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痛苦抉擇

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痛苦抉擇

2024-07-31 閱讀 3039

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痛苦抉擇

海口實驗中學韓向明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課程改革的深入,"體育教育"也改為了"體育與健康教育",把學校體育的功能明確定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傾注了大批專家、學者的無數心血之后也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然而,縱觀當前學校體育教育的現狀,我們感到學校體育教育改革這還僅僅是一個開頭,它正面臨著一場痛苦的抉擇。

目前的中學體育教育中學習前蘇聯的體育理論與實踐形成的以運動技術為中心的"學科中心論"影響猶在,"以增強體質為主"而質忽視學生的情感意志的培養及個性發展的"體質中心論"根深蒂固。另外,一些人打著"維護體育學科性地位"的旗號,舊瓶裝新酒,做著"技術教育"的事;一些人形而上學的理解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認為體育教育天生就是素質教育的內容,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我行我素。

我們到一些中小學看一看就會發現,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項完整的運動分成若干個技術進行教學,教學實踐緊緊地盯在運動技術的細節的傳授上,"用技術教技術"和"為技術教技術",一葉障目,舍本求末。教學很少從多種價值上整體關注教材,從多種角度去整體研究運動教材。如球類教學,只注重對運動技術的傳授,把一項完整的運動教材分割成一個個細小的運動技術進行教學,單純的傳技,而對于球類運動的文化價值從不理會。教學缺乏"多向性"、"批判性",無法開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把提高學生生理機能指標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把體育教學看成是發達肌體、增強體質和培養學生運動技術的工具,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為教"教材"而教,講究授業、解惑,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為目的。目標指向存在單一化的偏誤,缺乏"變通性"和"直覺性",課堂教學程序化、模式化,學生在教師的統一調度下進行教學活動,教與學的雙方圍繞窄小的機械分割了的技術苦苦追尋。教學活動統的太死,學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隸。教學活動難有創意,缺乏活力。

為此,我們覺得,我們現在必須靜下心來認真省思。首先,認清"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意。了解創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多向性,即豐富的想象能力;變通性,即能根據問題的不同層面變換思維角度或思維路徑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懷疑或批判約定俗成的東西的能力;直覺性,即自由創造的能力。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就是確保學生的健康發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體上和社會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狀態。它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還必須包含健全的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然后痛下決心改革傳統學校體育教育教學的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搬掉"體育學科中心論"這塊絆腳石,建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摸索中認識,在認識中頓悟,在頓悟中學到健身知識和健身技能。決不可以套用老方法簡單地把"體育"課換成"體育與健康"課就完事。體育與健康課不僅要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應的水平目標做好文章,選擇教材內容、組織教學形式,使之適應學生、適應于社會發展的大形勢。同時在教學中要留有時間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大膽實踐反復思考,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進行求異式思維的探索。或者說,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動體驗和領會。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走有價值的彎道。一堂課上,不應追求教學生多少東西,而是注重讓學生體會如何去獲取知識、如何運用知識和技能。

篇2: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淺談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摘要】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關鍵詞】改革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正文】《高等教育法》是繼我國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參加理工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自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目標:有學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養目標即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培養目標事關高校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關于高校培養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對高校培養目標的總體界定。但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層各類人才,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層次。

二、專業設置:面向市場、學生、未來

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嚴重老化,相當多的專業延自于上個世紀中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二是專業嚴重類同,從研究型大學到教學型大學很多專業都是一樣的;三是專業劃分過細,不利于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能力;四是專業設置不靈活,學校設置新專業的自主權不夠,學生選擇專業的靈活度也不夠。改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的局面,需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第一,解決好高校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問題。專業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專業設置首先必須符合社會需要;大學同時負有引領社會的職能,因而大學必須研究并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使專業設置具有一定超前性;專業設置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專業設置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大學專業設置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面向未來。

第二,把握好專業設置的技術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專業口徑的寬窄。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口徑過窄,現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寬專業,厚基礎”,方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要警惕另外一種傾向,好像一拓寬專業口徑就什么都要學,科學的專業口徑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寬窄平衡。

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培養多種能力

課程就是知識,課程體系建設就是知識體系建設。我國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著知識劃分過細、內容陳舊并過于求同、脫離社會需求、缺少實踐性、課程結構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課程觀。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不僅要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現知識、發展知識,學生不僅要去適應社會,而且要去推動社會發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

改革高校課程體系,關鍵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處理好既有知識和未來知識的關系。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條件下,高校課程體系在讓學生掌握既有知識的同時,要有助于學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識。二是處理好“專業化”和“綜合化”的關系。信息時代,一方面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另一方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也難以學好專業知識,高校要努力開發專業綜合和學科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適應力。

四、是要處理好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僅有專業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一定的非專業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比如一定的社會知識、經濟知識,一定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高校課程體系只有做到專業課程和非專業課程有機配置,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五、實踐教學:明確要求全社會支持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組成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其作用就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向能力、從理論向實踐的飛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實踐教學被置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實踐教學系統不完整,設施不到位,指導教師不匹配,管理不嚴格,更缺乏支撐高校實踐教學的社會條件,從而造成了大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學質量。

改變高校實踐教學薄弱的現狀,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實踐教學,要把實踐教學放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規范化、系統化建設,國家要根據高校的類別制定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的基本環節、基本內容、基本設施、指導教師、課時和學分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實踐教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先進性;三是要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核心問題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人作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確保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四是要創造全社會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環境條件。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只能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實工作環境,只能依靠社會,社會作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義務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學。

國家可以作出政策規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單位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大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支持,國家則為這些單位提供稅收減免或獎金,對學生實踐活動中有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壞或其他損失,國家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賠償措施,而對一些無故拒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單位,則應作出相應的處罰規定。只有全社會為高校實踐教學提供支持,高校實踐教學的薄弱狀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

篇3:論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之關系信息化與教育改革

論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之關系淺談信息化與教育改革

【摘要】: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教育必須改革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需要,同時,信息社會的發展也為這種改革提供了環境和條件。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將有效地促使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

【關鍵詞】:教育改革信息化角色轉變挑戰

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以信息技術(IT)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發展趨向,國內學者稱之為教育信息化現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教育信息化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培養新型高素質人才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改革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學會并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堅持以人為本,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

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教育必須改革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需要,同時,信息社會的發展也為這種改革提供了環境和條件。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將有效地促使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美國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的建設計劃,其核心是發展以Internet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簡稱IT)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把IT在教育中應用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的政府相繼制定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這一概念基本上是東方語言思維的產物,我們是在Internet上進行信息搜索時發現這一現象的。西方國家的文獻中極少使用“信息化”之類的說法,而在許多東方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則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英譯法: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筆者最近通過AltaVisa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得到4893個含有這三個名詞的項目(網頁),其中含Informatizationde的項目約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項目約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項目約占3.5%,可見Informatization是比較受國際認可的譯法。然而,西方人并不認可“信息化”這一概念。筆者曾經就“信息化”的這三種譯法請教過多名英國教授,但都不被認可。與信息化教育相對應的譯法應該是IT-BasedEducation,但在西方的文獻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歡象“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類高度概括的概念,他們用了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ITin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術),e-Education(電子化教育),Network-BasedEducation(基于網絡的教育),OnlineEducation(在線教育),CyberEducation(“賽波”教育),VirtualEducation(虛擬教育)等。筆者認為ITineducation與教育信息化的意義相近,e-Education與信息化教育的意義相近,而其它四個名詞主要與網絡化教育相關,代表著信息化教育實踐的主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們可以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加以考察。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1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統一。

2多媒化使得信媒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復雜現象虛擬化。

3網絡化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少限制、人際合作易實現。

4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