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談農村教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理性糾錯

談農村教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理性糾錯

2024-07-31 閱讀 7376

談農村教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理性糾錯”

摘要: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有利有弊,人們對其毀譽參半。撤點并校有利于整合農村教育資源,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但隨之而來的校車安全、農村學生上學難等問題亦不容忽視。因此,我們應當理性看待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問題。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錯在于其導致教育不公凸顯、教育責任轉嫁、學生發展受損、教育資源浪費、鄉土文化斷裂等問題。對這些錯誤認真反思并進行理性糾正,是保證撤點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理性糾錯

進入新世紀,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減少,出現了大量規模小、生源少、條件差、質量低的“麻雀”學校,這類學校的存在與教育領域倡導的均衡發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對農村中小學過于分散的布局進行調整顯得十分必要。**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國的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運動拉開帷幕。這項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整合了農村教育資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是隨之而來的校車安全、上學難、輟學率回升、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一個公民的真正利益”。

①目前,人們對于教育公平、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倍加關注。從表面上看,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提升了辦學效益,可以為農民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這種教育效益的提高導致入學機會的不公平,有些孩子會因此而失學。很多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遠遠超過免收學費、書本費帶來的實惠,農村貧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當政府以提高效益為出發點實施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傷害了農民利益的時候,政府就應該啟動補償機制,實現利益關系的重新平衡,確保教育公平。

②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補償措施,農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滅。

教育公平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確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提供平等的教育條件,以及教育成功機會的均等。一般來說,人們把這三個層次概括為起點均等、過程均等、結果均等。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導致的教育不公凸顯的現象,主要體現在起點均等上。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從一開始就體現著明顯的效率價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動力是節約辦學資源,雖然其中也提到質量和公平,但這是以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前提的。所以,許多地區農村中小學撤并的速度要遠遠快于中小學適齡人口的遞減速度。由于盲目大規模撤點并校,導致許多學生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致使新一輪的農村學生輟學現象出現。

要確保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不傷害本就處于弱勢的農村家庭,保證農村學生的入學機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正確理解政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同時,也提出了方便學生就近入學、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等一些前提條件。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斷章取義,導致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曲解化、簡單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第二,進行合理規劃。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很多地方政府在進行撤點并校時缺乏對當地實際情況的深入調研和了解,制定的規劃不合理,工作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功利性。比如,有的地區確定學校布局只按照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由于地勢崎嶇有些在地圖上只有一公里的距離,實際走起來可能要三五公里。為了解決因調整而帶來的上學難問題,合理的布局規劃尤其重要。第三,啟動補償機制。國家應該通過發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方式對農村家庭進行經濟補償,改善其在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上的不利處境。

二、從普遍意義上說,教育是準公共產品,而義務教育滿足了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而被歸屬于純公共產品領域。③為了保障人們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國家必須承擔起對義務教育的全部責任。我國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大快人心。然而,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逐漸深入,許多農民發現剛剛卸下的擔子又重新壓在肩上,而且更重。由于合并后上學路途遙遠,家長會選擇陪讀或者讓學生住校,由此而付出的伙食費、住宿費、交通費和陪讀產生的經濟負擔,遠遠超過了幾年前所交的學雜費。同時,家長還為孩子的上學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不惜代價盡力維持,也有的家長由于不堪負重讓孩子輟學。政府為了節約資源、提高效益進行撤點并校,而農村家庭為了孩子上學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多,本應由政府、國家承擔的責任正悄然轉嫁在農民身上。

篇2:談農村教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理性糾錯

談農村教育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理性糾錯”

摘要: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有利有弊,人們對其毀譽參半。撤點并校有利于整合農村教育資源,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但隨之而來的校車安全、農村學生上學難等問題亦不容忽視。因此,我們應當理性看待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問題。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之錯在于其導致教育不公凸顯、教育責任轉嫁、學生發展受損、教育資源浪費、鄉土文化斷裂等問題。對這些錯誤認真反思并進行理性糾正,是保證撤點并校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理性糾錯

進入新世紀,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減少,出現了大量規模小、生源少、條件差、質量低的“麻雀”學校,這類學校的存在與教育領域倡導的均衡發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對農村中小學過于分散的布局進行調整顯得十分必要。**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國的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運動拉開帷幕。這項政策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整合了農村教育資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是隨之而來的校車安全、上學難、輟學率回升、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馬克思指出:“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一個公民的真正利益”。

①目前,人們對于教育公平、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倍加關注。從表面上看,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提升了辦學效益,可以為農民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這種教育效益的提高導致入學機會的不公平,有些孩子會因此而失學。很多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遠遠超過免收學費、書本費帶來的實惠,農村貧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當政府以提高效益為出發點實施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傷害了農民利益的時候,政府就應該啟動補償機制,實現利益關系的重新平衡,確保教育公平。

②令人遺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補償措施,農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滅。

教育公平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確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提供平等的教育條件,以及教育成功機會的均等。一般來說,人們把這三個層次概括為起點均等、過程均等、結果均等。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導致的教育不公凸顯的現象,主要體現在起點均等上。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從一開始就體現著明顯的效率價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動力是節約辦學資源,雖然其中也提到質量和公平,但這是以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前提的。所以,許多地區農村中小學撤并的速度要遠遠快于中小學適齡人口的遞減速度。由于盲目大規模撤點并校,導致許多學生上學遠、上學難、上學貴,致使新一輪的農村學生輟學現象出現。

要確保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不傷害本就處于弱勢的農村家庭,保證農村學生的入學機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正確理解政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同時,也提出了方便學生就近入學、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等一些前提條件。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斷章取義,導致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曲解化、簡單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第二,進行合理規劃。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很多地方政府在進行撤點并校時缺乏對當地實際情況的深入調研和了解,制定的規劃不合理,工作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功利性。比如,有的地區確定學校布局只按照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而由于地勢崎嶇有些在地圖上只有一公里的距離,實際走起來可能要三五公里。為了解決因調整而帶來的上學難問題,合理的布局規劃尤其重要。第三,啟動補償機制。國家應該通過發放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方式對農村家庭進行經濟補償,改善其在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上的不利處境。

二、從普遍意義上說,教育是準公共產品,而義務教育滿足了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而被歸屬于純公共產品領域。③為了保障人們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國家必須承擔起對義務教育的全部責任。我國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大快人心。然而,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逐漸深入,許多農民發現剛剛卸下的擔子又重新壓在肩上,而且更重。由于合并后上學路途遙遠,家長會選擇陪讀或者讓學生住校,由此而付出的伙食費、住宿費、交通費和陪讀產生的經濟負擔,遠遠超過了幾年前所交的學雜費。同時,家長還為孩子的上學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不惜代價盡力維持,也有的家長由于不堪負重讓孩子輟學。政府為了節約資源、提高效益進行撤點并校,而農村家庭為了孩子上學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多,本應由政府、國家承擔的責任正悄然轉嫁在農民身上。

篇3:小學數學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認真貫徹教育廳《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年中小學教師省級國內培訓項目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我市基礎教育隊伍建設,現定于暑假期間舉辦“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對學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教學實踐等培訓,為更好地進行此項工作,特制定本培訓方案。

二、培訓目標

通過本期培訓,使全體骨干教師的師德修養、專業知識、課堂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專業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使他們成為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帶頭人,為他們能更好地服從服務于*的基礎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1.提升師德修養。通過理論學習,榜樣示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提高師德修養。

2.豐富專業知識。通過專家引領,交流研討等形式增強骨干教師的課改意識和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準確理解和落實。

3.提高教科研能力。通過實踐指導,使本期骨干教師能更好地駕馭分析教材、提高備課、上課等技能。掌握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切實提高撰寫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的水平。

三、培訓內容和方式

(一)培訓內容與課程安排

根據省廳要求,培訓由職業道德、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教學實踐、現代技術與教育教學研究等模塊組成。培訓內容貼近農村教育改革和教師實際。課程安排為:

1.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小體驗

2.數學課程標準理解和教材分析研討

3.課堂教學觀摩活動

4.教學論文的撰寫

5.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二)培訓方式

樹立以人為本的培訓思想,強調學員和培訓者之間的互動,實行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訓者的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倡導參與式、交互式、探究式、交流式等各種互動培訓方式,把培訓的全過程作為參訓者研究探討和落實培訓任務的過程。堅持教育理念、教育理論培訓與廣大教師的實踐反思相結合;堅持集中培訓與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合作研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1.專題輔導,專家引領。聘請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具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名師及優秀教學能手授課與指導。

2.結合實際教學的課例課案分析。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秀案例進行觀摩、點評,進一步領悟課改要求,把握新課程教學特點。

3.研討交流、相互切磋。引導學員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實際,交流討論,共同研究,注意充分吸取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4.完成規定作業(階段小結及規定課案或教學設計),深化認識,提升教學實踐能力,鞏固培訓成果。

四、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及對象

(一)培訓時間:*年7月20日至7月25日,培訓總學時為6天48學時。

(二)培訓地點:*市委黨校學苑賓館

(三)本期幼兒園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共177名,對象為縣城以下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各縣(市、區)具體名額分配見*市教育局文。

五、組織管理和經費

(一)本培訓基地已成立由校長室牽頭,有關培訓、教務、后勤、財務等部門及學前教育系部負責人組成的“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培訓工作,劉毓航校長任組長。

(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培訓方案,強化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做好日常組織管理、教學管理、學員管理、檔案管理、經費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務等工作。

(三)培訓班按每60人一個班編班,每班設班主任,由學校特聘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班內設立班委會,及時溝通情況,開展活動,配合做好管理和協調工作。

(四)選聘優秀師資授課,以專家、教研員和優秀教學能手為主體,并要求授課教師盡量采用多媒體和研討反思式教學形式,要熟悉并運用“參與――分享”、互動交流等培訓模式,倡導與培訓者平等對話,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五)提前準備和統一安排好學員的食宿,嚴格按照省廳文件標準執行。添置整理好教學所需的設備,準備好培訓教材講義和相關課例光盤、錄像,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培訓條件。

(六)免費為學員提供所聘請授課專家的講課演示文稿。

(七)培訓經費由省教育廳下達,我校將加強培訓經費管理,嚴格執行省教育廳有關文件規定,堅持專款專用原則,切實管好用好培訓專項經費。

六、考核與結業

學員對各門課程均應認真學習,其中部分課程有考試要求,全部培訓內容結束后將由培訓基地領導小組組織班主任和工作人員分別從出勤、方案執行兩方面進行考核,學員在培訓期間所撰寫的認識體會、課案將視為考核成績的重要依據。

培訓結束后,學員應填寫《*年江蘇省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學員考核鑒定表》,一份由培訓基地存檔,一份報學員所在單位。各地學員的培訓成績及出勤等情況,將作為培訓后總結的主要內容,并向省教育廳師資處和省教師培訓中心如實匯報。

方案執行考核成績合格、出勤率符合有關規定,方可結業,頒發《*年江蘇省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合格證》。

*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