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課程尊重生人格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但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總是有意識地讓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先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當這些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從他們的錯誤中探究,從而引領學生走向成功。由于錯誤來源于學生,貼近學生實際,因而更能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然而,如果教師經常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錯誤”當作一種資源開發,誰能保證這些學生在經歷了一次次“錯誤”之后,他們能夠像那些優秀學生那樣增強對學習的熱情?雖然教師也會努力地尋找他們錯誤中的“閃光點”,但任何一位學生都不愿意成為這樣的“焦點”。這些學生正因為在這樣一次次的傷害后,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
教育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平等的,我們沒有權利為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而去傷害這一部分學生。
雖然這種傷害同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這些不尊重學生人格的現象有天壤之別,但這種傷害同樣有違新課程的意旨,更有違《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們有課堂中不應忽視的教學傷害,是必須摒棄的。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課程目標上的具體體現是謀求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課堂教學應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充分挖掘人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篇2:老師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認識和理解
老師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認識和理解
白沙埠鎮中心小學梁紀強
最新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從中我深刻體會到國家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視。
我剛帶完小學三年級語文,所以對小學中年級學段的新課程標準有了一點認識和理解。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減少2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通過對兩次新課標的比較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識字與寫字的規定中對學生識字能力的要求下降了不少。這次改動實際上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上的改動。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原屬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原10條,現9條)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原第3條)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原8條,現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