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農村教育課程教學信息化核心問題農村信息基礎

農村教育課程教學信息化核心問題農村信息基礎

2024-07-31 閱讀 1693

農村教育課程教學信息化的核心問題農村信息基礎

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渡頭小學姚東萍

【摘要】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部分。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農村信息基礎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農村基礎教育在加快現代化的進程中,盡管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的力度仍然需要,但已經不再是突出矛盾;盡管保持學生良好學業成績仍然重要,但已經不再是教育發展的全部價值追求;盡管教育資源的均等配置和教育質量的標準化仍然必要,但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多樣化教育的新訴求。農村基礎教育已經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高點,正處于需要進行重大戰略突破的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我們要通過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師生關系的和諧,讓家長和社會從學生的健康成長中,看到實實在在的教育進步,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利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已經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緊迫的任務,信息化為內涵發展服務已成為農村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農村基礎教育轉型發展的五個方向

第一,在教育價值上,突破對功利價值的過度追求,更加關注教育對“人”本身的價值。傳統的教育價值觀往往表現為:讓學生習得知識、提高技能、升入高一級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合格公民、高素質國民。人們在關注教育對國家、對社會進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卻對教育之于“人”的價值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這同個性化教育的要求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因此,我們應該堅持這樣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發展為本,更加關注學生的存在與發展,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更加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更加重視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和諧共生、相互滋養。

第二,在教育質量觀上,突破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的單一質量追求,更加關注以人的全面而多樣發展為特征的全面質量。什么是教育質量?在不同階段,我們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國民基本的讀寫算素質總體上都比較弱的情況下,質量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認識更多的字、會加減乘除法、能讀書看報寫文章。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發現,分數導向的教育逐漸滋生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強調數理化,而人文、生活、社會等方面卻被弱化;學生在國際奧賽屢獲獎牌,但是生活能力、與人相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掌握了大量學科知識,但是動手能力卻很差,質疑、創造的精神嚴重不足。顯然,分數導向的教育質量不應再是教育質量的全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提出,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并要求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A教育轉型發展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對教育質量的理解和追求應該更加多元化、更加人本化。充分認識到真正的教育質量,一定是最適合學生成長需要的質量,一定是能夠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質量,也因而一定是基于多元標準的質量。在這方面信息化大有用武之地。

篇2: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篇3:當前困擾提高農村小學校長信息化素養幾個問題

淺析當前困擾提高農村小學校長信息化素養的幾個問題

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鄉青巖小學王雄偉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并茂的特點,網絡具有虛擬的特殊功能,不受時空的限制,如果用于教育教學,則資源無比豐富,既可選擇自己所需的優質課件,又可聆聽教育專家的教學示范……作為一名農村偏遠地區的小學校長,本應該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在學校教師群體中發揮引領作用。然而,面對這一切,多么想掌握它,但卻又似乎只能是一種奢望,因為有諸多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這個夢想的實現。

一、觀念轉變緩慢,思想認識不高,是擺在農村小學校長面前的、直接影響提高信息化素養的關鍵。

根據作者初步統計,目前全鄉共有完全小學7所,但是,校長能較為熟練地操作計算機的人數卻未超過半數,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認識不夠,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離我們還很遠。因為學校網絡不通,就忽視自身的學習,即使有時要向上級交各種表冊,也是完全分配給“遠程管理員“來完成。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惰性。而這種惰性的養成,不僅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師,更會影響到學生,同時也會讓學校與外面的世界差距越來越大,最后一定會在信息化建設中落伍。所以,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作為”?;辍?,必須眼光看得更遠,要主動走出去學習,學會熟練操作計算機,為將來網絡開通的那一天做好準備。同時,也向全校師生傳達一種正能量: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不會被淘汰!才能適者生存!

二、信息技術的操控,必須得以網絡為載體和依托,而學校恰好沒有。

記得**年,上級為我們每一所農村“完小”統一配備了一臺電腦,還安裝了遠程教育接收系統,配置了電視和DVD機,同時,每所學校還組織了一名教師參加短期操作培訓,返校后的“遠程管理員“,雖盡心盡力,但終因沒有絲毫操作基礎,加上培訓時間太短,許多地方都沒有弄明白,就更談不上對學校的其他教師進行指點了。僅能順利接收的”空中英語課堂“,也最終因為沒有英語教師而不了了之。學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分享到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就是從DVD機光碟中欣賞到的名師授課內容。時間向后推移到**年,由于我們所在的鄉鎮開通了中國電信天翼無線網站,經過中心學校領導多次協商,終于開通了無線網卡服務,由于學校地處崇山峻嶺之中,導致網速比蝸牛還要慢,根本不能下載任何能幫助教育教學的資料。解決網絡問題的核心是資金問題,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教師,我們期待政府和主管部門能對農村學校投入更多的資金,讓邊遠農村教育這塊天地中的孩子們能真正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其實,每次上教育信息技術課,望著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眼神,留在心里的總是一種隱痛:難道偏遠的農村孩子就不能順利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嗎?而面對現狀,我們農村小學的教師卻又顯得那么無能為力!我們敢肯定的是:只要有線寬帶信息暢通,作為校長,肯定會義無反顧的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三、向外爭取、向內挖潛,不斷更新和添置各種設備設施,讓教師、學生、校長有機會接觸計算機,有機會在網絡中去學習、去運用。

當前,農村完全小學的學生數一般都只有一百來人,公用經費很少,那就得考驗校長的理財能力,務必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不僅要做到“量入為出“,更要向外爭取,在當下這么好的政治環境下,各級政府和部門都十分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校長就應該轉動腦筋,嚴格把好學校管理的各關,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自己學校的獨特魅力展現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學校、關心我們的學校。在條件基本具備的前提下,采取逐年添置設備設施的方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好的學習場所。只有每一位教師都熟練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操作和運用,校長才會不斷感受到不學就要滯后的壓力;只有讓每一個孩子都真正享受到了現代教育的優質資源,校長才能說上一句問心無愧;只有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提高了,校長才會感到欣慰!

總之,當前的農村小學校長加強信息技術操作學習已經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如果沒有學習的平臺,要圓夢的路還很長。吾輩應主動出擊,迎難而上,待到蟬蛹破繭時,將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