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論述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改革與創新

論述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改革與創新

2024-07-31 閱讀 9066

論述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與創新

吉林省公主嶺市桑樹臺中心小學劉冬梅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有其獨特的一面,但作為一門學科,又與其它學科有著密切聯系。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中能夠更好的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從信息技術和教育創新概念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創新的作用入手,著重闡述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歸納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注意事宜,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策略。為信息技術在今后教育創新中更好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教育

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創新思維的激發為實施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勵發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學會獨立思考,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也將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更要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強化多樣性,創造性,認知性

目前,教育化已成為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是近些年來投入較大的方面。在一些學校,多媒體、校園網已像校舍、教學儀器一樣成為學校的必備設施,給教育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透過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繁榮現象,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難發現我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多還是淺層次的。比如,多媒體教學大都是看重對學生感官的強化,或解決一招一式的教學難點,還沒有充分開發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即便是目前搞得如火如荼的網絡教學,也多是著力于對現行教育的能量放大,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隨便進入一所網校,基本是名師主講、同步(或異步)輔導、答疑解惑等傳統教學程式,具體內容多是將課本、教案、習題等復制到網上,除自由度大一些外,似乎還顯不出更強的優勢。當然,對現有教育的優化和拓展是計算機及網絡應發揮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絕非僅此,計算機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大信息量及時空結構的變化,使我們得以在新的觀察視野和操作環境下預設和創新我們的教育體系

一、信息技術和教育創新的概念

(一)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指同獲取、傳遞、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有關的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是指70年代以來,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圍繞著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處理、檢索和傳遞,形成的一個全新的、用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高技術群,包括微電子技術、新型元器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各類軟件及系統集成技術、光盤技術、傳感技術、機器人技術、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等等,其中以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通信技術為主導。計算機網絡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教育改革應充分考慮這一特點。陳至立部長強調:“要把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擺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①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篩選和梳理網上的有關信息,二是發掘、整合學校和有在部門的教育信息資源。此基礎上建設適用的教育網站和信息資料庫。

人們稱網上信息為信息的海洋,我門面臨的挑戰是在這個海洋中學會游泳而不是被它淹沒。要想使每個人都能便利地進入網絡和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除硬軟件的設計要更體現以人為本的主導思想外,還需要有實用、快捷的信息服務。人們需要的是精品信息、分類信息、鮮活信息,希望節省網上查詢時間,信息之車直達用戶之門。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要以此為原則。

對于學校教育資源的開發,我國目前還存在著各自為政的現象,且多借助于名師名校效應,一些學校為了自己的“品牌”和既得利益而固步自封。在具體內容上,多是課堂教學的翻版,少有基于網絡教育需求的統整。網絡信息的特點在于其共享性,系統化、大眾化是其發展方向。我們應利用教育管理權相對集中著力于教育信息資源的統一開發、規劃和整合。在這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及一些地方政府已作了不少工作。但總體來看,網上教育信息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有些也體現不出比其他信息渠道包括書本太明顯的優勢,并且網上還時有劣質信息的干擾,這也是實際上真正上網學習的學生比上網游戲或聊天的學生少得多的原因之一。因此,網絡教育信息的質量亟待系統地提升,否則將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網絡教育信息主要應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教學信息,這應是精選且多樣的;二是教和學的參考或備用資料,這應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這些都要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的功能優勢,充分體現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以學生最喜歡的方式呈現。這樣,無論從質或量上才會對傳統的教材、教參、習題集等產生巨大的超越。

篇2: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淺談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摘要】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關鍵詞】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正文】《高等教育法》是繼我國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參加理工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自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目標:有學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養目標即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關于高校培養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對高校培養目標的總體界定。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

二、專業設置:面向市場、學生、未來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嚴重老化,相當多的專業延自于上個世紀中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二是專業嚴重類同,從研究型大學到教學型大學很多專業都是一樣的;三是專業劃分過細,不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能力;四是專業設置不靈活,學校設置新專業的自主權不夠,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度也不夠。改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面,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第一,解決好高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問題。專業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專業設置首先必須符合社會需要;大學同時負有引領社會的職能,因而大學必須研究并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超前性;專業設置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專業設置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第二,把握好專業設置的技術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專業口徑的寬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窄,現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寬專業,厚基礎”,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警惕另外一種傾向,好像一拓寬專業口徑就什么都要學,科學的專業口徑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寬窄平衡。

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培養多種能力

課程就是知識,課程體系建設就是知識體系建設。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著知識劃分過細、內容陳舊并過于求同、脫離社會需求、缺少實踐性、課程結構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課程觀。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不僅要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知識、發展知識,學生不僅要去適應社會,而且要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既有知識和未來知識的關系。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條件下,高校課程體系在讓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同時,要有助于學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識。二是處理好“專業化”和“綜合化”的關系。信息時代,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難以學好專業知識,高校要努力開發專業綜合和學科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力。

四、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非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比如一定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高校課程體系只有做到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有機配置,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五、實踐教學:明確要求全社會支持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組成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其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實踐教學被置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實踐教學系統不完整,設施不到位,指導教師不匹配,管理不嚴格,更缺乏支撐高校實踐教學的社會條件,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

改變高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實踐教學,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國家要根據高校的類別制定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基本設施、指導教師、課時和學分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先進性;三是要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核心問題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四是要創造全社會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只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實工作環境,只能依靠社會,社會作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義務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學。

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