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夜鶯歌聲教學設計課后反思

小學語文夜鶯歌聲教學設計課后反思

2024-07-31 閱讀 700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屑、擰”等8個生字;會寫“削、喂”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沉寂、盤問、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漢子、燒毀、木屑、蘑菇、.......、宛轉”等詞語。

2、能力目標

②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③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3、情感目標

②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夜鶯”是怎樣幫助游擊隊殲滅德國兵的。

難點:體會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①布置學生通過上網、翻閱書籍、請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歷史背景、有關故事)

②沒見過“夜鶯”的同學,通過查字典,了解一下夜鶯這種鳥。

自主預習:

⒈學生匯報搜集有關夜鶯和杜鵑的資料。(出示幻燈片)

⒉導入新課。(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講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小故事。(板書課題)“夜鶯”指誰?夜鶯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樣的歌?讀了課文大家就會清楚了。

提練主線

:自學理解課文,結合“閱讀提示”,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⒈出示自學步驟方法:⑴初讀,學字詞;⑵再讀,知結構;⑶細讀,明中心;⑷精讀,表情感。

⒉默讀課文,出示自學思考題。(幻燈片)

⑴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分幾部分寫的?你是怎么分的?課文的重點部分寫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國兵的話,想想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⑶在給敵人帶路時,小孩有哪些言行?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⑷游擊隊員是怎么知道敵人情況的?說明了什么?

⑸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寫了夜鶯的歌聲,說說開頭和結尾有什么聯系?

⒊各小組討論。(逐題出示)

教學過程:

⑴這篇課文寫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小男孩幫助游擊隊消滅一伙德國法西斯強盜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分為三部分。課文的重點部分寫小男孩是怎樣幫助游擊隊殲滅德國兵的。

⑵小孩對德國兵說:“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用這些話來戲弄敵人,說明他是個沉著機智的孩子。

另外還有,“剛剛一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

篇2: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

如何在知識經濟時代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與發展,無疑是當今教學設計研究的基本問題。下面是有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歡迎參閱。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范文1

一、教材及網站資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冊的一篇科普知識性課文,它以生動有趣的筆法,從光和聲兩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從動物、植物、礦物等三方面介紹海底的物產,從而讓人們認識到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進一步激發廣大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對于本課可采用網絡環境下的問題探究學習,它使本課有了豐富的外延,主要學科是語文,還涉及到地理、環保、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學科知識。

1.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在多媒體網絡環境的作用下,幫助學生了解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過程與方法:利用校園網,互聯網絡自主查尋收集資料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學習報告,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和信息搜集、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學習平臺上進行小組協作的形成性評價,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在網絡環境的作用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網絡,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

3.網站資源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了解海底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特點。,但僅僅從語言文字上了解,顯得是那么蒼白,因此,我從Internet上搜集了有關資料,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制作了這個主題網站。

《海底世界》是根據人教版課文《海底世界》制作的專題網站。該網站試圖以人性化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利用網站開展學習活動的需求、方式、效果,來開辟出網絡環境下語文教學的新陣地。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主要指導,充分利用主題網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索式學習。

三、學法指導:

1.學生狀況分析:

知識水平:能讀懂文本并能依據特點情景展開合理想象。

學習能力:基本能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養:基本能作普通的電腦操作和上網搜找資料。

2.學法指導:

本課采用了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小組協作利用專題網站進行關于海底植物、海底動物、海底礦產、海洋樂園等方面的探究,解決感興趣或想要了解的問題,完成學習報告。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課題

激情談話,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引出課題。針對課題提問,自主初步瀏覽網站。

(二)自由讀文正字音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2.教師點評。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自主學習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務:你認為海底世界“奇異”在哪里?把有關的語句粘貼下來。

你最喜歡哪幾句話?粘貼下來,并讀一讀。

學習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B.師生交流

(1)交流“奇異”的語句。

(2)交流最喜歡的語句。

指導朗讀:

你認為如何讀?

C.教師小結。

過渡:海底不單景色奇異,而且物產豐富,不信我們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學習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務

4―5自然段從哪些方面寫出海底世界物產豐富的特點?

你們小組最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并想一想為什么?

小組討論: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式?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B.學生3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輔導。

C.師生交流:

交流問題。(指名回答)

板書:動物植物礦物

交流問題。請小組朗讀。

交流第4自然段:你們為什么喜歡這個自然段?

哪些語句體現動物的多?(三萬種)

作者重點抓住哪方面寫?(活動方法)

你最喜歡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

你們還知道哪種動物的活動方法?(多媒體展示動物的活動方式,通過豐富的視聽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D.教師小結。

3.回歸整體。

圍繞板書,引讀最后自然段。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網絡探究我能行

1.教師介紹網站相關內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紹學習報告和評價標準。

4.學生自主探究,解決感興趣的問題。

5.交流匯報。

6.教師小結。

五、設計思路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新知識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作、探究,最終分享信息的能力。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設計方案范文2

一、概述

課文是小學階段,人教版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完成本課教學共需要兩個課時。學習中,讓學生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于心的愛國情感。通過這篇課文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志向的過程,深入地體會周恩來樹立志向的情感歷程。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朗讀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始,老師通過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從而為本節課學習周恩來的遠大胸襟作以鋪墊。由于事情發生在100多年前,學生對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注重學生的朗讀體驗,觀看課件激發孩子的內心體驗,使孩子在體驗中感悟舊中國“中華不振”的悲慘,從而理解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中需準備的資源有:

1、讓學生搜集舊中國租界地的資料。

2、課件準備:租界地圖片及租界地內中華人民受欺侮的資料。

課文中便于學生重點學習的關鍵語段。

六、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揭題。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2、解題。之,的。崛起,興起。題目意思:為中華的興起而讀書。

二、復習。

1、先來讀一組詞語。

中華不振疑惑不解鏗鏘有力

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

耀武揚威衣衫襤褸得意洋洋

2、回憶課文內容,試將詞語帶入其中。

1920*年,周恩來隨伯父到東北的師范學校讀書。伯父的一句“”,讓周恩來感到。在一個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來是那些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的中國婦女。于是周恩來在心里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抱負,當校長問道諸生為何讀書時,他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來的“疑惑”。

同學們,不難發現,故事因伯父的話而起。我們先去聽一聽伯父說了什么。(出示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

1、師讀旁白及周恩來的話,學生讀伯父的話。板書:伯父的話

2、同學們,伯父的告誡,伯父的嘆息,讓周恩來心中充滿了――(疑惑)板書:疑惑

3、他疑惑?(學生交流)師相機板書:中華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師簡介:所謂外國租界地,就是帝國主義憑借他們先進的武器和強大的國力,強行霸占我們中國的一些領土作為他們的獨立王國,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華不振”。

讓我們和周恩來一道懷揣疑惑,進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問題,請同學們默讀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讓你感覺“中華不振”?畫出相應的句子及詞語,并批注出你讀文的感受。

2、學生默讀。

3、交流畫出的句子,品讀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關鍵詞“闖進”“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課文。

小結:同學們,貧窮的中華大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而這繁華卻不屬于中國!讀出我們心中的不平衡!讀出中華不振!

②租界內事件

過渡:更可氣的是帝國主義不僅霸占我國的領土,還大肆欺壓我國的百姓。我們看――(出示文字,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

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畫面。(師伸手做出“請”的姿勢。)把你看到的讀給大家聽好嗎?(①

篇3:小學語文新生代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方案

小學語文新生代教師課堂教學選拔賽方案

為了積極準備區小學語文新生代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活動,根據區教研室文件要求,切實促進我鎮青年教師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特將舉行本鎮的選拔賽,具體方案如下:

一、參賽對象

全鎮*年9月至*年9月參加工作的在職小學語文教師。

二、活動安排

1、4月28日――5月3日,由各校教導處上報參賽選手名單,選手提交登記表。

2、5月4日放學前,由教輔室選定并公布上課年級及內容,并通知各校教導處,由各校教導處通知本校參賽教師。

3、5月17日(星期二)

各選手在7:30到鎮中心小學報到,抽簽決定上課班級及上課節次,并進行課堂教學比賽。

三、評委人員

本次選拔賽,共有6名評委組成,教輔室2名,鎮校2名,寧峰小學1名,百梁小學1名。

四、獎勵辦法

本次比賽獎項設置如下:

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三等獎若干名

六、其它事宜

1、各校要重視此次活動,以賽代訓,以賽促研,以此推進青年教師素質的提高。

2、參賽選手積極準備,潛心專研教材,精心備課,上出有風格、有質量的課。

3、在選拔賽中前兩名的教師被推薦參加協作區比賽。

*中心小學

*年5月3日

附:*鎮小學新生代教師課堂教學比賽報名表

*鎮學校

洞橋鎮小學語文新生代課堂比賽評分表

項目

評價要求

分值

得分

教學設計

20分

目標

1、體現教學新課程要求,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素質、綜合素質。

4

2、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3

內容

1、把握教材的內容結構,沒有知識性的錯誤和疏漏。

3

2、教學容量合理。

4

3、重難點突破設計有梯度,當堂檢測題設計合理有效。

6

教學實施

60分

過程的組織

20分

創設教學情境,設計具有啟發性、邏輯性、發展性的問題,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提供探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

6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參與活動面廣量多,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課堂有激情、熱情高,學習氣氛熱烈。

7

教學環節的組織有條理、有層次,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

7

方法的運用

15分

教學方法具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5

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有計劃地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5

恰當地選擇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及創設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

5

機智的靈活

10分

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能靈活、恰當地根據學生反應與參與狀況,及時調節教學節奏和步調,進行正確的教學反饋。

10

師生互動15分

情感溝通

課堂氣氛活躍、民主、和諧,教師教態親切自然;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學得輕松愉快。

7

問題交流

學生思維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問難;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師生交流融洽。

8

教學成效20分

目標的達成度

反饋形式多樣有效,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學生能理解和應用當堂所學的知識,學生基本能力的提高達到預期目標。

10

綜合發展程度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質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發展。

10

合計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