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我市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若干思考
對當前我市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若干思考
摘要:歷經兩年時間對慶陽市(尤其是環縣)周邊各農村中小學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情況進行了走訪和問卷調查,最后對所得調查資料做了統計和分析,將當前我市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解決策略。依此作為契機,懇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關注現實,重視我市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的建設。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及對策
教育部早在**年就規定了“中小學計算機課將被信息技術課取代,并列為必修課”;繼而在20**年9月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也指出,“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然而,我作為革命老區慶陽環縣一名農村中小學教育者中的一員,親眼目睹著我市(尤其是環縣)當前農村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發現在推進農村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也有很多現實難題制約著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和發展。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主要問題
大家知道,慶陽市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山大溝深,農村地域十分廣闊,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尤其是部分偏遠農村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水平相當落后,甚至有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還未起步,有的學校雖然起步,但還處于初級階段,個別學校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與城區校相比,仍顯滯后,暴露出諸多問題。分析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一)學校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若學校領導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實施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那么就會嚴重制約學校信息化的發展。由于師資培訓、辦學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當前許多農村中小學教師仍未徹底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甚至在教學實踐中對信息化環境沒有需求。有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可有可無,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不到絲毫作用;有的教師認為教學無需用多媒體設備,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照樣能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也這樣說,“我電腦水平差,不會制作課件,以后慢慢學”......不可置否,當前的教育考核尚不能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方式來評定學生的全面發展程度,以升學率來界定學校教學質量、以學生成績去評價教師育人水平,甚至“填鴨式”教學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也導致了農村中小學領導、教師在思想上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的偏差,他們覺得信息技術對農村孩子來說,只是個“遙遠的傳說”。
(二)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底下,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對農村中小學來說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即便是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任課教師也只是其他教學課程的兼職教師,而非本專業畢業或未受過專業培訓,根本不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理論水平和課程實施能力,其信息技術水平低下,只能進行簡單的電腦操作而已,教學也只不過是照本宣科,邊講邊學,邊學邊教,一旦出現程序錯誤或機器故障,教學便會癱瘓。再者,信息技術教育需要廣大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實施,但大約近80%的教師不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平時也不會電子備課,不能對計算機操作自如,只能做簡單的文字輸入、排版和上網查閱資料等。農村教師中小學信息技術水平低下,整體師資力量薄弱嚴重制約著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和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三)設備未充分利用,不能將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有效整合
近幾年,隨著國家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的大力實施,目前各農村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設備日益齊備,但各課程教學嚴重脫離現代教育手段,得不到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教學的有效、合理整合,教育教學實際中設備的使用率極為低下。對于偶爾的學科輔助教學運用,也只是以“課件播放員”
篇2:農村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
農村小學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教育
臨洮縣窯店鎮翻山小學陳應忠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逐步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進入學校,正在對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體系的變革產生極大的影響。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信息社會里,農村經濟和教育更面臨嚴峻的挑戰,面對西部農村經濟和教育的落后面貌,農村小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任務,尋求適合農村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信息技術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創新能力
21世紀是信息化的社會。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信息技術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對傳統的教育體制帶來巨大的沖擊。據專家預測,將有三分之二的職業與信息有關,如果你不具備搜集、處理和利用各種信息的能力,不會使用計算機,將很難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尤其在我們西部農村地區,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面臨的挑戰更大。因此,形勢要求我們從現在開始必須學習和掌握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本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對西部地區農村小學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什么是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門集信息科學常識和常用信息技術于一體的課程。它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及社會實際需要,以信息素養的培養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和應用,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使用信息技術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信息技術教育就是指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和各種通信設備等信息工具,搜集、處理和利用各種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對信息的認識、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獲取、信息的處理、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
1、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具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切合實際的,應該從小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來確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
2、使學生了解現實社會中信息技術的意義。現實社會中信息的存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處可見,我們要利用這些信息為己服務,就必須懂得信息技術。只有正確地利用了信息技術,社會才能更快地發展。所以,要讓學生從小就了解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存在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我們西部地區的孩子,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緊迫感,將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將被時代所拋棄。
3、學會使用計算機等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資源,并把它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一種輔助方法。就小學生而言,他們步入社會還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將信息技術用到學習當中是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故而要在小學階段就學會一些計算機、通信設備等信息工具的簡單使用方法,并利用這些工具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源,輔助其它學科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觀。信息技術并非一門單一的技術學科,為學技術而技術,還必須擔負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信息犯罪時有發生,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加強培養學生搜集與利用信息的道德觀,使學生具有自覺抵制社會不良現象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觀。
篇3: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建議
淺談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及建議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門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越來越多的重視。但與城市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比,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著重分析了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進和提高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建議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現狀
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成就,但信息技術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較發達的地區。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緩慢,還存在資金、技術、師資、觀念等諸多方面困難,具體現狀如下。
(一)思想觀念落后,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不夠重視
在農村中小學,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思想還停留在只重視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許多教育教學管理者和課程實施者對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在認識上還存在某些偏差,忽視了信息技術學科的主體地位,致使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難以開展。一是部分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二是部分教師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備課上課還是用傳統方式。三是學生家長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孩子過早的接觸電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沉迷于電腦游戲。四是學生的興趣并不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對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給了他們上網聊天游戲的機會,很少有學生在上課時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二)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性不強,教學經驗相對缺乏。
1.信息技術教師沒有達到專業水平
目前仍然有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是其他課程教師兼職的,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只是接受過一些電腦基本知識的培訓,再加上自己本身有興趣,自學了一些,他們的理論水平、專業水平都還很低的。
2.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
在農村,規模較大的學校給分配了信息技術教師,而規模較小的學校或教學點就沒有信息技術教師。條件好的學校信息技術水平高于條件較差的學校,從而造成人才分配不均,教育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狀況。
3.學校其他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力水平較低。
學校布局調整后,年輕教師、計算機能力水平強一點的教師都紛紛涌入城區中小學,剩余農村中小學教師大多都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他們對于計算機的使用還停留在簡單的文字輸入,文本編排等基本操作上;還是以傳統的黑板粉筆板書的教學方式為主。由于計算機能力水平較低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
(三)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資源缺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農村中小學配置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白板教室的電教設施設備,但都集中在農村中學和中心小學,對于經濟較落后的農村中學和偏遠小學來說,只是個奢望。就配置了微機室的學校來說,七、八百到一千左右學生的學校也只有一個50座的微機室,根本滿足不了班班開設信息技術課的需要。另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較少。一般的學校除了配套的教科書以外,其他的補充內容大多數是教師在網上搜索,精心刪選得來的。學校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致使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比較缺乏。
(四)教材內容不適合地方學生的實際,課時設置不夠合理。
1、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準繩,由于信息技術教材的選擇不當而使得相關的教學很難開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三至七年級基本上的一個課程,都是從基礎開始學習,但是各年級都有不同的教材,如果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對于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就難以接受,所以這也是影響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因素。
2、課時設置不夠合理,信息技術課堂進展緩慢。根據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實施綱要(試行)》的規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上機課時間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但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為每周一課時,除去考試時間、節假日和個別的停電時間,實際上課的課時數遠遠不夠,有的教材內容用一課時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另外,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自身特點,學生上機練習的時間就顯得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