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讓學生去學習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讓學生去學習

2024-07-31 閱讀 3654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怎樣讓學生去學習

彭州市天彭鎮西郊小學尹向陽

摘要:面對新課改的大背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數學?筆者以為要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二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學;三是讓學生在“操作中”學;四是讓學生在“趣味中”學;五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六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教師只有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這樣定將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情境操作趣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來說都將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適應這種改革,教師的教學行為必將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課改要求教師徹底改變“權威式”的教學為“學友式”的參與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放下架子、走下講臺,俯下身來,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數學教學才是符合當前課改的要求、反映素質教育的理念呢?對此,盡管這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多學善思、突破傳統教學的桎梏,促使數學教學實現全新的更改。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學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就是在數學教學中憑借教材,緊密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在于教師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采集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教“分數的意義”引入新課時,我先請一位同學把一條漂亮的頭繩分給兩個學生,并讓學生邊分邊說,引出本課的關鍵“平均分”;接著問這兩位學生:“他這樣分,你們滿意嗎?”這樣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現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不但使學生增加了動手操作的機會,且使學生感到新穎、親切,對數學頓然產生一種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二、讓學生在“情境”中學

實施“情境”教學,即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用相關數學內容,為學習活動帶來樂趣。我認為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圖畫情境展現數學內容,蘊涵數學知識,促使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同時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色彩的實際問題,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和健康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提高。

教師在創設情境中要善于注意情境的生活化、故事化、現實性,要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型、和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精心設計創設。如在講授《直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可想象語文學科以《小馬過河》的故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上課開始,老師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畫片《小馬過河》的情景:小馬去磨房的路上遇到一條河不知深淺。在河邊有一個路標,路標上顯示幾種角。往哪條路走呢?小馬沒了辦法,站在河邊不敢過河。咱們能不能幫一下小馬?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角。由此引入對角的認識。當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物對角有了初步認識以后,讓學生再回過頭來幫小馬順著直角的方向順利地過了河。接著,動畫顯示小馬過河后來到三叉路口,停步不前的情景,同時引出小雞、小狗與小馬的對話。小雞說:“你能說出哪個是直角,我來幫你指路。”小馬回答后,讓學生判斷小馬說得對嗎?接著,小馬來到了磨房,小狗說:“小馬哥哥,你要能數出有幾個直角,門就會自動打開。”(電腦顯示:直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得出結論,幫了小馬。門自動打開了,小馬磨完面很快回家了。小馬很感謝大家,特地點了一首歌謝謝大家,聽:帶動畫的歌《勞動最光榮》。這樣的教學設計,創設了引人入勝的課堂情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受到人文教育。由此可見,創設情境就是將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研究學習的對象,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親切感,再將研究出來的成果轉化到可以體驗的生活事實中,使學生親身感悟到生活中處處都可用到數學的知識,體現大眾數學的思想。

篇2:新課改下農村教師思考和困惑

淺談新課改下農村教師的思考和困惑

摘要: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新課改的成敗關鍵還在于教師。新課程改革,對于學校、社會、教師都缺少足夠的準備,所以,農村中小學課改的帷幕剛一拉開,一些問題就凸現出來。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知識素質不夠,教師年齡老化,編制不足,新課改評價、考核制度相對滯后,國家對教師課改培訓時簡單化,功不到位,忽視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新課改,受益的是學生,有待提高的是教師。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思考,困惑

“新課程改革”應該是一個重建學校觀課堂觀、教師觀、學生觀、知識觀與學習觀的復雜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新課程改革”的實際成效究竟如何?那么,新課改給我帶來了什么呢?我們認為,新一輪的課改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些理念、方法,更深層次的是多方面的“轉變”。避開課改復雜的社會各種體系關系,單純從對教師的要求來說,新課改對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做出了新的詮釋。

一個青年英語教師的困惑,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才算是一個好老師。八年前第一次站到講臺上,那時候,我對自己的定位很高:滿腔熱情地對待教育事業,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是八年過去了,我青春的熱情正被消耗殆盡,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神圣感已越來越模糊,我感到困惑了。困惑之一:一節表演課夠嗎?我曾請教過一位小有名氣的老師,當時我正聽了他的一節示范課,心里很激動。雖然相比之下不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感到慚愧,可心里也有疑問。后來在一起吃飯時我以晚輩的身份很傻冒地問:“您平常上課也這樣嗎?”前輩倒也實在:“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都是吃這碗飯的,你也清楚,每天象這樣上課就是有十個我也早累倒了。”后來前輩看我態度還端正,又聊了一會,他告訴我這一節課光備課就用了半年多時間,講好一節課不容易啊,前輩說一個老師有一節成功的表演課就夠用了。我感謝前輩的推心置腹,可我卻始終沒有練出來一節成功的表演課。我哪里有那么多時間去練啊?現在的公開課就是表演課。尤其是賽講時表演更甚,這些經過彩排了的課就象吸了水的海綿一樣,能反映一個教師的真實水平嗎?我想充其量不過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假,如何討好領導。教育的造假是最大的腐敗,其危害遠甚于其它假冒商品。困惑之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素質教育嗎?時下里有種說法,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種提法本沒有錯,可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做法卻值得思考。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種提法是針對過去應試教育下的滿堂灌而言的,可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學校甚至規定教師每節課講授不得超過15分鐘,并把此作為一項考核項目。有的教師因此而解放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可也有的教師出力不討好,違反規定被領導批評還被同行譏笑。我想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主要是指一種教學思想,教學觀念,而從時間上機械限制只能是一種可笑的作法,可又有多少人愿意與領導對立,被同行譏笑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呢?困惑之三:不當教書匠現實嗎?我敢說每一個吃教師飯的最初誰也不愿當教書匠,可是到后來卻都淪落為了教書匠。這不是哪個教師主觀愿意的,實在是現實所迫。初涉教壇誰都有一股子牛氣,為了把課備好,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甚至通宵達旦。為了嘗試教學改革,可以置個人考核于不顧,甘冒被人譏為另類之蜚語。為了教化學生,可以在講臺上忍不住熱淚長流。然而你能堅持多久,你能在別人怡然自得、幸災樂禍的神情中走多遠?那些有經驗的老師會很關心地告訴你,當老師嘛,就是那么回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崇高了。也確實是這么回事,崇高太累,走別人的路省勁,走自己的路費勁。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創新。所為匠,在我看來就是指側重于機械勞動的人,教師的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要完成各項教學任務,要應付學校的各項考核,稍一出格你就會在全校的量化排隊中名落孫山。面子且不說,獎金丟了你不在乎,可你老婆孩子在乎。當個稱職的教書匠都不容易,哪里還敢異想天開什么教育藝術家呢?困惑之四:因材施教現實嗎?誰都知道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可事實上有多少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呢?不是教師不愿意,而是不現實。因為要做到“因材”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試想,一個普通的教學班,哪個沒有五、六十人呢,除了班主任老師之外,其它的任課教師幾乎沒有機會去接觸學生,對學生又能有多少了解呢?就是班主任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因為你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這一點只有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才真正理解,而那些站著說話的人是不知腰痛的。困惑之五:怎樣理解現在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在我國這個禮儀之邦曾被相當重視,古人有:“天地君親師”的說法,

篇3:教師別在課改中迷了路

教師,別在課改中迷了路

■江蘇省灌南縣三口鎮中心小學李亞東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師都在扎扎實實地實踐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可是,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對新理念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能內化為自身的理解。筆者認為,新課程理念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著,而是根植于當下的教育教學之中的。我們教師要正確理解新理念,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見解,而不能人云亦云,迷失了自我。

“小王老師怎么了?”

認識現在的我

許多教師外表上忙于實踐新課標理念,而實際的做法卻是提倡什么就實踐什么,對于自身的優勢、劣勢毫不在意。有一次,筆者在一所學校聽課,發現上課時小王老師的教學風格與以往截然不同。小王老師是學校的教學骨干,課上得有聲有色,尤其是幽默的話語經常讓同學捧腹大笑,課堂氣氛十分融洽。而現在,小王老師動不動就是“你可以自身想嗎?”“你是怎樣認為的?”之類的“探究性”的課堂語言。同學的主體地位是有了,但同學一臉的疑問也代替了往常的愉悅表情,原來那個幽默的小王老師再也不見了。小王老師究竟怎么了?經過反復考慮,筆者發現小王老師實際上曲解了新課標的理念,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他根本沒有注意到自身的一些教學特點其實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結果邯鄲學步,反而丟失了自身的風格。這種做法無疑是在舍近求遠。

在教學中,其實又何止一個“小王老師”呢?我們許多老師是不是也正像小王老師一樣漸漸地迷失了自我呢?是不是也正在把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統統隱藏起來或者束之高閣,而去單一地追求所謂的新理念、新方法呢?因此,我們必需經常地審視自身,清清楚楚地知道自身的教學狀態和水平。只有認清了自我,我們在教學上的路才有可能走得久遠。

“課上我一句自身的話也沒有!”

找回原來的我

在一次講座中,筆者聽到一個發人深思的事例。有位獲得賽課一等獎的教師上臺領獎時,發言中說道:“這節課上我自身的話一句也沒有……”語畢,震驚四座。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教師的公開課成了名副其實的展示課、模式課、導演課。教師在課中擔任了木偶的角色,跟著“導演”的節奏游走,所有的教學語言、模式,甚至是同學的配合(如故意犯錯)都布置得井井有條。教師哪里還有自我?再看實際中,有的教師講理論講得頭頭是道,張口閉口都是新理念,就是沒有自身的東西,個人的教學理解在新課改面前變得慘白無力,成了落后的東西,甚至還自認為是不符合潮流。于是,依葫蘆畫瓢,移植名家教學設計、思想之類的情況層出不窮,結果經常畫虎不成反類犬,沒有了自我,倒成了自身的奴隸。

我們的教學是五彩繽紛的,是真實的、智慧的、有情感的,絕不能局限于某個固定的模式,更要杜絕虛假的教學。每個教師都應該有自身的教學特色。從眼前的家常課踏踏實實做起,“即使沒人聽課,也要讓自身仿佛是站在公開課的講臺上,讓自身教室的門永遠敞開。”上好家常課就是不簡單。只有做回真實的自我,課堂教學才干充溢力量,張揚個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做有特色的我

竇桂梅老師說:“我越來越認識到,教師只有擁有獨到的見解,才會對教學效果發生實質性的影響。只有從內心深處擁有強大‘自我’的教師,才會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身,才干準確地領悟自身的水平和境界,才干對從事的專業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和自我價值感,這無疑會給同學帶來更為積極有益的甚至是浸潤一生的影響。”

我們不能讓自身的思維固定在某個狹小的空間里,要創新教學,有獨到的見解,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

孫雙金的“情智語文”,竇桂梅的“為生命奠基”,王崧舟的“自讀感悟、開放引導”,靳家彥的“導讀式教學”,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名師的可貴之處在于教學創新,這正是我們每個教師都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工作中要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把看到的教學現象、聽到的教學故事、瞬間的教學靈感都詳細地記錄和整理出來。要具有獨特的創新思維,勇于打破教學常規,不要總是急于和和流行的看法和意見,要敢于提出自身的見解和主張。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烈的創新激情,敢于走自身的特色之路。要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為自身的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只有這樣,才干發明出屬于自身的個性之路、特色之路。

與課改一起生長的日子無疑是幸福的。但是,我們否定為課改而課改的做法,否定因為課改而迷失自我的行為。要知道,課改是為了讓教學更加富有魅力,是為了更適合同學的發展,是為了讓每個教師更好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教師們,別在課改中迷了路。

《中國教育報》**年11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