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師生和諧創設情境使課堂最優化

師生和諧創設情境使課堂最優化

2024-07-31 閱讀 6667

師生和諧創設情境使課堂最優化

關鍵詞:課堂最優化考改促課改師生和諧創設情境

摘要:“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個日子,呵護每一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

我們應該去發現,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讓他無限發揚;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足,讓他意識到并愿意去努力完善;發現可以讓他快樂起來的特質,讓他盡可能的快樂并感染周圍的人也快樂!

正文:

“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個日子,呵護每一個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全國語文特級教師、“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李鎮西如是說。

學校應該是伴隨、見證孩子成長的溫暖家園,是孩子擁有溫馨記憶的美好場所。但現實的場景是:中考或高考后學生用燒書、撕書的方式來慶祝“贏得解放”與“獲得自由”;不少的學生厭惡并詛咒學校生活;我們在學生臨近畢業時總是加強戒備唯恐他們又弄出什么意外事件。他們為什么如此仇視自己曾經那么向往的校園生活呢?難道孩子天生就不愛學習嗎?當然不是,是我們的教育造就了孩子對學校的對立情緒。

關于東西方教育的種種差異我們耳熟能詳,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差異則是:老師特別信任學生。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足夠的信任,不講,放心不下;不做題,更放不下心。課堂上的許多努力,似乎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放心。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到:講了N多遍了,你們怎么還是記不住。冷靜反思:學生何嘗不想會呀!記不住的根源是知識沒有變成他們自己的內在東西,沒有經過真正的體驗與建構才會導致屢做屢錯。

為了讓學校成為孩子快樂、幸福的地方,為了少出現N次的強調,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教學如何改革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參與的作用,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效起來。

**年中考考前適應性訓練試題變革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我省“考改促課改”的考試動向,側重于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將題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視野從單一的卷面轉移到實際生活中,突出了試題的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整合性,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試題的大轉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試題的特點順應了課改的方向,體現了課改的趨勢是情理之中;變化的力度大大出乎了我們的意料。不僅學生不太適應,我們老師們也是大跌眼鏡。本次思品試卷中有一個描述圖形的題,目的是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說實話答案沒回來之前老師們也不敢肯定本題的答案,當時我還在想怎么把一個數學題印在了思品的卷子上,冷靜思考后覺得這是考查學生對事物的分析和觀察能力,對語言的概括和組織能力,對思維的開放和整合能力,而這是在傳統課堂上絞盡腦汁也訓練不出來的。課堂的深度改革時不我待,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的深度轉變時不我待,學生學習的方式轉變時不我待!

下面就今后的課堂改革談幾點體會:

一、有效課堂的起點

篇2:小學閱讀論文實現小學閱讀教學最優化

小學閱讀論文如何實現小學閱讀教學最優化

太原始杏花嶺區三橋街小學蘆俊飛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實現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最優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交互式電子白板閱讀

正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法”,就是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與文本對話,其間教師要啟發、誘導、點撥甚至講解,使學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無定法”,就是要因文而異,因生而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老師自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如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實現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最優發展呢?我在教學中,有以下的幾點體會:

一、合理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激情導趣。

興趣是一扇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日常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對某一事物有了興趣,他就會愿意接近它,并且能夠態度積極,久而不厭,心情愉悅的學習,并且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踐證明:合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喚起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將舊知、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讓新知識的學習成為了可能,而且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低年級的《荷葉圓圓》一課時。老師先請孩子們觀看動畫課件,孩子們的眼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可愛的小魚兒、嬉戲的蜻蜓、頑皮的小水珠、讓人忍俊不禁的小青蛙”,孩子們走進了課堂,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課文的世界,主動閱讀,有感情的表達課文,并將自己提前做好的頭飾戴在頭上,繪聲繪色的誦讀課文,時而還加上動作來演繹,課堂的氣氛愉悅而充滿童真。

再如:在教學《恐龍的滅絕》一課時,首先讓孩子們欣賞美國動畫片恐龍,孩子們在聲光電中,走進恐龍世紀公園,感受到恐龍身體的龐大,面目的可怕,相殘的慘烈,進而主動探究白堊紀時期的地球霸主,怎么會在地球上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呢?

篇3:合理利用資源注重課堂實效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最優化

合理利用資源,注重課堂實效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的最優化

摘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運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喚起情感共鳴,突破重點難點,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鑒于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依據教學事例,巧用多媒體,有效捕捉興奮點、化解重難點、提升訓練點,突現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提升學習力,促進語文學習過程的最優化。

關鍵詞:多媒體;有效運用;學習力

關注現代教學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今天再次談起,旨在它的“有效”性,它獨特的教學“影響力”。一節公開課、研討課、匯報課,少不了它的引領。它能根據不同年齡,在適當的時機,針對一些內容,有的放矢,為課堂學習過程創設有利的條件,提升一定的學習力。恰當地、有效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能多渠道地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而且能使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突破學生對學習時空的限制,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習興趣,從而將學生樂學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讓現代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有效作用呢?根據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嘗試。

一、巧用多媒體,有效捕捉興奮點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第一錘”,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學習《記金華雙龍洞》這篇課文開始時,教師利用一段配樂錄像,展現金華雙龍洞的奇特風光,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學生帶進細小的孔隙,寬敞的內洞。從中感知雙龍洞不僅很大,而且內洞還非常奇特,特別是石鐘乳和石筍。隨著畫面的移動,學生個個翹首注視,群情激奮,不約而同被這一景象所吸引,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這樣的課,一開始就渲染了氣氛,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找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懷著對“美”的向往,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情景。教師用錄像、音樂的渲染,營造了課堂的教學情景,把學生帶進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會學、愿學、和樂學,這樣就能夠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巧用多媒體,有效化解重難點

語文閱讀教學應在教師、學生、文本、其他教學資源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體裁多樣,許多文章文質兼美、形象生動,其中許多知識都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說不清的。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揮其再現性的特點,能將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色兼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為學生語文能力訓練提供實用快捷的平臺,有效化解文本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