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改論文讓作業設計舊貌換新顏
【】單調、機械、重復的作業,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讓我們的作業“舊貌”換“新顏”,是每個教師關注的話題。當我們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不能拘泥于課本上的現成作業,不能把書面作業作為唯一的形式,更不能拘泥于重復抄寫一些字詞句段,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優化抄寫
對學生來說,字詞的學習占有重要地位,要掌握這些字詞,必須通過抄寫來達到目的。但是,如果一味地重視數量,只是要求學生機械單一地抄寫,結果就只有一個------浪費時間。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由單一變為多樣,要對學生有激勵性和挑戰性,讓學生樂于去做,使完成作業的過程變的生動而有趣。
1、抄寫字詞。抄寫字詞是最基本、最常見的作業。以前我布置抄作寫作業,常常是照抄三遍,學生往往不用心抄寫,總會出錯;現在同樣是抄寫三遍,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第一遍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間架結構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這樣安排下去,雖然數量上沒有變化,但學生在抄寫過程中要動腦,這就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2、字詞接龍。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詞匯,學完生字后,為了擴充詞匯,教師可以用詞語接龍的辦法幫助學生擴充積累詞匯量。如:語---語文---文化---化學---學生---生活……
二、親自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我們不妨順著孩子們的意思,讓他們設計一份自己想做的作業。讓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會事半功倍。
課文《廬山的云霧》是要求學生背誦的,如果我們教完課文,布置學生抄寫詞語、背誦課文,相信大部分學生也能較好地完成,但這僅僅是完成任務,對學生而言毫無樂趣,更別說激情。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去內化課文。學完課文,我讓學生參與設計作業。學生驚訝之余,顯得特別興奮,個個躍躍欲試,或高談自己的創意,或伏在同桌的耳畔竊竊私語,或在紙上飛快地記著……過了十分鐘左右,學生集體交流,各類作業真是異彩紛呈:
(1)你愿意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廬山的云霧嗎?快行動起來吧!請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一下廬山的云霧。
(2)你有一支像馬良一樣的神筆嗎?趕快作一幅畫吧!請用你的畫給大家呈現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吧。
(3)感受到了廬山云霧的美后,你的感受是如何的呢?請提起你的筆,記下你最真實的感受。
三、自主選擇
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我們布置的作業的難易程度也應有所不同。基礎知識,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而一些能力方面的要求,就應該因人而異,分層設計,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優發展。
例如,學完《丑小鴨》這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
(1)復述《丑小鴨》。
(2)給丑小鴨寫一封信。(以自己或鴨媽媽、哥哥姐姐、小伙伴等名義)
(3)采訪丑小鴨(可以是同學或家長)并寫下采訪記錄。
(4)選讀《安徒生童話》。
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感受自選題目。
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自主選擇作業,有了選擇權,他們就不再把作業當作負擔,而是盡力地去完成任務。
篇2:小學教改方案
一、教改設想
一個人的一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所能夠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同樣也是有限的。然而人生路上,知識的需求是無限的。怎樣能使“有限”學習適應“無限”的需要呢?那就得尋求一種長效機制。
古人云“授之以魚,有如授之以漁。”如果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豈不是在送給他們金子的同時,也使他們具有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了呢。
二、教改目的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交給孩子們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三、教改措施
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先學,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老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后教,也不是老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當堂訓練,則是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點難點的理解。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看似簡單的8個字,實際蘊含的理念是――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學生學。只有真正做到“先學后教,以教導學”,才能取得佳的教學效果。
2,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誰更重要?是讓學生圍繞老師,還是讓老師圍繞學生?答案應該是:以學定教,學情決定教情。即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學校要求各教研組長帶領各教研組成員集體備課,設計,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以及自學要求。此外,學生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設計怎樣當堂檢測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暴露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等等。也就是說,老師備課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根據學生的“學”來設定的。
3,老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為”。在課堂教學中,人們習慣上認為,老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越好。認為有老師在前面帶路,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著前進更快一些。實際上,這樣做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老師成了“傳聲筒”,學生則成了“啞巴”。其實書本上的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思考、討論、交流,所應掌握的知識就能吃透、消化。
其實“教”也是有講究的。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會的就不要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少講、精講,辦做點撥性的引導即可。教的方法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老師給予肯定;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老師補充;講錯了的,老師更正。總的來說是,老師要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釋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最終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4,不僅將練兵,還要兵教兵。教學中,老師不但要指揮學生自己練,還要發動學生教學生。卓雅收學生從來不設門檻。因此“學困生”比較多,這些學習上的“困難戶”由于基礎差,對敵識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對這部分學生,老師在課后要進行單獨輔導。這樣一來,會給老師造成不小的負擔和壓力。好在學生多半是寄宿生。師生相處時間長。利用這個優勢,開展“一幫一”活動,讓優秀生和“學困生”結隊子,進行幫扶。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優秀生的提高。學優生要得幫助他人,自己就得充分地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能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表述出來,記憶會更牢固。
學生自學的過程,更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感悟,是一種創新,然后再通過上黑板前書寫,和當堂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又是一步的提升。對于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會感覺特別緊張,絲毫沒有松懈的余地。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新知識,就會有一促成就感,課后就會感到特別快樂。
采用以上教學方法,彰顯了一種理念:解放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僅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還使學生打破禁錮,創新思維,不拘一格,張揚個性。正如卓雅的校訓:“自主、大氣、創新、高雅”。
篇3:小學教改隨筆特色作業不必手抄報一枝獨秀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學越來越注重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創新性,重在培養學以致用和創新實踐能力。
于是,各種特色作業也層出不窮。老師也越來越重視作業的分享和展示性,重在對比反思中讓學生體悟不同角度思維的形成以及學習成就感的提升,無形之中,手抄報成為普及率較高的一種特色作業可能。
特別是作為假期特色作業,似乎不同學科老師不約而同地想到手抄報的運用,有些心細的老師會有明確的主題內容和作品格式要求;有些純粹是一種材料收集整理活動,甚至主題和細節要求都沒有確定,演變成學生抄抄涂涂活動,除了內容材料涉及到學科性,其他的似乎完全是摘記和美工活動,失卻了特色作業應有的學科性。同時鑒于作業后并不一定都進行展示和品評,以及部分學生作業的雷同,手抄報也就失卻了報紙的原創和宣傳交流作用。
所以,我認為特色作業不必手抄報一枝獨秀,不同的學科完全可以發揮不同學科特性,比如地理學科可以讓學生進行環境調查活動,可以進行空氣質量的記錄分析活動;數學可以進行情境下的數學建模活動,可以進行某項棋牌游戲的規則與勝負推定等,語文可以進行朗誦或演講錄像、錄音網絡分享等……
這樣,真正地讓特色作業具有鮮明的學科性和綜合性,既是學以致用,又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拓展和提升,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作業的情趣性,又能真正享受學科的不同,潛移默化成一種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