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2024-07-31 閱讀 2454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教師待遇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對調動農村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教學活動所需的必備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2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軟硬環境分析

2.1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硬件設施與教學需求不相適應

近幾年,利川市農村小學的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利川城區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利川大部分農村小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場地、體育器材也相對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不能滿足正常教學所需。

篇2: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篇3: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式轉變及資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方式的轉變及資源共享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教學越來越承擔起了前所未有的重任。為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術、觀念、手段、方法,使教育功能發揮得更廣泛、更有效、更及時,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這些信息化工具和手段的廣泛運用,在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提高教學的質量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并必將引導重大變革。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學方式轉變;學科整合;資源共享

我們認為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環境,構建信息資源庫,將已經和可能收集到的教育教學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集中保存,并運用于教育教學實現中,使這為教育教學服務。我校在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兩年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組織發動廣大教師努力探索和實踐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使之新穎、活潑。

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教師講書、學生看書等方式呈現。而信息技術卻可以將多種媒體方便、快速地集成,實現對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變革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的是多種媒體的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呈現教科書以外的教學內容,這些軟件依據學科特點由教師選擇、集成在計算機中,以便于在課堂教學中隨時使用,從而實現了對教學內容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要求:教師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意識和觀念,更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融于學科教學之中,注重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融合。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月都要利用多媒體設備上兩節學科整合課,切實做到“人”“機”“教”“學”的合一效應,并提交設備使用記錄及學科整合教案。通過學習使用,教師們的教育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鼠標輕輕一點,所有教學內容就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聲、圖、文并茂,繁雜的知識變得簡單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大為提高,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應用的積極性。通過有趣的游戲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挑起孩子們闖關的欲望。并提出疑問:這些個跳動的小球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避免教師的“一言堂”。像這樣的課例還有很多,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與實踐,在我校,不論老中青教師都愛用多媒體,愛用網絡,信息技術以便捷、直觀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贏得了大家的認同。

二、利用信息技術實施電子備課,教師受益。

傳統的備課形式正在改變,電子備課在校內悄然流行。教師們總是努力搜尋網上資源進行備課,組織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更新穎,更富時代感,形式更生動活潑。信息技術做為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實踐教學要求從一開始上課,就要創造一種環境,喚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他們積極投身到活動中去。例如:我在執教的《龍江特產》一課中,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強以及文字、聲音、圖像一體化的特殊功能,課前設計了搜尋龍江特產的環節,并查找了許多關于本課內容的圖片、視頻,使多媒體得以充分發揮其作用。課上,在美麗的圖片、激情的宣傳畫面中,學生學習興趣自然出現。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強得多。使網絡為教師備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