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論文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論文

2024-07-31 閱讀 9394

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論文

摘要探討留守學生的管理。

關鍵詞留守學生愛心心理健康

注:①此表由參賽教師填寫。請各地電教館(站)組織參賽教師將填寫完整的作品登記表設為參賽作品首頁。

②網上注冊號必填。

A002

如何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學校、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的扛起這份重擔。那么,如何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關愛留守兒童要有愛心、耐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關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入手,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譚磊同學是這學期轉到402班的,他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譚磊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爺爺奶奶沒精力管他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該生學習不夠努力,字寫得也差,作業有時候也不完成。個人衛生也不好,不愛說話,整天就是低著頭。我利用課余時間給他補習,星期天讓他把沒寫完的作業拿到我家來寫,我先打來水給他把臉洗干凈,找來干凈的衣服讓他換上。然后帶她到鏡子前讓他自己看一看。我第一次看到他露出開心的笑臉。寫完作業我讓兒子拿出玩具和他一起玩,開始譚磊還有點拘束,慢慢的他們越完越高興。吃飯的時候,我把他喜歡的菜多給碗里夾。從這以后,譚磊像變了個人似的,話也多了些,上課也能主動回答問題了。遇到做不來的題還能拿來問我。對待留守兒童只要我們像父母一樣關愛他們,他們也會露出幸福的笑臉。

二、關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記得有一次我們的作文寫“我的媽媽”,譚磊同學寫好題目后,望著教室外面,兩行眼淚唰唰的滴在作業本上。我馬上走過去給他檫干眼淚,把他緊緊摟在懷里,輕輕的安慰他讓他感到媽媽的溫暖。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非常留意他的一舉一動,發現他情緒低落時就找他聊天,或者讓別的學生跟他玩,讓他感受集體的溫暖。

三、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因為一點小事就與同學發生矛盾。譚磊同學也和其他留守兒童一樣,從小養成了任性、自私的習慣。剛轉到402班時,有同學惹他,他要么不做聲要么撿起石頭就打。針對這種情況,每當他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我就把他叫到身邊來,問他為什么這樣對待同學,他先是不回答,問了幾遍后就冒出一句“誰讓他惹我了。”我弄清楚了原因,于是耐心的對她說:“你的牙齒咬過舌頭沒有?”他說:“咬過。”“這就對了,我們同學間就像牙齒和舌頭一樣,有時不小心牙齒會咬一下舌頭,我們沒有把咬舌頭的那顆牙齒拔了。過一會就好了。同學間要相互原諒,要是你一石頭把別人打傷了怎么辦?要是別人把你打傷了又怎么辦?你想過這些嗎?”聽了我的話,譚磊說:“我錯了。”這個回答是簡單了,但在他的行動中卻看到了他的變化,我又趁此機會給他講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在以后的學習中,老師的提醒和鼓勵,譚磊同學的品行在發生著變化,沒有再和同學發生矛盾了。早上他來得比較早,還經常幫助值日生值日呢。總之,老師既要做學生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很重要。“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和家長聯系,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時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聯系,保持電話交流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和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教育理論與實踐》。

篇2: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職責

一、根據電化教育的有關方針、政策,制訂學校電化教育及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發展和管理規劃和學期、年度的電教計劃。

二、落實學校領導、教師、電教員、財會人員等的電教工作職責,制訂和監督執行有關電教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組織教師學習電教基礎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推廣、交流電教先進經驗,提高電化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鼓勵教師主動積極地參加電教專題實驗的研究活動,并經常檢查落實專題實驗研究方案,注意研究和解決實驗中的具體問題,不斷提高電化教育質量。

五、加強電教設備、電教教材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積極籌措電教經費,收好、管好、用好電教教材代管費,加強電教教材建設,逐步達到電教設備和教材的標準化配備。

六、定期檢查,總結電教工作,積極推薦經驗成果,表彰獎勵電教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七、檢查、指導、監督、評估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設任務。

八、制定培訓計劃,分層制度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其他教育信息化培訓。

篇3: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

摘要:素質教育的飛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得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成為必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課程和其他學科互利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與教學因子相匹配等作一些再認識論述。

關鍵詞:課程整合;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因子匹配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已邁進信息化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中,材料、能量、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信息處理能力”將是社會中所有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如同“讀、寫、算”一班。當今,國際競爭分為激烈,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育。鑒于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擬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相繼,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有的還作為必修課。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新型人才就顯得分為重要了,否則,就趕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乃至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動局面。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形勢,我們不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眾所周知,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新亮點,新視覺便是“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它雖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并存性、繼承性,但它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其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條件與基礎,使學校課程教學的發展頗具新的特色,育人功能更佳。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中,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就此,筆者談談如下管見。

一、明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之含義

國外一些教育家指出:課程整合是指“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的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所謂“整合”,并非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疊加。其廣義而言,課程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的聯系,成為整合的科學過程。狹義而言,它是指各學科之間,還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也就是各學科相互聯系,而不是相互脫節的學習。在此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系和有機的統一。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簡單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科學地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整合特別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性、一致性與統一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別與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課程整合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基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基于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它將其他學科,以及其他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或多個要素,把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各學科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按照固有的順序將信息技術分為不同的章節,而是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之中。