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反思近者樂遠者來
教育的形式被這個時代演繹出多個不同的理念,各有特色各有道理,到底哪個才是最好,這個評價標準又是什么呢?那么對于一個學校,一個班級,怎么才是正確的呢?其實孔子已經告訴了我們,“近者悅,遠者來。”不管我們用哪種理念來解釋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還是回到這句話上來。
有人用道家的思想解釋當代教育,要教育順應自然,而這個自然又在那里?若是僅僅是順應孩子的天性,那么怎么判定孩子天性是那樣?道家的之絕學,玄之又玄,怎可斷章取義的用順其自然解釋教育,道家思想可以在亂世救濟天下,以世間氣運為大潮,因勢利導*x,多出隱士超脫世外,不多見講學出世之人。有人用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來解釋教育,一切皆有法斷,沒有道德的中和,太過生硬的不是教育,教育是溫柔的兼容的自然的,潤物無聲之中,育人不知不覺之間。能做到“近者樂,遠者來”,不用過多的渲染,拿來別人的用,我們教育就是最適合的,就是最符合這個時代。
近者樂,則心安,若是每一個心里都是安定了下來,工作不出彩也難,無論是什么的教育,首先是保證“安”“靜”,靜則修身,若是沒有安定的心境,學習不會穩固,就連傳道者也沒有威嚴。遠者來,必定有過人之處看,教育必定是先進的理念,不用拿著那些名人名家的浮光掠影來彰顯自我。
中華五千年歷史中,教育者從來沒有停下過,那些追求真理的人窮其一生探索著,有名聲赫赫的,有籍籍無名的,但是無論是哪個,他們都在繼承著,又在傳承著。從古至今教育與行政第一位都是先要有思想,就是要正其名,現在每一個學校都是有特色,都是有思想的,可是這些思想應該如何推行,卻是不得而知。有了思想,很多事情就可以名正言順,得心應手,這樣事情就容易辦成,很多個事情的積累就會形成風氣,形成約定俗成的氣氛,這樣所有的師生心中就會知道應該怎么去做。事情的發展往往會偏離我們期望,很多東西變成空洞的招牌掛在,然后歡迎查看。但是教育偏偏都容不得半點虛假,因為這些模糊的形式的,很多年以后就會以同樣的方式還給我們。在這種環境之下,在思想被束之高閣之上,我們的心中又怎么會得到快樂,更別說遠者會來。
善者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矣。教育理念很多更需要沉下心,靜心修身尋大道。道路有很多條,殊途同歸,對于一地一校能做到,近者樂,遠者來,已足矣。
篇2: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幾點反思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以美國基礎教育為參照對象,獲益頗多;但同時,我們對美國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著模糊甚至誤解的地方。
當我們把這種模糊與誤解帶入教育改革時,不僅對改革無益,反而可能把我們引入一些誤區。筆者所在的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和美國范德堡大學皮博迪教育學院合作,先后組織了九次中美中小學校長雙向交流活動。活動中,中美雙方校長的觀念碰撞,給了筆者很多啟示。
基礎教要培養什么樣的“基礎”?
到美國之初,很多中方校長認為:我們的大學也許比不過美國,但我們中小學生的“基礎”卻遠比美國中小學生的“基礎”好。證據之一,就是我們中小學生在各種國際性的學科競賽中,獲得佳績無數,普遍比美國學生好。由此,很多人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總體上比美國好。
一言以蔽之,我們“輸在了終點”,但至少“贏在了起點”。
事實真是如此嗎?
范德堡大學號稱美國南方哈佛,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留學生。活動中,我們安排中方校長與該校的中國留學生對話,讓他們從留學生的感受和對比中去了解美國基礎教育。
中方校長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們在覺得在美國,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留學生的答案往往是:“學習方法、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
原來,在和美國同學的共同學習中,留學生們發現,過去國內老師辛辛苦苦教給自己的“牢固的知識基礎”,現在幾乎派不上用場。美國同學自主學習能力強,思維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總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學生更郁悶,自己過去在國內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國學習卻讓他們體會到了會了什么是“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