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課改資料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小學課改資料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2024-07-31 閱讀 9680

這次有幸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觀摩我縣陳郢初中的課堂教學模式,感受頗深。回來之后也堅定了課改的決心。新的課堂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基本理念,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我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分組及準備階段

本班有56個學生,正好可以分為8組,每組7人,而且給每個學生編了號碼,每組按照從1號到7號,這樣有利于課堂的提問。在分組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水平合理分配,所以我參考了他們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從他們的平時表現等因素多方考慮,把他們分成了較平均的8組。這樣的話才有利于他們組于組之間更好的比較,形式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既然組以分好,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確定組干,和多位教師探討最終確定為,一組長,兩個副組長。組長的職責主要負責本組全面工作,兩個副組長每人又負責兩名組員,這樣可以很好的協助組長,分擔組長的事務。每組都有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他們遇到問題時可以找副組長,副組長解決不了的交給組長,組長解決不了的再交給我,采取這樣一層一層向上反饋的方式。另外黑板也要分配好,根據就近原則每組都有自己的黑板。

二:實施階段

1.預習:新的課堂要求學生站上講臺,所以充分的預習至關重要,作為教師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好預習任務,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充分的備課,把要上課程的重難點提出,然后給出幾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任務分配以后,讓組長再就自己組的情況把每個問題分解,每個組員在課堂上都有各自的任務,讓本組學生都參與其中。當然學生在預習時的問題可以交給組長,組長解決不了的再交給我。這樣便可使每個同學動起來,有事可做。學生課前把自己在課堂上要展示的內容寫在自己的黑板上。

2.上課: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有了充分的預習以后學生才能走上講臺,在課堂上我首先會把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再次提出來,然后再提問有哪小組來完成各個問題,當然在提問時肯定會出現各組爭先恐后的現象,首先你當然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怎樣合理的去提問呢?班主任老師采取了一種方法:就是采取翻書的方式,例如54頁表示5組4號,這種有趣的方式還大大的提高了學生課堂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頻數與頻率這一節時,我把課前的拋篩子實驗交給了學生,學生是這樣分配的,一名學生專門負責拋篩子(學生很可愛,他們用紙做的正六面體,然后在各個面上標上1至6這幾個數字。而且他們做的還比較均勻,從他們拋的過程可以看出),一名學生負責報數字,一名學生負責記錄,一名學生負責計算各組的出現次數占總數的百分比,最后他們一般安排的是組長說出頻數與頻率的定義。(當然還有兩名同學在課前負責了把表格畫在了自己組的黑板上)。這個時候我呢就站在他們的中間觀看各組在操作過程中有哪些不當之處,我也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等學生展示完之后提出來共同探討,看有沒有更好的改進方式。最終達成統一意見,一節課下來了要給表現好的組加分。

篇2: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新學習方式

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新的學習方式

澄邁縣福山中學劉元成

鄉鎮中學生源基礎差,素質不高,厭學情緒嚴重,教師肩負責任更大,那就得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新的學習方式。下面我就結合自己這些年來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經驗,有關新課程在鄉鎮學校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踐,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式。

埃德加、富爾所說過:“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我不按以往那套流行的方法,即解題,作者介紹,講解時代背景,劃分層次,概括中心,歸納寫作特點,而是指定課文讓學生主動去挖掘課文中他值得最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我教九年級教材小說單元的《孔乙己》,先不講科舉考試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每位學生提一個問題,有的學生提問:孔乙已為什么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呢?有的提問:丁舉人為什么會把孔乙已的腿打折了?孔乙已在痛苦中死去的原因如何?學生對課文理解后才會提這樣針對性的問題;第二步是讓學生歸納小說主題,不必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第三步讓學生說說孔乙已的性格特點,各抒已見,答案不要求統一,老師也不必說誰對說不對,只要意思接近就給予表揚;第四步要求學習續寫《打折后的孔乙已》為課后作業題。

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所言:“學生要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他們自主學習去感悟,去體驗,去揣摩,去體會經過探索獲得的獨特體驗,去品味他們通過”標新立異“所得到的新奇的感受,這該是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二、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共享觀點、材料,共同參與探討,形成和諧的學習互動促進教學各要素協同與合作,進而產生教學效應。我的做法具體如下:

(1)小組的組建,建立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小組的人數一般在3-5人之間,并且這種分組可以隨時調整,使每個同學都和其他人合作的機會,以保證班級同學的發展,每組定一組長,組長可以采取輪換制,能給每個同學以改變角色鍛煉的機會。

(2)小組開展詩歌背誦比賽。每周安排一節為語文詩歌背誦活動課,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背誦課外古詩或現代詩,哪個小組背誦詩歌首數多就贏,而且給予獎勵,通過比賽來促進學生之間合作、團結的精神。

(3)小組調查法。我采用此法安排調查不同內容,如:一組調查橡膠廠的污染情況;二組調查市場瓜菜行情,三組調查最近本地區《海南日報》訂閱的情況;四組調查學生進網吧情況;五組調查學生每周的消費情況。這樣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關注社會動態,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人。

(4)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評價。

例如我布置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閱讀古典小說《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每個小組各寫一份讀后心得體會,集中交流,學生各自發表看法,后互相評價、比較,互相激勵,要能充分發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再點評。

三、要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學生首先要會疑,才能有探究精神。明人陳憲章說:“前輩謂為貴

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所以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提出問題讓學生疑問來激發探究的動機。集團做法如下:

(1)問題性。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首先設疑,如我教蒲松齡的《狼》一文,提問:“同學們假如你碰上狼會怎么辦?”引導學生思索、質疑、討論。其次,要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我上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時,要求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問:“課文一處寫‘照著習慣’,一處寫‘照我一路的經驗’,各反映了什么現實?把兩處聯系起來有什么想法?”由于同學間的互相啟發,思維由集中而散發、由發散而集中,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2)開放性。評價不僅是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多個不同標準。如我教黃飛的《甜甜的泥土》一文時讓學生討論:“小說中的‘她’是怎樣的一個人?王小亮在生活中有快樂嗎?他從那里得到母愛呢?”

讓學生評價,去探索,給予開放的空間,暢所欲言,達到探索問題的目的。

總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當今國際形勢的要求,也是國內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教各種學科,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學解決。”要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它需要我們語文老師不懈努力,積極地探索,不斷完善。我認為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很值得推行,不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分析能力,提高了語文素質,思想道德品質還受到教育作用。

篇3: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習方式改變論文

關于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論文

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實驗小學杜艷紅

內容提要:教學情境與學習方式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習方式的改變。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信息技術工具應用的觀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

關鍵詞:信息技術工具、問題情境、學習方式、帶有懸念、科學設疑、層次性、真實性

信息技術工具進入中小學課堂教學以來,大家一直在研究創設教學情境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問題,并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應用信息技術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已經是廣大教師輕車熟路的教學方法和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充分體現。但是隨著電化教育的深入發展,我們必須深入地研究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有效地問題情境,深層次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轉變。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具體目標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強調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也是我們電化教育發展的明確目標。因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習方式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電化教育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重新起步,一路走來,經歷了宣傳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從設備的更新看,從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微機、一直到目前的大屏幕、電子白板的應用,充分體現了電化教育事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地發展。在信息技術工具應用方面,電化教育開始之初,我們極力宣傳電化教育的優勢是教師不容易講清楚的,學生不容易明白的,應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不可見為可見,使學生一目了然,達到教學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很長一段時間里電教媒體成為教師灌輸知識的現代工具,學生也自然就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課程改革綱要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鮮明地指出了媒體的應用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這一精神促進了信息技術工具應用的觀念,許多教師努力改變教學媒體應用的方式方法,極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但是認識和實踐往往還有距離,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不知不覺中重復著以前的方法,體現著以往的觀念。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信息技術工具是教師的教具,還是為教師傳授知識服務的。理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教學情境揭示規律和結論,取代學生的思考、探究,重視了知識的結果,忽略了思維的過程與方法;文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工具創設教學情境,展示文章的意境,取代學生的體會、聯想。沒有思維活動和思維過程,高速快捷的接受知識的灌輸,依然是接受式學習,學生依然是知識的容器。所以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學情境的創設理念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