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再思考
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再思考
摘要:學科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特別是教學情境的創設方式、學科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交互方式、教學評價方式等,形成了新型的師生“雙主”教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縱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課的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驗,成就不菲,問題猶存。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擔負著時代使命,有責任、有義務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進行再研究和再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再思考
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尋找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點來優化各學科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信息素養,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
一、認識再提高更新教育觀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必須提高認識,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做到既符合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又自覺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科學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學科教學效率。一是要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年)》部署未來十年,教學信息化將從基礎建設、應用普及轉向高端發展,為此,強調堅持“育人為本、應用驅動、統籌規劃、有效融合”的方針。此外,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走勢看,創新型人才、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尤顯重要。因此,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人才培養觀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是切實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方面全面審視歷史成果與局限,樹立信息技術與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效融合的全新、科學的教育理念,解決好不少學校僅局限于把信息技術作為簡單的、一般性輔助教學手段的問題;解決好不少學校教師逢課必用、無謂濫用亂用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的問題;解決好不少學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低下、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三是樹立正確的學科教學評價觀。把從教學實際出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科學發展,革新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追求信息化教學實效擺在重要位置認真加以落實,真正實現學習評價和人才評價觀念由“高分數”向“高素質”的轉變。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師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認識,自覺更新觀念,為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措施再得力念好管理經
教育主管部門要從行政角度強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電教機構、教研部門要協調聯動,形成合力,以此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研究與實踐活動,加速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加強教學管理的重任。教學管理應當履行好對各種教學資源的規范、組合與調控之責。進一步加強對包括學科教學在內的整個教學過程的管理。沒有管理作保證,“理念再先進也不會落實,資源再豐富也會閑置,技術再先進也會淪為一種時髦的包裝”。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過管理制度的激勵措施促使組織和個人不斷向上流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與個人的潛能,實現有效教學。落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必須從教育主管部門、電教機構、教研部門直到學校,建立起成龍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規范和引導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活動,從而,有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
篇2:把握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鍥機
把握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融合的鍥機。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不都是獨立于學科教學、獨立于學生現實課堂。我們要善于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選取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內容加以重組、綜合和拓展,把一些學習環節設計成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綜合地運用各學科知識于實踐活動中,從而實現各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科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整合,以便使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的完整認識和全面體驗。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才能體現出內在的作用,才能避免綜合實踐活動“手拿小旗子、上街兜圈子”浮于表面“轟轟烈烈走過場”的弊端。
例如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科的相互融合。《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憑借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上課時,生動形象、多姿多彩的圖片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一堂課下來,同學們個個意猶未盡。于是,我及時地把握住這次機會,帶同學們走進了微機室。同學們分小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海洋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視頻資料,又將這些資料整理成講解稿,在組長的主持下交流修改定稿,并在每一小組中選出一名組員代表本小組發言?;顒舆^后,我要求同學們以日記的形式寫了當“小解說員”的體會,克服困難的艱辛,有享受成功的喜悅,還有一些膽小沒能走上演講臺的同學也表示,以后也要勇敢地表現自己。
科學課里,大自然就是我們永遠都學不完的“大教材”,孕集著許許多多知識和奧秘,里面活生生的蟲、魚、鳥、獸、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不斷風化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用以探究的對象,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于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課件演示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造成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減弱。只有讓孩子走出課堂,更多地到廣闊的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研究“動物的生長”這個問題時,我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到學校附近的池塘邊、水渠里去捉來小蝌蚪,帶回學校邊喂養邊觀察。為了真實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和成長時具備的條件、我們還把這些小蝌蚪分別養在兩只玻璃缸里進行對比實驗。孩子們耐心地等待著小蝌蚪的成長,觀察著小蝌蚪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通過這次試驗,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和發育情況,也激發了孩子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