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材料課堂教學設計觀察反思主要視點
一、教什么
1、教學目標:是否明確而恰當。
2、核心知識:教師是如何呈現給不同學生的?
3、內在聯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識橫向或縱向聯系,與生活聯系?
4、學科特點:是否體現了學科特點與本質?
5、詳略得當: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講或不講、易混的細講并辨析?不要什么都問一遍,不要平均運用時間,學生易懂的可是不講,不容易懂得地方要細講,重點講。
6、教學資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內外教學資源?
7、學法指導:是否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
二、怎么教
1、先學后教:能否通過預學,暴露學習中的問題?
2、以學定教:能否針對學生的問題有效教學?
3、課堂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次數,無效提問的次數?有沒有給孩子留下思考質疑的機會。
4、示范操作:教師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為?
5、變式訓練:能否分層設計變式訓練題?
6、當堂檢測:能否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回授?把問題解決在課內。
平衡教學:能否將探究式教學與有意義接受式教學相結合?能探究就探究,該講解要講解。
三、怎么學
1、指導預習:是否布置學生預習和思考練習,從中發現學生的問題?
2、學思結合:是否引導學生思考教學內容,并主動發現、提出問題?
3、合作學習:形式、次數,是否有效組織、匯報交流、點撥指導?
4、聆聽心聲:教師能否細心聆聽學生不同意見,靈活積極地回應?
5、情境導入:是否創設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6、活動作業:學生活動、作業時間、內容、效果,活動的交流與指導。
7、學法指導:學生用工具、記筆記、抓要領、做小結、做對比等情況。
篇2:教研反思生本課堂下教學設計中幾個注意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接受了翻轉課堂和“教學評一致性”的建議,因為這能夠有效地尊重學生學習之前的差異,同時也便于課堂教學中求同存異,注意解決共性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的個性問題,既保證教育實效性問題,也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為將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奠基。
無疑,課堂組織的有效、有趣,有序,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教學設計。鑒于此,在我的教學體驗中,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注意:
第一要注意課堂教學評價任務設計,照顧到學生學的實際,有利于達成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擬定的學習目標,做到對應具體、清晰,可操作,有利于教師組織和學生參與,顯性地反映每個學生是否達成目標,有利于學生調整學習。所以學生學習活動與展示一定要事先明確是個人獨立參與還是小組參與,是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展示條件),還是不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同時還要注意程度詞語,是判斷還是分析,是說出還是靈活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去……還要注意教學評價任務的情境化設計,讓學生可以從學習案例自然過渡到相應案例,既感受到學習內容的價值和意義,也便于內化成生活中所需。同時任務完成中給以不同激勵性評語,增強挑戰氛圍游戲化的激勵,從而讓學生因為樂趣,更有興趣不斷持續下去。
第二要注意教學常態化與動態性的統一,比如每節課圍繞課題激趣,學習目標的認同置疑,獨學、對學,群學,展示、點撥,梳理,檢測拓展遷移,讓學生清楚每節課流程的設計,便于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同時結合學習內容和學情分析,照顧到具體每節課,不同班級可能出現的問題,特別是生成性問題的處理,保證每節課更符合學生實際。這就要求包括老師準備分享的資源材料,老師擬點撥的習題,都要進行多元化,多種選擇互動性處理,開放性與目標傾向性的統一。
第三要注意教學設計中課件與導學案等的統一,設計好多媒體的應用,如何有效突出白板的互動效益,也需要考慮好是否必須使用多媒體的問題,還要注意考慮是否有助于學生思考,是否有助于保證學生參與,最大效益地保證全員參與,簡潔得體。而不至于出現重復性,削弱學生主體呈現的程序,課堂純粹被人機反復所代替,而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靈犀。
總之,好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我們既要考慮到學生實際,也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駕馭能力,以生為本,設計合理,尊重學生的稟賦差異,讓學生目標明確,又滿懷信心地投入自學、展示中去,敢于、勤于不斷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就一定會讓課堂時時顯現出和諧自然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