩子們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三、教改措施

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先學,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老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后教,也不是老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當堂訓練,則是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點難點的理解。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看似簡單的8個字,實際蘊含的理念是――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學生學。只有真正做到“先學后教,以教導學”,才能取得佳的教學效果。

2,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誰更重要?是讓學生圍繞老師,還是讓老師圍繞學生?答案應該是:以學定教,學情決定教情。即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學校要求各教研組長帶領各教研組成員集體備課,設計,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以及自學要求。此外,學生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設計怎樣當堂檢測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暴露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等等。也就是說,老師備課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根據學生的“學”來設定的。

3,老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為”。在課堂教學中,人們習慣上認為,老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越好。認為有老師在前面帶路,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著前進更快一些。實際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老師成了“傳聲筒”,學生則成了“啞巴”。其實書本上的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思考、討論、交流,所應掌握的知識就能吃透、消化。

其實“教”也是有講究的。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會的就不要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少講、精講,辦做點撥性的引導即可。教的方法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老師給予肯定;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老師補充;講錯了的,老師更正。總的來說是,老師要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釋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最終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4,不僅將練兵,還要兵教兵。教學中,老師不但要指揮學生自己練,還要發動學生教學生。卓雅收學生從來不設門檻。因此“學困生”比較多,這些學習上的“困難戶”由于基礎差,對敵識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對這部分學生,老師在課后要進行單獨輔導。這樣一來,會給老師造成不小的負擔和壓力。好在學生多半是寄宿生。師生相處時間長。利用這個優勢,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優秀生和“學困生”結隊子,進行幫扶。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優秀生的提高。學優生要得幫助他人,自己就得充分地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能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表述出來,記憶會更牢固。

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感悟,是一種創新,然后再通過上黑板前書寫,和當堂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又是一步的提升。對于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會感覺特別緊張,絲毫沒有松懈的余地。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就會有一促成就感,課后就會感到特別快樂。

采用以上教學方法,彰顯了一種理念:解放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僅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還使學生打破禁錮,創新思維,不拘一格,張揚個性。正如卓雅的校訓:“自主、大氣、創新、高雅”。

篇3:教改心得微講臺:提高作業效率小舉措

最近,經常聽見老師們抱怨你們回家作業的質量。同學們,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冷靜回憶,你是否覺得在家做作業的注意力及效率沒有在校期間高?

這種現象發生的最大殺手就是邊做邊玩,想想題目,不時還聽聽音樂或者吃吃零食等等。很大原因,思想上沒有約束,時間上沒有控制,滑到哪里就哪里。

上周外出參觀了浙江長興龍山中學期間,洋思中學的一位校長特別提到他們學校是如何提高學生在家作業的效率。我覺得,蠻好的。今天,借微講談的時間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有這方面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借鑒借鑒。

因為大家都有感受,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建議同學們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

具體做法:

同學們可以將一天的回家作業一項一項紀錄下來,自己在每一項作業后面先預估一下完成時間,如:7點至7點半完成數學等等。

然后,認認真真的按照你的預估表進行,相信,有了預估時間,一般思想上就會有約束,做起作業來相對會認真點,速度快些。當然,若意志不堅定的同學剛開始可以借助爸爸媽媽的督促來達到要求。

完成后,在預估欄后面再標上實際完成時間。

最后,自己對找、對比,看看你的完成情況。

一直堅持,你會發現,你的預估時間越來越接近實際時間,說明你做作業的專注度、作業的效率在慢慢提高。你對自己的理解及對作業的熟悉度也在慢慢提升。

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嘗試嘗試!希望,對你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