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應用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農村教育均衡發展必由之路

應用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農村教育均衡發展必由之路

2024-07-31 閱讀 5265

應用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

靖西縣祿峒初級中學岑圣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科課程的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現代性、時效性,借住學?,F有的教學硬件設備和校園網及因特網上的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協同整合創新,是推動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進學科的學習方式,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各知識的本質和提高教學質量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就信息技術應用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的實踐與研究,作了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應用信息技術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都把教育信息化作為發展的重點工程,特別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設作出超前計劃和部署,要求抓住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求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和建設機制。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創新工作思路,與外部合作建設教育信息化環境的同時,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應用融合與協同創新工作,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部門的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切實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服務,切實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技術保障服務,確實推動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

在知識急速增長的世紀里,信息是社會當中的一大資源,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將成為人們基本能力和素質水平的標志。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爆炸,時時處處是信息,誰能及時獲取并充分充分的轉化為自己知識信息,誰就是最大的贏家,誰就是當今信息與知識的貴族。中小學生作為未來國家棟梁之材,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所以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除應具有豐富的知識,會運用知識外,更應具有對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把信息技術課程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的行列,與各學科課程應用整合,指明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方向。而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如:運用網上的移動豐富的資源查詢與研究有關的資料,欣賞和學習他人的優秀作品,吸取別人有效學習方法方式,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繁瑣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個人的新創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應用整合可以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易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進一步推動農村教育和城區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易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協同合作,學會共同進步的良好習慣。

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應用整合可以促進各學科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老師與學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

二、信息技術應用與農村中小學學科內容的整合

現行的中小學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經常出現較遠的年代,教學內容明顯偏舊,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給予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反映出來。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學科知識問題。因此,各學科的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注重實效性。把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整合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工具化工具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小學的自然課中,學生通過擺弄各種類似游戲性質的玩具,從與玩具連接的電腦顯示上看到玩具的各種物理特性,如運動軌跡、速度、距離、溫度和壓力等,讓學生在非常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接受了有關的知識。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這里真正地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了很高的效用?,F代教育技術正在為更好地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而在學校中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使用計算機、使用多媒體、使用網絡等現代教學設備和技術,已成為教學的內在需求。

篇2:農村教育發信息校訊通家校合一紅娘

農村教育發信息校訊通,家校合一的“紅娘”

摘要:家長的關心、學校的教育,兩者通力合作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要想做到兩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境地,雙方必須準確的掌握學生的信息。而校訊通就像“紅娘”一樣準確、及時地將這些信息進行相互傳遞著。在學校和家長之間搭建了互通的平臺。校訊通簡便易行,讓家長們隨時隨地都能與學?;?、便于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

關鍵詞:農村教育校訊通發信息家校合一

開學初,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到我校推廣一項手機業務。本著自愿的原則讓學生家長開通校訊通手機業務。說實話,當聽到這樣的事情時,心里很是不情愿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對于我們農村小學校來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是沒有人愿意去做的。原因是:一來老百姓會怨聲載道的;二來也會給老師增加工作量。經過商量后決定,我們班主任只需向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提供學生家長的手機號碼,家長的思想工作由他們去做。家長們聽說每個月收取十元錢的費用,沒有幾個樂意開通的,后來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經過商討決定,先免費給我們學校的每位學生開通這項業務一個月。如果感覺真的很有用,一個月后就自愿開通,如若不然就關閉。就這樣,很多家長還是不愿意開通。(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要想讓人們接受他,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如果想讓我們老百姓接受他,我感覺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一點的。)我們班有55名學生,開通這項業務的只有12名學生(12名學生中有優等生,也有后進生。),全校也是寥寥無幾。帶著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每天給這些學生發信息。經過三個星期的試行后,讓我隱約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有幾名開通校訊通的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讓我欣慰的同時又有幾分好奇,難道是校訊通起了療效。于是,我懷揣一顆好奇之心,利用課余的時間,與這些后進生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得到的結果是,校訊通發揮了威力,他們幾乎每天晚上、每個周末都會關注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這讓我對校訊通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校訊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發作業信息,讓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做作業就好比農民種地一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學校,課堂作業老師可以監督學生認真完成。而課外作業要想讓學生也能認真有效完成,有些學生可以做得到,但是有些學生如果沒有家長的監督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即使能完成,完成的質量也很難保證。發作業信息,可以讓家長第一時間知道孩子的課外學習任務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作為一個班主任,經常要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家訪,有時讓家長監督學生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監督的,如:有的家長問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了嗎?孩子爽快地答道:做完了。簡單的一句問話就成了所謂的監督。豈不知,家長連老師布置什么作業都不知道。

有了校訊通,這種現象就杜絕了。記得有一次,我發了這樣一條作業信息:第四課生字組詞抄寫三遍,可以給生字組多個詞,要做到書寫認真。(之前在學校時已經要求學生將這課的生字抄寫兩遍。)有一個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做,當家長要檢查作業時,這個孩子卻把白天在學校的作業拿給家長檢查。家長發現孩子少寫了一遍,問其原因,孩子支支吾吾。經過家校核實,孩子撒了謊。這雖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助長孩子的不正之風。校訊通,可以讓家長更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同時,有了校訊通,也能避免“剃頭扁擔一頭熱”的現象,從而真正做到家校合一,共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發成績信息,讓家長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每學期學生的素質報告單在填寫時只寫等第,不寫具體的分數。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且平時學生的學習情況家長也只是略知一二。有了校訊通,平時搞質量測評后(單元測評),不但可以把學生的考試分數告知家長(家長應該有這個知情權),還能把學生在測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告知家長。讓家長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比較薄弱,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也為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一來,可以使優生更優,讓后進生能有所進步。例如:在每次測試評析后,有的學生由于粗心,一些簡單的題目會做錯,告知家長,平時要注意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做事的的良好習慣;有的學生書寫不夠認真,告知家長,平時要加強孩子的書寫指導;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告知家長,利用休息日、節假日讓孩子多讀些課外書;有的學生寫作水平低,告知家長,讓孩子做一些農活,親身體會一下勞動的苦與樂,利用閑暇時間帶孩子外出逛一逛,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為寫作提供素材......將這些信息及時的傳遞給家長,家校雙管齊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3:中國農村教育弊端

淺析中國農村教育的弊端

內容摘要: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根本在人才和教育??墒俏覈r村教育長期滯后于國家總體水平,農村教育存在一系列弊端。

關鍵詞:農村教育弊端撤點并校城鄉大學生農村發展

論文創新點:論文從宏觀和微觀上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重點從家庭、學校、個人、教育軟、硬件環境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指出了目前城鄉教育發展嚴重失衡的現象,為加快解決農村教育的弊端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近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據著基礎性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穩定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建國以來,特別是gg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從經濟發展總體狀況上看,發展仍然不足。

目前,制約和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國有9億農民,要將我國農村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變為人才資源優勢,提高其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就離不開農村教育的適度超前發展。教育是一種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的復雜的社會活動。農村教育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梢哉f,農村教育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先導性產業、決定性產業。發展教育特別是發展農村教育無疑就成為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經濟條件的限制使教育失去了基本的保障,教育對農村孩子來講不僅是增長智慧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是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為讓孩子有條件受到教育,父母一人或雙方外出務工,孩子父母從此天涯相隔,情感上缺乏溝通。留守孩子的監護教育落在爺爺奶奶肩上,斷代教育帶來一系列生活、情感、教育、心理問題。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據福建省的一項調查,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另有報道,中部地區的一所農村學校有842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為455名,占學生總數的54.5%。

1、學校。農村教學設施落后,資金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貧乏。在20**年小學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城鄉之比為2.9∶1,全國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的城鄉比平均為1.4∶1,這一比例在繼續拉大。以**年為例,全國小學、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城鄉之比為1.2∶1;全國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1.4∶1,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1.3:1。**年比例遠大于該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