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淺談信息時代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
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楊正云
人類社會自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得到促進,從而使得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人與外界的距離縮短,世界也變小了,有人形象的把地球比作“地球村”。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人類在推動歷史進程中取得的巨大文明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能夠擁有這樣一個時代而驕傲,而為之自豪。
反思新形勢下的中小學教育,如何適應信息時代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如何推行適應時代要求的素質教育,承擔起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并且發展其創造性思維的重任呢?我想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
有人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計算機的人”。的確,二十一世紀被稱之為信息時代,信息化的浪潮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且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從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來看,信息化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僅僅具有讀、寫、算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信息技術的一些能力。否則,就會落伍,就會被時代淘汰。但是,現實中許多教師和學生家長卻不是這么想的。我們許多人往往是“談電腦色變”,只要說起信息技術,就和玩電腦游戲聯系起來。這是對信息技術的誤解,或者根本就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在未來的社會中,信息素養的高低極大地影響人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一個人不可能在學校學習階段就學會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進入社會之后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而在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提高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實現。要想從小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需要教師從教學的點滴做起。處在今天這樣交通、通訊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農村及城鎮中小學信息技術設施的投入都在不斷加大。許多的學校不但多媒體平臺已經架設到了每一個教室,就連“班班通”的網絡教學設備也都已安裝到位。學校傳播知識的媒體早已經由過去的一塊黑板、一只粉筆,一個教師講半天,過渡到了電教媒體和電腦網絡的使用。我們的老師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展示現代信息技術的魅力,通過演示讓學生明白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資源的便捷。由此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初步培養他們的信息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信息技術能力不僅僅是電腦網絡能力,應該是一個大的范圍。一個人所具有的信息技術能力,不是指你會操作電腦、會玩電腦游戲的能力,應該指的是對信息進行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等方面的信息素養能力。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教師要通過大量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對教師收集、加工、整合信息過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但要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獲取信息,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一些規律,也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加工信息的能力。要讓學生明白,不但要多觀察,還要多分析、多思考,必要時還要做出數據記錄,這樣才能通過觀察得到有價值的東西,從而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信息的加工。
其次,教師應當盡量創設情景發展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組織學生將一些課文編寫成課本劇,讓學生制作課本動畫,編寫字幕、配音,讓學生利用電腦給一些文章繪制插圖。平常由老師制作的教學課件,都可以鼓勵學生去制作;數學課上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中的工具繪圖、計算;音樂課可以讓學生整合音樂資料;就連社會課,教師也要利用資源,預設不同的專題,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區到企業了解書本以外的知識,讓學生通過網絡的便捷去搜集、識別、加工、整合信息。比如可以設置讓學生了解社區內垃圾處理的專題,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社區垃圾的來源、種類以及處理情況,然后要求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整合,最后用文字或是圖形式樣匯成書面報告。總之,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現有資源,使學生掌握并能夠熟練操作身邊的媒體,使學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思維能力在信息時代得到更加有力的發展。最終讓學生學會現代信息技術技能,使之成為一個現代人。
三、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創新思維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它是一切創新的根源和依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僅僅局限于會使用和操作電腦,而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充其量也只是有“書蟲”變成了“網蟲”。新時代的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必須具備創新和發展的思維,要把信息技術平臺當做飛躍的起點,把信息技術能力當做飛翔的翅膀。應該說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創新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平臺,集多種功能與一體,我們的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要充分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插上翅膀,并給他們創造實踐的機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及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集文字、圖像、動畫、聲響多種信息為一體,形象逼真、生動直觀的嶄新教學,刺激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功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努力跳出思維定勢,應用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能夠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古代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撐點,我將撬起地球。讓我們齊心努力,把信息技術能力變成學生撬動未來的支撐點,讓學生的未來更輝煌,學生的天空更燦爛。
篇2:信息時代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淺談信息時代的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
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楊正云
人類社會自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得到促進,從而使得社會發展的步伐加快,人與外界的距離縮短,世界也變小了,有人形象的把地球比作“地球村”。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也是人類在推動歷史進程中取得的巨大文明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能夠擁有這樣一個時代而驕傲,而為之自豪。
反思新形勢下的中小學教育,如何適應信息時代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如何推行適應時代要求的素質教育,承擔起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并且發展其創造性思維的重任呢?我想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
有人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計算機的人”。的確,二十一世紀被稱之為信息時代,信息化的浪潮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且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從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來看,信息化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僅僅具有讀、寫、算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信息技術的一些能力。否則,就會落伍,就會被時代淘汰。但是,現實中許多教師和學生家長卻不是這么想的。我們許多人往往是“談電腦色變”,只要說起信息技術,就和玩電腦游戲聯系起來。這是對信息技術的誤解,或者根本就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在未來的社會中,信息素養的高低極大地影響人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一個人不可能在學校學習階段就學會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進入社會之后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而在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提高主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實現。要想從小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需要教師從教學的點滴做起。處在今天這樣交通、通訊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農村及城鎮中小學信息技術設施的投入都在不斷加大。許多的學校不但多媒體平臺已經架設到了每一個教室,就連“班班通”的網絡教學設備也都已安裝到位。學校傳播知識的媒體早已經由過去的一塊黑板、一只粉筆,一個教師講半天,過渡到了電教媒體和電腦網絡的使用。我們的老師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展示現代信息技術的魅力,通過演示讓學生明白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和資源的便捷。由此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初步培養他們的信息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信息技術能力不僅僅是電腦網絡能力,應該是一個大的范圍。一個人所具有的信息技術能力,不是指你會操作電腦、會玩電腦游戲的能力,應該指的是對信息進行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等方面的信息素養能力。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教師要通過大量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對教師收集、加工、整合信息過程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不但要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獲取信息,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一些規律,也就是培養學生正確加工信息的能力。要讓學生明白,不但要多觀察,還要多分析、多思考,必要時還要做出數據記錄,這樣才能通過觀察得到有價值的東西,從而獲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信息的加工。
其次,教師應當盡量創設情景發展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組織學生將一些課文編寫成課本劇,讓學生制作課本動畫,編寫字幕、配音,讓學生利用電腦給一些文章繪制插圖。平常由老師制作的教學課件,都可以鼓勵學生去制作;數學課上可以讓學生利用電腦中的工具繪圖、計算;音樂課可以讓學生整合音樂資料;就連社會課,教師也要利用資源,預設不同的專題,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區到企業了解書本以外的知識,讓學生通過網絡的便捷去搜集、識別、加工、整合信息。比如可以設置讓學生了解社區內垃圾處理的專題,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社區垃圾的來源、種類以及處理情況,然后要求學生將搜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整合,最后用文字或是圖形式樣匯成書面報告。總之,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現有資源,使學生掌握并能夠熟練操作身邊的媒體,使學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思維能力在信息時代得到更加有力的發展。最終讓學生學會現代信息技術技能,使之成為一個現代人。
三、在具體的實踐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創新思維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它是一切創新的根源和依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僅僅局限于會使用和操作電腦,而不能有所創新和發展,充其量也只是有“書蟲”變成了“網蟲”。新時代的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必須具備創新和發展的思維,要把信息技術平臺當做飛躍的起點,把信息技術能力當做飛翔的翅膀。應該說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創新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平臺,集多種功能與一體,我們的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教學中要充分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插上翅膀,并給他們創造實踐的機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及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集文字、圖像、動畫、聲響多種信息為一體,形象逼真、生動直觀的嶄新教學,刺激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功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努力跳出思維定勢,應用所學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能夠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古代學者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撐點,我將撬起地球。讓我們齊心努力,把信息技術能力變成學生撬動未來的支撐點,讓學生的未來更輝煌,學生的天空更燦爛。
篇3:新任領導干部培養教育管理辦法
新任領導干部培養教育管理辦法
一、建立和完善新任領導干部政治理論考試制度。凡新提拔擔任科級領導職務的人員,一律參加新任領導干部政治理論考試。考試合格者,進行任命;考試不合格者,取消任用資格,并將考試結果裝入個人檔案。
二、堅持和完善任前談話制度。凡新提拔擔任科級領導職務的人員,由市委有關領導和市委組織部主要領導同志對新任職干部進行任前談話,指出干部考察中了解和掌握到的缺點和不足,并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試用期制度。凡是非選舉產生的領導干部,均實行試用期制。試用期滿,經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職,不勝任的免去試任職務,另行安排工作。今年,該市已對新提拔的75名科級領導干部中的21名非選舉產生的副科級領導干部實行了為期一年的試用期。
四、堅持和完善廉政談話制度。通過干部監督工作聯系會議、群眾信訪舉報以及平時檢查工作等方式,一旦掌握、發現干部在廉政建設上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時,便及時找其談話,對其進行開導式、提醒式、告誡式教育,幫助其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
五、堅持和完善上崗前培訓制度。該市對新提拔的科級領導干部實行上崗前培訓已經形成制度。近年來,他們對新提拔任用的115名科級領導干部均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崗前培訓。培訓中,堅持注重針對性、層次性、互動性、科學性和靈活性,專門聘請大學院校的客座教授、離退休老領導以及基層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領導同志為新提拔的領導干部授課,同時堅持搞好了黨性分析活動,切實提高了新任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和理論素養。
六、試行領導干部任職承諾制度。在加強新提拔領導干部培養、教育、管理工作中,該市試行了新提拔領導干部任職承諾制度,嚴格要求其任職前對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公開承諾。
七、建立和推行新任干部述職制度。該市注重對新提拔的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跟蹤管理,一旦發現不良苗頭,結合全市干部隊伍實際,對其進行監督或提醒式教育管理,重點是進行了集體述職。目前,該市已對**年1月以來新提拔的75名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集體述職。
八、建立和完善誡勉談話制度。對一些新任領導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學習、社交以及班子建設等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但又沒有構成黨紀政紀處分的,本著從教育、幫助的角度出發,對其進行誡勉談話,并將誡勉通知書送達所在單位黨組(黨委)和本人,要求其本人寫出書面整改意見交市委組織部和所在單位黨組(黨委)。今年,該市已對1名新提拔副科級領導干部進行了誡勉,效果良好。
九、建立和推行試用期滿政績公示制度。對新提拔的科級領導干部實行了試用期滿政績公示制度,要求其將在一年試用期間的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由單位黨組(黨委)進行審核后,在本單位本系統和服務對象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為期7天的公示,廣泛接受干部群眾和社會的監督。
十、建立和完善試用期滿考核制度。為增強新提拔科級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該市對新提拔的科級領導干部實行了試用期滿考核制度。試用期滿,組織部門將組織考核組對新提拔對象進行認真考核。考核合格,進行任命;考核不合格,免去試用職務,按試用前職務重新安排工作,并將考核結果裝入干部個人檔案,作為本年度考核等次評定和任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