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關于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李柏林
【摘要】:在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寄宿生的管理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近幾年,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初中學校的撤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設施得到不斷改善,以及國家加大了對困難寄宿生的補助,學校寄宿學生人數急劇增多,留守兒童寄宿生的比例隨之也不斷增加。留守兒童寄宿生,既是留守兒童又作為寄宿生每天24小時學習、生活在校園里,給學校管理帶來許多難題。我們的主要對策是: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入手,校園內實行心理輔導及安撫,校園外通過建立校訊通、班級Q群、飛信群、免費“愛心電話”等信息聯系渠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家長、學生的溝通橋梁。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一、以某初級中學為例,某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現狀:某鎮是一個山區鄉鎮,全鎮總面積534平方公里,東西跨距100多公里,全鎮3.5萬人口,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萬人左右,外出務工成為全鎮主要經濟來源。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全鎮留守兒童占兒童總人數的60%左右。
20**年,由上級投入410萬元,完善了該初級中學各項設施,把該鎮另一所初級中學合并到該初級中學,該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由500人增加到700人,留守兒童占寄宿生比例由55%增加到77%,學校管理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留守兒童寄宿生這一塊。
由于留守兒童寄宿生首先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母關愛,導致一定心理缺陷,加上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又遠離了家庭,因此,很多留守兒童寄宿生有許多明顯問題:
(一)留守兒童寄宿生的心理問題明顯高于其他非留守兒童、非寄宿學生。
(二)行為方面,由于在家時就缺乏父母的管教,臨時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言行舉止易走極端,到了初中寄宿后,更是目中無人,容易沉迷于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三)缺乏家庭的輔導,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困難重重,成績差,容易厭學、逃學。
二、留守兒童寄宿生心理問題及成因:
(一)性格內向。由于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部分得到其他親人的臨時監護,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我封閉,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造成內向性格。這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由于年齡只有十一、二歲,再次離開親人的監護,導致在心理上形成再次缺失,部分學生可能產生自我封閉加劇,很難融入學生集體。
(二)自卑心理。兒童少年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家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求上進。
(三)寂寞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有的甚至不服學校老師的管教、翻墻外出打游戲、打架斗毆等等。有的由于父母不在家,周末也不愿回家,在學校周圍游游蕩蕩,為所欲為,把校規校紀當做耳邊風。
(四)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五)怨恨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篇2: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關于初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李柏林
【摘要】:在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寄宿生的管理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近幾年,隨著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初中學校的撤并,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設施得到不斷改善,以及國家加大了對困難寄宿生的補助,學校寄宿學生人數急劇增多,留守兒童寄宿生的比例隨之也不斷增加。留守兒童寄宿生,既是留守兒童又作為寄宿生每天24小時學習、生活在校園里,給學校管理帶來許多難題。我們的主要對策是: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入手,校園內實行心理輔導及安撫,校園外通過建立校訊通、班級Q群、飛信群、免費“愛心電話”等信息聯系渠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家長、學生的溝通橋梁。
【關鍵詞】: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寄宿生問題對策
一、以某初級中學為例,某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現狀:某鎮是一個山區鄉鎮,全鎮總面積534平方公里,東西跨距100多公里,全鎮3.5萬人口,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萬人左右,外出務工成為全鎮主要經濟來源。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絕大多數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全鎮留守兒童占兒童總人數的60%左右。
20**年,由上級投入410萬元,完善了該初級中學各項設施,把該鎮另一所初級中學合并到該初級中學,該初級中學留守兒童寄宿生由500人增加到700人,留守兒童占寄宿生比例由55%增加到77%,學校管理的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留守兒童寄宿生這一塊。
由于留守兒童寄宿生首先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父母關愛,導致一定心理缺陷,加上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又遠離了家庭,因此,很多留守兒童寄宿生有許多明顯問題:
(一)留守兒童寄宿生的心理問題明顯高于其他非留守兒童、非寄宿學生。
(二)行為方面,由于在家時就缺乏父母的管教,臨時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言行舉止易走極端,到了初中寄宿后,更是目中無人,容易沉迷于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三)缺乏家庭的輔導,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困難重重,成績差,容易厭學、逃學。
二、留守兒童寄宿生心理問題及成因:
(一)性格內向。由于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部分得到其他親人的臨時監護,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我封閉,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造成內向性格。這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寄宿制學校后,由于年齡只有十一、二歲,再次離開親人的監護,導致在心理上形成再次缺失,部分學生可能產生自我封閉加劇,很難融入學生集體。
(二)自卑心理。兒童少年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家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思想上不求進步學習上不求上進。
(三)寂寞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感到空落,感到寂寞,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這種寂寞的心理必然導致精神上的空虛,進而導致行為上的出格,有的甚至不服學校老師的管教、翻墻外出打游戲、打架斗毆等等。有的由于父母不在家,周末也不愿回家,在學校周圍游游蕩蕩,為所欲為,把校規校紀當做耳邊風。
(四)逆反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
(五)怨恨心理。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篇3: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實施方案20XX
某某學校留守兒童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x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營造全社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標:
通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到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狠抓落實,為“留守兒童”營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大力宣傳,建立目標責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評制度,不斷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綜合素質。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機制,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
1、成立領導機構,明確職責分工。
成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認真落實到位。學校各部門要結合各自工作職能,加強上下聯系和溝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協作,切實做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組長:*X
副組長:*X
成員:各班班主任及任課教師
2、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
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其委托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并根據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系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他監護人的聯系,共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學校設立留守兒童親情電話。
3、真情關愛,“三個優先”。
(1)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每個留守兒童由老師牽頭確立一名學習幫手,教師要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
(2)生活上優先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
(3)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
4、實施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
本校留守學生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幫扶教師。配對幫扶教師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建立教師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成為“代理家長”。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的情況,幫助做好兒童的思想工作。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
5、建立健全教師與留守兒童的談心制度。
學校要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要求班主任每月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通過定期舉行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舉辦書畫展、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各種活動,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6、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應急機制。
建立留守兒童、學校、家長(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遇到突發事件,要30分鐘內告知委托監護人,1小時內告知在外務工家長,2小時內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以保證留守兒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諉。
7、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學校要著重開設心理教育課,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按照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積極探索利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引導留守學生走過人生發展時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資源,積極開通親情專用電話或電子信箱開設知心信箱,開設心靈驛站,建立溝通心靈的綠色通道,給學生以心理咨詢和輔導。學校應指定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學生喜愛的教師負責落實相關任務;同時注意方法,給學生創造平等和諧的心靈交流環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間親情,切實提高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著力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重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要定期舉行文藝、體育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歡樂和睦、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8、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
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工作目標體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評制度,定期對班級、部門和教師進行考評,作為獎優罰劣的重要依據。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職而造成影響的,師德和年度考核定為不合格。
(二)構建全社會的教育網絡,形成關愛合力:
1、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交流與溝通。
學校要向留守兒童的家長公布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增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聯系。利用電話、家訪等指導家長或臨時監護人掌握與學校和兒童溝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兒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師要及時與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進行交流,達到真誠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還要通過電話、網絡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定期聯系,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和育人方式,共同關注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和心理、生理狀況,引導鼓勵兒童努力學習,自愛自強,做一名合格的社會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加強委托監護人的教育培訓。
學校要辦好家長學校,著力提高委托監護人對自身責任的認識,加強委托監護人在受托期間,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育人陣地和育人功能,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匯報會等途徑,加強對兒童或其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向他們傳授科學的育人觀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加強同村組和家庭的合作,營造濃厚良好的育人氛圍。
學校要主動與當地部門配合,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愛留守兒童。重視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長采取多種形式與兒童交流、溝通,多關心兒童的身心健康,讓兒童體會到父愛母愛,努力形成政府、村組、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營造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明確職責,努力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1、加強對貧困留守兒童的資助工作。
學校要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要將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按政策納入“兩免一補”計劃,通過免收雜費、書本費,提供生活補助等方式,確保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整治校園周邊環境。
集中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引導留守兒童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學會自立,獨處時能夠自律,成長中力求自強,防范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
3、建立研討、交流制度。
學校每學期進行一次“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座談會,定期舉行論壇,交流經驗,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鞏固成果,增強實效,不斷提高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水平,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