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小論文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運用
小學閱讀小論文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突破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
言理解表達方而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贊美白楊樹,謳歌了邊疆建設者們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這篇課文是現代作家京鷹的佳作,雖然篇幅不長,卻構思精巧。從課題看,這似乎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其實作者是
通過對白楊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崇高品格。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以當年大批內地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奔赴新疆,開發大西北,艱苦創業為時代背景,現在的小學生對那時的社會情況很陌生,這就給本文的學習加大了難度。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包括兩個錄像片、一個文字片和一個圖文片的課件。1、利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了解白楊樹的特點。2、利用"建設者建設新疆及新疆變化"的錄像突破教學難點:了解新疆建設者的品格,發現白楊樹與建設者的共同點。當學生通過交流查找的資料,初步
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設者建設新疆的事跡后,教師放這段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邊疆建設者艱苦創業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充溢著對建設者由衷的敬佩。同時也發現了建設者與白楊樹的共同點: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從《白楊》教例可知: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所起的的作用正是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借助與其他教學手段難達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兒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么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逭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桂林山水》一課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圍繞著桂林山水之美,祖國山河秀麗可設計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在教學中分以下幾步實施:1、出示一幅圖文片:中國地圖,并用動畫技術突出顯示桂林在祖國地圖上的位置。2、出示一張文字片:桂林山
水甲天下。通過對"甲〃字的講解,點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覽勝地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激起學生一睹為快的強烈欲望。3、老師抓住時機放一段已編輯好的配樂錄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學生帶進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這樣,一上課就渲染了氣氛,拉進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緒鋪墊。
篇2:根據閱讀是對話認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定位?
根據閱讀是對話的認識,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如何定位?
發布者:方志明
閱讀和閱讀教學是對話過程課標對閱讀目標的確定,吸納了現代閱讀理念,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現代“以人為本”思想和對話理論的基礎上,應對學生和教師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應成為閱讀中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同時又承擔著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責任。語文課程是以人為本的課程。語文課程注重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聯系,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我們的整個的教學活動應圍著學生轉,活動的主體就是學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我們特別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感受、體驗,特別是有個人色彩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對話中間的地位與作用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教師是權威,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學生是接受者、聆聽者。現在教師要處于跟學生平等的地位,教師的作用是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對話。但是,教師畢竟要承擔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引領和促進的責任。
定位,閱讀,教學,如何
篇3:小學閱讀小論文進行有效閱讀教學
小學閱讀小論文如何進行有效閱讀教學
峨縣實驗小學彭高文
摘要: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還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閱讀的有效途徑:調動閱讀激情,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技巧,傳授閱讀方法;開拓閱讀視野,養成閱讀習慣。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巧妙引導,學生情感投入。閱讀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長。
關鍵詞:有效閱讀教學
有學者稱閱讀為“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通過大量地閱讀,學生才能感知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積淀,提高寫作能力,增強語文素質,提高文學素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培養自身的獨立閱讀能力,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量大會使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知識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一生中的黃金閱讀期做好閱讀儲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調動閱讀激情,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閱讀的巨大動力。教師想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就要想方設法帶領學生去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樂于閱讀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
(一)在班級內開展閱讀競賽、閱讀之星評選;我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指導學生運用形象的例子,恰當的比喻,把枯燥無味的知識化為生動有趣的實例,引導學生在興趣中探求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利用教學文本引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趣味性濃的課外書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提出有趣的問題,既鞏固學生的課內知識,又豐富學生的閱歷。
(二)抓住上課開始的有利時機,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之進入上課最佳狀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我先板書“石”,問學生“石頭我們見過嗎?”再板書“奇石”,讓學生說說都見過什么奇怪的石頭。然后告訴學生安徽的黃山就有許多的奇石,作者給我們介紹哪些奇石呢?奇在哪里呢?“想知道的,趕快打開書,到文中找找答案吧!”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致極高,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知識。
(三)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閱讀興趣。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增強氣氛,鋪設場景,使學生在樂中學,如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根據讓大地變得五彩繽紛和生機勃勃,我通過色彩明快、動靜結合的媒體演示,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重溫往日觀察到的春雨的景象,對課文內容進行形象的整體感知,這樣學生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情緒高漲。
二、培養閱讀技巧,傳授閱讀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多方面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如果學生僅僅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懂得如何去讀,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