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探究與思考
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究與思考
【摘要:】建設適合地方發展的特色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國家新課改條件下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提出的重要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國家課程為主導的教育體制已經無法照顧到各省各區的實際條件和特點,不能提供足夠的條件來發揮孩子們的特長,具有特色地方色彩的校本課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地方特色校本課程應運而生。
【關鍵詞:】特色校本課程;提升;信息技術
一、地方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1、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是對教材的補充
信息技術學科沒有國家教材,地方教材在編寫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更不可能考慮到每個學校學生的認知背景和學習特點。并且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自身特點,受硬、軟件條件的限制,城鄉間學生的差異較大,再加之信息技術更新的速度較快,教材上的很多內容已經被淘汰,新的技術和軟件不能及時更新在教材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正好作為一個補充,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更先進的信息技術,同時也能感受到信息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最大限度的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
信息時代下,新課改要求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題的教學,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著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讓各種特長的學生主動發展,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我發展意識。
所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實際設備情況,針對性的開發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是很必要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自己的意愿,主動的選取課程,學習課程,在發展興趣的同時,也拓展了知識寬度。
3.有利于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成為一條長流不息的小溪。”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改變了傳統教師的角色,教師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和生產者,真正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主題。教師只需要對學生加以指導,而不是成為教學的承包者。
信息技術教師在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需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個人的實踐經驗、知識的累積,同時需要的是大量的理論指導和經驗,所以需要信息技術教師不斷的創新和實踐,最終找到最好的教學途徑。
篇2:論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點滴思考
論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點滴思考
【摘要】
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逐漸成為廣大教師積極采用的主要教學手段,與過去“教師+課本+板書”那種既花精力又花時間的“我講你聽”的注入式教育相比,更為先進,更為快捷,更能促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的全方位發展。但在實際整合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該如何正視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嘗試淺析一二。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程整合思考
【正文】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給小學語文的教學帶來了新的視野,新的天地。它對現如今的“以生為本”的教學核心、高效課堂的創建、凸顯學生“真學真思真議”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形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
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聽課的機會相對而言就會多一些,在這個過程中就發現了一些問題。在一些小語課堂上,尤其是年輕教師的課堂。多媒體手段的“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現象非常嚴重,信息技術被“濫用”、“誤用”,這樣的結果不僅不能有效地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反而使我們的語文課成了“四不像”,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走進了不應該有的誤區。
1.以課件演示代替文本閱讀
語文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帶著學生潛心會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去品味,學習語文。可是,我們有些教師卻剝奪了學生走進文本、深刻感悟從而形成能力的權利,把本應該是培養學生進行言語習得的好素材,加入自己的個人理解,以課件的形式呈現,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內容來了解文本的內容,沒有自己的個體感悟。
比如說《鳥的天堂》一文,作者第二次經過大榕樹發現它真的是“鳥的天堂”的段落,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學生進行“以點到面”場面描寫的素材,讓學生自己抓住關鍵詞仔細品讀,在讀懂的基礎之上,順勢引導學生關注到語言的表達形式,從而完成讀寫結合。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更為學生的習作能力打下基礎。可是,我們的好多老師在這個環節卻用了多媒體視頻,舒緩的音樂、百鳥齊鳴的歡騰視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多媒體有了極大的興趣,可是卻缺少了學生品讀文字,咀嚼文字的過程,語文學科特點蕩然無存。
2.以直觀畫面代替學生想象
我們中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能很好地發展學生形象思維,能帶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在語文實踐中,學生通過感受、品味語言,和自身的知識、經驗、情感等進行有效嫁接,進而來感悟文本。我們小學語文所選取的美文,更是有利于學生反復品讀、想象、感悟、體驗,進而讀懂文本。比如《桂林山水》中那令人神往“甲天下”的美景;《走進麗江》那蜿蜒盤旋的玉龍雪山;《五彩池》中那天堂般的仙境等等。學生可以在這些美文的品讀中,放飛想象、獲得審美體驗,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而多媒體的“誤用”,以直觀畫面代替學生想象,降低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咀嚼能力,造成學生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的缺失。比如《桂林山水》中山的“奇、秀、險”帶給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了我們對美的憧憬。可是多媒體的圖片的呈現,卻把這些美的文字直觀化、具體化,折斷了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思維形成了定勢,影響了學生通過聯想想象來解讀文本。
語文不是因直觀畫面而形象,它和其他學科不同,要求想象、感悟的東西比較多。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描述,把文字還原成畫面,并加以感受或表達,來培養語感,豐富學生的情感和審美體驗。所以,教師不能以直觀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剝奪孩子們想象的空間,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篇3: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現象思考
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現象的思考
西河中學馬春霞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時代,信息化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將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工具和必備技能。初中信息技術屬于科學勞動技能課程,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作為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學生所想,將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己任,全面完成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我在初中的教學過程當中發現,學生們很喜歡上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的操作課,更是有一種“讓我一次愛個夠”的感覺,但是一部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以“玩”、“樂”為主要的情緒支配,對游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鐘,而對于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或者干脆來個置之不理。上機操作的秩序也比較混亂,結果一節課下來,表面上課堂氣氛很輕松、活躍,其實效果很差,學生覺得自己一節課后好象什么也沒學會。面對著這樣的學習現象,常常會產生幾許無奈,但更多的是思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首先,應該從教師自身分析。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濃厚,首要檢討的人是教師。說明我們作為教學課堂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傳播者沒有完全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方向。這其中會有教師本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高低問題,還有教學方法的欠缺等因素。
其次,應該從學生方面分析。小學課程相對初中課程來說要單純和簡單一些,一旦跨入初中后,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就會將精力放在其它學科上面,這種適應的過程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再加上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參加任何規模的考試或者考核,最多也就是到了期末本學科教師進行簡單的考查,所以初中生們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不重視心態,認為就是一門讓他們放松的“娛樂”課。另外,學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的欠缺也是產生此現象的原因之一。
最后,應該從家長和社會方面分析。社會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就存在著偏見,雖然現在的家長已經能夠懂得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但是與其它科目相比較家長們還是更加重視升學科目,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占主導地位,而家長和社會的對課程的態度,會對孩子的思想起著深刻地影響作用。加之,我校處于農村,家長的素質本身就不高,對于初中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變現有情況,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現在可能還沒有力量能夠改變社會或家長的認識或態度,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從實際工作出發,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藝術等方面入手,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初中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懂得信息技術課程的現實作用和重要價值,讓他們自覺地認真地上好信息技術課程,掌握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如何將學生真正地吸引到學習當中,解決課堂出現的這些現象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討。
第一、吸收知識養分,提高教師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對各種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種信息素養,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的素養。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是具備了一定程度信息能力的,但是由于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知識就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端更應該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有一種特殊的敏銳性。如果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的問題不知所云,不知道怎樣去解決,學生就會對教師失去信心,就會對知識失去興趣,所以教師的信息能力是提高學生信息能力的關鍵,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就更應該努力成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