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觀下區域角活動巧設計
新課程觀下區域角活動“巧”設計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環境與幼兒始終共在,幼兒既依賴于環境,也可以作用于環境,教師應善于從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主題方案,需要在區較中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有新意的區角環境。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
關鍵詞:區域角巧培養激發
學前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始終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完善的過程。新世紀的到來,急切地呼喚著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樣也急切地呼喚著我們學前教育課程和教材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更富有實效和人性。在一期課改基礎上啟動二期課改,體現了時代的召喚,同時,也確保了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連續性、發展性和開創性,以實現幼教課程改革的跨越式發展。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同理,無“巧”不成課。經過多年的教學,我有體會.《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如今,“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教育行為準則已深入人心,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仍有時把握不定角色的轉換,教師在為幼兒提供演示教具、操作材料、游戲、玩具時,一般都非常重視其“教育目的性”,卻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是事先設計好的,教師就象“導演”一樣,幼兒就是“演員”,引導難以引起互動,活動難以活躍。
讓一群三四歲的孩子,學識字、學拼音、學算術……這樣的景象,你可能并不少見。不少幼兒園正扮演著小學的角色,讓童心未泯的孩子,接受著小學教學內容。曾經聽過家長感嘆,“我的孩子在某某幼兒園讀書,現在是正處在玩耍的年齡,可現在讀書代替了游戲。”而我們知道這種狀況正在改變。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雖然我們重視了如何設計、實施富有彈性的教育活動方案;重視“教育應如何發揮和發展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師生共同構建發展的課程方案從目標、內容、形式、方法、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使它變成一種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帶來了幼兒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為每一位幼兒的多元智能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幼兒園的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區域游戲了,在區域角里幼兒可以自由結合、自由的暢想。因此我們可以設立多處區域角,希望通過區域角及區域角材料的投放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得到多方面的鍛煉。
一、利用區域角激發幼兒開口說話興趣。
我們知道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子處于語言發展的飛躍期,他們基本掌握了當地語言的發音,但在實際說話的時候發音還不夠準確,而同時,孩子的詞匯量也在大量的增加,已經能用簡單的言語與別人交往。孩子能用語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還可以敘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大點的孩子能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總的來說,3~6歲是孩子的大腦、神經、肌肉迅速發展并接近成熟的時期,語言潛力巨大,3~6歲是一生中語言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然而在區域活動中的幼兒思維想象特別活躍,孩子處于放松狀態之中,心理無半點壓力,可以大膽放開地說,此時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語言訓練其必定會樂意接受,而且完成的速度與質量都會更快更好,說話也自然。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我們為幼兒建立圖書角,提供各種幼兒圖書,還有一臺錄音機,起初讓幼兒邊看圖書邊聽,然后讓幼兒邊看邊說,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了幼兒學習語言的動機,而且時間久了幼兒開口說話也就十分積極主動了。
篇2: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幼兒區域活動概念辨析”培訓方案
培訓目的:
1.能大膽向同事推銷手中的材料,提高溝通能力。
2.理解區域活動的概念、特點及創設方法,初步掌握區角材料調整的策略。
培訓材料:
織布機、影集、餐巾紙盒、玩具若干
培訓步驟:
一、創設游戲情境
(一)游戲一:玩玩具(3分鐘)
1.請兩位教師上臺操作一架玩具織布機,并請其他教師觀察她們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的情緒變化。
2.請體驗者談感受
3.請觀察者談感受
小結:當孩子對教師投放的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反
思材料所存在的問題:是否幼兒沒有掌握玩的方法;是否材料操作方法太難,偏離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是否太容易,對幼兒缺乏挑戰;是否投放時間過長造成厭倦重復感;是否游戲指向太單一,缺乏選擇性等問題。因而當遇到孩子對游戲材料不感興趣時,教師就應敏銳地意識到并進行材料調整。“平行游戲法”是指當小班孩子對新出現的玩具材料不感興趣、不喜歡或只喜歡某一類游戲時,成人在他們附近進行暗示性指導,孩子便樂于模仿游戲。中、大班的孩子則適用“交叉游戲法”、“游戲經驗分享法”。前者指孩子在游戲中需要成人參與或介入指導時,邀請成人參與游戲或成人自己扮演角色參與游戲,通過成人與孩子、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作用;后者是為孩子提供一段時間,讓孩子在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問題、創意想法等表述出來并討論,引導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分享經驗,而成人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
(二)游戲二:推銷體驗(5分鐘)
1.請2個組選派一名教師選擇一樣物品,與本組人員共同商量推銷方案,并在現場確定顧客進行產品推。
2.請推銷者談自己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旁觀者補充感想。
小結:活動區是幼兒的天地,它總在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趁機投放各種材料滿足幼兒的需求的材料才能得到幼兒的認可,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而興趣的把握,重要是靠觀察。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對所投放材料的反應。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外顯動作和語言表達以及對材料的擺弄狀況,分析出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材料。它關系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材料本身效益的發揮,是幼兒成功與材料互動進行建構學習的基礎。此時的觀察,可以是對游戲的全面觀察,也可以是對具體對象的重點觀察。可以是有目的觀察,也可以是隨機觀察,可以有即刻觀察的分析調整,也可以是過程后的分析調整。這樣的觀察不僅可以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時了解兒童社會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強項;不僅了解兒童的經驗背景,同時注重兒童富有個性特質的學習風格;不僅了解兒童建構結果,同時了解兒童建構過程表現;不僅了解兒童建構過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現狀態,同時了解兒童隱含的、潛在的能力傾向。我們試圖從多種角度充分的觀察孩子,簡單易行的記錄分析孩子,其價值不是為了評價孩子,而是為推進兒童建構的系統運轉提供策略依據。為材料調整奠定基礎。
二、解析“區角活動”(講義另附)
三、區域調整的藝術
(一)情境創設:建筑區(5分鐘)
1.請教師圍攏坐在一起,并為其提供大量的建筑區玩具,請教師各取所需進行搭建活動。
2.主講者觀察教師情緒變化及行為發展情況,為后續梳理總結提供依據。
3.游戲結束后,請教師自主發表個人在游戲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后續所講內容做經驗鋪墊,有助于教師在體驗之后,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區域調整的必要性。
小結:當孩子在建筑區中頻頻發生肢體沖撞與糾紛時,教師應反思是否場地空間提供過小,不利于孩子在區域中的走動,從而因擁擠,導致撞倒同伴正在搭建的作品,或與同伴產生肢體上的碰撞。另外還要避免將多種桌面玩具混放于玩具筐中,不利于孩子拿取所需材料,避免因讓孩子長時間在玩具筐中找尋材料,而導致游戲時間隱性浪費。
(二)講解區域調整藝術(講義另附)
篇3:《我們來設計》大班區域活動說課稿
大班區域活動《我們來設計》說課稿
一、說設計意圖
在繪本故事《我們來設計》里有杜里和莎里設計的各種非常特別的職業服裝、漂亮的墻紙、特別的廚房、與縱不同的屋頂等等,在學習這本繪本的時候就發現孩子們對于故事中杜里和莎里的設計以及書本上的圖畫都非常感興趣。而且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是“讓孩子懂得欣賞別人”,這個不是容易實現的,要讓孩子有這樣的機會和環境去做才會更好。出于孩子的興趣以及教學難點的突破,我設計了這次區域活動《我們來設計》。讓孩子自己動手去設計,也在孩子中來一場設計大賽,讓孩子進行投票,鼓勵孩子去欣賞別人的作品,認可別人的長處。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以下兩點:
1、通過設計、評比活動,加深幼兒對繪本的理解。
2、讓幼兒用多種材料設計房子、具有職業特點的服飾,能以主題設計墻紙等,提高動手能力和想象力。
3、通過評比活動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認可別人的長處,
體驗被別人認可的快樂。
三、說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能大膽利用各種材料,不同形式進行大膽設計與制作。
在教學時讓孩子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這一情感目標是一個教學難點,同樣在這次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在教師創設的評選環境下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認可別人的長處是教學難點,當然這也是本次區域活動的重點,因為本次區域活動意圖能利用教師創設的這種評選環境更自然、更真實地實現這個教學目標。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并讓孩子能夠對材料產生興趣,積極地進行互動,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一些活動準備:
1、服裝設計區:投放了一些人物輪廓圖或服裝輪廓圖,也有一些空白的繪畫紙,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活動。同時為了能夠激發孩子大膽地進行美術創作,我們準備了各種不同的材料,如蠟筆、彩帶、皺紋紙,各種袋子,就讓孩子看到這些材料能夠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大膽進行創作。
同時為了更好地方便后面“設計大賽”的開展,我們準備了一面展示墻,并之前編好了序號,孩子可以自己將作品貼上去,這也是對于孩子能力的一種鍛煉。
2、屋頂設計區:投放了一些沒有屋頂的房子,首先老師投放的沒屋頂的房子就利用了畫和剪貼的方式,其次還為幼兒準備了蠟筆、彩帶、皺紋紙,甚至是各種盒子,也同樣希望通過這些材料激發孩子的創作欲望。
3涂鴉墻:在這個活動中我們還創設了一扇涂鴉墻,這扇墻主要是讓孩子去設計墻紙。這樣就有了形式多樣的美工活動,也能更進一步地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
4、建構區:也是進行設計活動,但是是讓孩子以搭建的形式進行。搭建的基礎上孩子也同樣可以利用老師投放的顏料、彩帶、卡紙、皺紋紙等進行裝飾,讓設計更加完美。讓設計達到更高的層次。
同時在最后一個環節老師是以“主持人”的身份來組織這次設計大賽。為了這次設計大賽順利的開展,老師在之前為孩子的作品都編好了號,同時準備了笑臉貼紙,統分表,頒獎音樂。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下讓孩子學會去欣賞別人。
五、說教法、學法
在組織本次活動時,老師首先通過談話引出主題,并通過談話讓孩子能對之后的設計活動有一定的思路。同時以“大四班也來舉辦一場頂呱呱設計大賽”的情境進行貫徹本次教學,這樣使得孩子能夠在情境中學習,直到最后的投票、統分、評獎、頒獎儀式等,始終以情境來貫徹教學始終。
情境教學法也是本次區域活動的亮點之一。
六、說教學過程
基于整體的教學理念,本次活動主要通過以下一些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
第一、談話導入環節,很自然地引出繪本故事《我們來設計》,與幼兒一起回憶故事基本內容以及杜里和莎里設計的作品。然后告訴小朋友我們大四班今天也要舉辦一場設計大賽。拋出問題,“你們想設計什么參加這次比賽呢?”之后讓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這個談話環節希望孩子們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再利用提問一步步引出,并豐富孩子的設想,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進入到老師創設的這個環境和主題中來。
第二、接著教師很自然地介紹區角材料,并提出活動要求。
第三、介紹完后幼兒自主選擇區角進行活動。
第四、幼兒活動時教師觀察幼兒活動情況。并進行適時地介入與必要的指導。
第五、教師播放頒獎音樂,組織幼兒收拾、整理材料,展示作品。
第六、是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組織幼兒進行投票、統分和頒獎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首先提出評獎要求,讓孩子知道并明白要把票投給自己認為設計的最漂亮最特別的作品。教師同時利用繪本故事中杜里和莎里最終明白的道理“只有懂得欣賞別人的設計師才是最棒的”,這一情感體驗去鼓勵孩子都要試著去欣賞別人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就要學著并嘗試去欣賞他人的作品,并慢慢地去認可別人的長處。大部分孩子投完票后,教師請幾位能力更強的孩子進行統分活動,教師就很自然地和其他投完票的孩子坐下來交流,問問孩子“你把票投給了誰,你為什么要投給他”,這樣的交流就將孩子的欣賞他人的結果呈現了出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當然之后老師還要根據孩子的回答以更專業的眼光進行補充評價,比如評價一些設計的好,但未被孩子發現的作品的特別之處,或是一些能力較弱的孩子在這次活動中的進步之處。這樣就使得評價活動對于孩子來說顯得更加有意義。
統分結束后,教師在黑板上亮出統分表,和孩子一起看看獲得冠亞季軍的分別是哪些作品,這個可以顯示比賽的公平性,當然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的過程。
最后進行頒獎儀式,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感受快樂,讓孩子達到一個高潮。并讓孩子快樂地結束本次區域活動。
本次活動是孩子進行的一次體驗活動,親自去設計,并在孩子中來一場設計大賽。將繪本中的故事轉化為孩子現實的體驗,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