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當前農村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

當前農村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

2024-07-31 閱讀 9259

當前農村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

摘要: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對于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說更應加大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0%,農村的發展對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近年來農村教育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如何解決農村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成了教育的一大難題。農村教育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哪些?應對農村教育問題的相關措施有哪些,如何解決農村教育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位大學生認真思考探討。

關鍵詞:農村;教育;問題;對策

論文創新點:近年來,我國農村教育狀況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著很多問題。總的看來,我國農村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低,與城鄉教育存在著巨大差別。論文根據當前農村教育的現狀,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當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

(一)、教育經費短缺

投入少,經費短缺是農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首要問題。由于經費短缺,現有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只能滿足學科教學的基本需要,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有的學校為達標甚至不惜借貸來修建設施,等到新學年開始從學雜費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債務,學生在繳納學費的同時還需繳納一筆高昂的“建校費”,加重學業負擔。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層次偏低,教師工資待遇不能保障,學校的教學設施簡陋,教學基本儀器不足等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現實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質量。

(二)、農村教育結構不合理,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的實際

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約,農村教育形成了單一的全日制普通學校教育結構,忽視了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農村教育的內容和學科設置脫離農村實際。接受教育的畢業生回去后缺乏實際的應用能力,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目前,農村人才呈現出“三少”的特點:中高級人才少,專業技術人才少,直接為“三農”服務的人才少。沒有形成健全有效的農村教育和科技培訓體系,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規模比較薄弱,缺少培養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實踐基地。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的不協調性,嚴重限制著農村教育本身的長遠發展。

(三)、農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負擔過重

我國城鄉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鄉村居民的2.77倍。農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經費上負擔較重,農村的支付能力較弱,加之過重的教育負擔,降低了農村對教育的有效需求,使農村教育處在較低的水平。再者,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將孩子送往城市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學習,因此加重了教育負擔。

(四)、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師資隊伍不穩定,農村教師流失嚴重。由于農村地區教師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區甚至連教師的工資也不能保障,加上他們缺乏進修和專業發展的機會,農村教師也加入了人才流動的大潮。這使本來就虛弱不堪的農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低。由于農村教育工作環境差,教師待遇低,業務培訓少,許多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等原因,造成農村教師學歷不高,創新意識不強,科研能力差的現狀。再次,農村中小學教師老齡化嚴重。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當前的實際,農村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大都是過去的老教師,他們由于年齡偏大、學歷偏低、身體偏差、真正有益的業務培訓少,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停滯,沿用長時間來逐漸形成的習以為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這樣的教師隊伍構成嚴重制約農村教育的發展。

篇2:農村教育發信息校訊通家校合一紅娘

農村教育發信息校訊通,家校合一的“紅娘”

摘要:家長的關心、學校的教育,兩者通力合作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要想做到兩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境地,雙方必須準確的掌握學生的信息。而校訊通就像“紅娘”一樣準確、及時地將這些信息進行相互傳遞著。在學校和家長之間搭建了互通的平臺。校訊通簡便易行,讓家長們隨時隨地都能與學校互溝、便于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

關鍵詞:農村教育校訊通發信息家校合一

開學初,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到我校推廣一項手機業務。本著自愿的原則讓學生家長開通校訊通手機業務。說實話,當聽到這樣的事情時,心里很是不情愿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對于我們農村小學校來說,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是沒有人愿意去做的。原因是:一來老百姓會怨聲載道的;二來也會給老師增加工作量。經過商量后決定,我們班主任只需向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提供學生家長的手機號碼,家長的思想工作由他們去做。家長們聽說每個月收取十元錢的費用,沒有幾個樂意開通的,后來移動公司的工作人員經過商討決定,先免費給我們學校的每位學生開通這項業務一個月。如果感覺真的很有用,一個月后就自愿開通,如若不然就關閉。就這樣,很多家長還是不愿意開通。(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要想讓人們接受他,那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如果想讓我們老百姓接受他,我感覺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一點的。)我們班有55名學生,開通這項業務的只有12名學生(12名學生中有優等生,也有后進生。),全校也是寥寥無幾。帶著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每天給這些學生發信息。經過三個星期的試行后,讓我隱約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有幾名開通校訊通的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讓我欣慰的同時又有幾分好奇,難道是校訊通起了療效。于是,我懷揣一顆好奇之心,利用課余的時間,與這些后進生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得到的結果是,校訊通發揮了威力,他們幾乎每天晚上、每個周末都會關注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這讓我對校訊通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校訊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發作業信息,讓家長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做作業就好比農民種地一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學校,課堂作業老師可以監督學生認真完成。而課外作業要想讓學生也能認真有效完成,有些學生可以做得到,但是有些學生如果沒有家長的監督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即使能完成,完成的質量也很難保證。發作業信息,可以讓家長第一時間知道孩子的課外學習任務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作為一個班主任,經常要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家訪,有時讓家長監督學生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監督的,如:有的家長問孩子: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了嗎?孩子爽快地答道:做完了。簡單的一句問話就成了所謂的監督。豈不知,家長連老師布置什么作業都不知道。

有了校訊通,這種現象就杜絕了。記得有一次,我發了這樣一條作業信息:第四課生字組詞抄寫三遍,可以給生字組多個詞,要做到書寫認真。(之前在學校時已經要求學生將這課的生字抄寫兩遍。)有一個學生的家庭作業沒有做,當家長要檢查作業時,這個孩子卻把白天在學校的作業拿給家長檢查。家長發現孩子少寫了一遍,問其原因,孩子支支吾吾。經過家校核實,孩子撒了謊。這雖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助長孩子的不正之風。校訊通,可以讓家長更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同時,有了校訊通,也能避免“剃頭扁擔一頭熱”的現象,從而真正做到家校合一,共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發成績信息,讓家長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每學期學生的素質報告單在填寫時只寫等第,不寫具體的分數。讓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且平時學生的學習情況家長也只是略知一二。有了校訊通,平時搞質量測評后(單元測評),不但可以把學生的考試分數告知家長(家長應該有這個知情權),還能把學生在測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告知家長。讓家長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比較薄弱,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也為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一來,可以使優生更優,讓后進生能有所進步。例如:在每次測試評析后,有的學生由于粗心,一些簡單的題目會做錯,告知家長,平時要注意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做事的的良好習慣;有的學生書寫不夠認真,告知家長,平時要加強孩子的書寫指導;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告知家長,利用休息日、節假日讓孩子多讀些課外書;有的學生寫作水平低,告知家長,讓孩子做一些農活,親身體會一下勞動的苦與樂,利用閑暇時間帶孩子外出逛一逛,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為寫作提供素材......將這些信息及時的傳遞給家長,家校雙管齊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3:中國農村教育弊端

淺析中國農村教育的弊端

內容摘要: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根本在人才和教育。可是我國農村教育長期滯后于國家總體水平,農村教育存在一系列弊端。

關鍵詞:農村教育弊端撤點并校城鄉大學生農村發展

論文創新點:論文從宏觀和微觀上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重點從家庭、學校、個人、教育軟、硬件環境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指出了目前城鄉教育發展嚴重失衡的現象,為加快解決農村教育的弊端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近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據著基礎性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穩定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建國以來,特別是gg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從經濟發展總體狀況上看,發展仍然不足。

目前,制約和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國有9億農民,要將我國農村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變為人才資源優勢,提高其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服務,就離不開農村教育的適度超前發展。教育是一種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的復雜的社會活動。農村教育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可以說,農村教育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先導性產業、決定性產業。發展教育特別是發展農村教育無疑就成為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經濟條件的限制使教育失去了基本的保障,教育對農村孩子來講不僅是增長智慧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是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為讓孩子有條件受到教育,父母一人或雙方外出務工,孩子父母從此天涯相隔,情感上缺乏溝通。留守孩子的監護教育落在爺爺奶奶肩上,斷代教育帶來一系列生活、情感、教育、心理問題。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據福建省的一項調查,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另有報道,中部地區的一所農村學校有842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為455名,占學生總數的54.5%。

1、學校。農村教學設施落后,資金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貧乏。在20**年小學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城鄉之比為2.9∶1,全國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的城鄉比平均為1.4∶1,這一比例在繼續拉大。以**年為例,全國小學、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城鄉之比為1.2∶1;全國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1.4∶1,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1.3:1。**年比例遠大于該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