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學生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家園
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的家園
摘要:隨著教育布局的不斷調整,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逐步增加,寄宿生的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如何讓學生以校為家,感受家的溫暖并健康、快樂的成長已成為農村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本文結合我校管理寄宿生的實際情況,從管理層、生活老師等幾個方面論述了怎樣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的家園。
關鍵詞:寄宿生;學校;人文關懷;成長
隨著教育布局的不斷調整,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逐步增加,住校生的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已成為農村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年秋季,根據市區教育局的統一規劃部署,我區將全鄉八所小學和所設的幼兒園全部并入中學,建成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和中心幼兒園。自我校恢復寄宿制學校以來,在寄宿制學校管理方面落實四樹立四堅持的管理理念,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堅持全方位無漏洞管理;樹立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家園的理念,堅持全面改善住宿條件,提高住宿水平;樹立質量第一、打造品牌的理念,堅持落實對住宿生實施全過程的學習監控,努力提高學習質量。幾年間我校通過健全制度,精心調配人員,認真抓好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取得了較好成果。住宿生管理在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善,在這一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加大投入,努力創造花園式的寄宿制學校
為了把我校辦成環境上靚麗,學習上優秀,生活上有序的一流的花園式寄宿制學校,我們加大了投入,為實現目標不遺余力。
實施“靚麗工程”,努力把寄宿制學校變成學生生活的樂園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校園應當安排得美觀,成為一個快意的場所和對學生富有吸引的地方”。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為子女的成長選擇芳鄰,現代教育心理學家也認為:在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在三年間我校堅持年年有新變化,每年都有新發展。
20**年建成了林蔭小道,后來逐年完善,增建了蘑菇涼亭、狀元橋、幸福橋,添置了石質桌凳和小鹿,逐年移植常青樹和名貴花卉。至目前,各處花園,綠化帶內共栽種常青樹500余棵,牡丹、芍藥、月季等名貴花卉6000多株,校園綠化面積達到40%以上,硬化率達到90%以上,真正建成了冬青夏綠、春花秋實的花園式學校。孩子們在樹蔭下、花池邊愉快的讀書、嬉戲,這里成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樂園!
**年結合校園改造工程,修建教學樓,**年投入使用,并完成了周邊場地的硬化,可滿足24個教學班和所有老師辦公需求。學生在校有寬敞的教室,潔凈的宿舍,學校在原綠化基礎上將中心幼兒園前的兩個花壇重新整理,更換花草品種,使學校變成了花園。
**年建成公寓樓,當年投入使用,可容納720名學生住宿。并對三個食堂進行改造,保障了師生的飲食供應。由于實行規模辦學,住宿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又積極擴建洗浴中心,同時設有開水房,可解決所有師生的用水問題。
經過三年的努力,我校已經具備了一流的寄宿制學校的條件,為學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落實精細化管理,讓學生生活在和諧溫馨的家園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它比起走讀制學校來工作量要大出2-3倍,學生一周不光學習,吃、穿、住在學校,而且活動時間長,隱藏著許多安全隱患,因此要求學校每一位教職工必須愛崗敬業,有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我校自辦寄宿制以來,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研究,不斷總結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方式與途徑,堅持以制度促規范,以細節定成敗,落實人文化精細管理理念,做到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民主管理模式,達到預期目標。
篇2: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關于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李柏林
【摘要】:在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寄宿生的管理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近幾年,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初中學校的撤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設施得到不斷改善,以及國家加大了對困難寄宿生的補助,學校寄宿學生人數急劇增多,留守兒童寄宿生的比例隨之也不斷增加。留守兒童寄宿生,既是留守兒童又作為寄宿生每天24小時學習、生活在校園里,給學校管理帶來許多難題。我們的主要對策是: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入手,校園內實行心理輔導及安撫,校園外通過建立校訊通、班級Q群、飛信群、免費“愛心電話”等信息聯系渠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家長、學生的溝通橋梁。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一、以某初級中學為例,某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現狀:某鎮是一個山區鄉鎮,全鎮總面積534平方公里,東西跨距100多公里,全鎮3.5萬人口,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萬人左右,外出務工成為全鎮主要經濟來源。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全鎮留守兒童占兒童總人數的60%左右。
20**年,由上級投入410萬元,完善了該初級中學各項設施,把該鎮另一所初級中學合并到該初級中學,該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由500人增加到700人,留守兒童占寄宿生比例由55%增加到77%,學校管理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留守兒童寄宿生這一塊。
由于留守兒童寄宿生首先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母關愛,導致一定心理缺陷,加上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又遠離了家庭,因此,很多留守兒童寄宿生有許多明顯問題:
(一)留守兒童寄宿生的心理問題明顯高于其他非留守兒童、非寄宿學生。
(二)行為方面,由于在家時就缺乏父母的管教,臨時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言行舉止易走極端,到了初中寄宿后,更是目中無人,容易沉迷于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三)缺乏家庭的輔導,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困難重重,成績差,容易厭學、逃學。
二、留守兒童寄宿生心理問題及成因:
(一)性格內向。由于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部分得到其他親人的臨時監護,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我封閉,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造成內向性格。這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由于年齡只有十一、二歲,再次離開親人的監護,導致在心理上形成再次缺失,部分學生可能產生自我封閉加劇,很難融入學生集體。
(二)自卑心理。兒童少年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家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求上進。
(三)寂寞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有的甚至不服學校老師的管教、翻墻外出打游戲、打架斗毆等等。有的由于父母不在家,周末也不愿回家,在學校周圍游游蕩蕩,為所欲為,把校規校紀當做耳邊風。
(四)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五)怨恨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篇3:關愛學生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家園
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的家園
摘要:隨著教育布局的不斷調整,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逐步增加,寄宿生的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如何讓學生以校為家,感受家的溫暖并健康、快樂的成長已成為農村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本文結合我校管理寄宿生的實際情況,從管理層、生活老師等幾個方面論述了怎樣讓學校成為寄宿生幸福成長的家園。
關鍵詞:寄宿生;學校;人文關懷;成長
隨著教育布局的不斷調整,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逐步增加,住校生的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已成為農村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年秋季,根據市區教育局的統一規劃部署,我區將全鄉八所小學和所設的幼兒園全部并入中學,建成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和中心幼兒園。自我校恢復寄宿制學校以來,在寄宿制學校管理方面落實四樹立四堅持的管理理念,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堅持全方位無漏洞管理;樹立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家園的理念,堅持全面改善住宿條件,提高住宿水平;樹立質量第一、打造品牌的理念,堅持落實對住宿生實施全過程的學習監控,努力提高學習質量。幾年間我校通過健全制度,精心調配人員,認真抓好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取得了較好成果。住宿生管理在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善,在這一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加大投入,努力創造花園式的寄宿制學校
為了把我校辦成環境上靚麗,學習上優秀,生活上有序的一流的花園式寄宿制學校,我們加大了投入,為實現目標不遺余力。
實施“靚麗工程”,努力把寄宿制學校變成學生生活的樂園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校園應當安排得美觀,成為一個快意的場所和對學生富有吸引的地方”。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為子女的成長選擇芳鄰,現代教育心理學家也認為:在人的性格形成過程中,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在三年間我校堅持年年有新變化,每年都有新發展。
20**年建成了林蔭小道,后來逐年完善,增建了蘑菇涼亭、狀元橋、幸福橋,添置了石質桌凳和小鹿,逐年移植常青樹和名貴花卉。至目前,各處花園,綠化帶內共栽種常青樹500余棵,牡丹、芍藥、月季等名貴花卉6000多株,校園綠化面積達到40%以上,硬化率達到90%以上,真正建成了冬青夏綠、春花秋實的花園式學校。孩子們在樹蔭下、花池邊愉快的讀書、嬉戲,這里成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樂園!
**年結合校園改造工程,修建教學樓,**年投入使用,并完成了周邊場地的硬化,可滿足24個教學班和所有老師辦公需求。學生在校有寬敞的教室,潔凈的宿舍,學校在原綠化基礎上將中心幼兒園前的兩個花壇重新整理,更換花草品種,使學校變成了花園。
**年建成公寓樓,當年投入使用,可容納720名學生住宿。并對三個食堂進行改造,保障了師生的飲食供應。由于實行規模辦學,住宿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又積極擴建洗浴中心,同時設有開水房,可解決所有師生的用水問題。
經過三年的努力,我校已經具備了一流的寄宿制學校的條件,為學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落實精細化管理,讓學生生活在和諧溫馨的家園
寄宿制學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它比起走讀制學校來工作量要大出2-3倍,學生一周不光學習,吃、穿、住在學校,而且活動時間長,隱藏著許多安全隱患,因此要求學校每一位教職工必須愛崗敬業,有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我校自辦寄宿制以來,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研究,不斷總結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方式與途徑,堅持以制度促規范,以細節定成敗,落實人文化精細管理理念,做到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民主管理模式,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